生态美学理念下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生态构建

2018-02-22 11:32李莹
职教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艺术设计高职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并对艺术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出了强烈需求。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主阵地的高职院校应需而设,展开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分析发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教学模式陈旧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下,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审美性与实用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特征,提出重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生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生态;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李莹(1987-),女,福建福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生态美学理念的问题研究”(编号:YG2015060),主持人:李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2-0123-04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数字图像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并对艺术设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近年来,作为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院校陆续开设了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环境工程等设计专业, 积极投身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然而,调研发现,一方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高质量的艺术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当缺乏。由此,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生态构建显得非常迫切。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建设时间短,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数是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融高科技手段与艺术学科交叉而成的新型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满足国内市场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开设的,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经验不足,只能照搬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而我国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奉行的是“全才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学习与艺术设计相关的许多专业知识,包括绘画、色彩、设计、应用软件等,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宽泛且笼统,这种“生搬硬套”的人才培养方式,缺乏对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区分,又没有与时俱进地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地域文化、学校办学资源优势等方面考虑具体的专业建设,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方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都十分雷同。加上学校“关门”办学,不注重校企合作,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二)专业课程设置无针对性,缺乏专业特色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固化,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有设计素描、设计表达法、色彩构成、艺术设计概论、艺术设计美学、三大构成和图案等;而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版式设计、多媒体设计表达、设计程序与方法、以及各类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动慢专业的学生要学这些课程,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学这些课程,课程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更谈不上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及资源优势,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似乎什么都懂一些,但当他们面对实际的工作岗位和具体项目要求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識的专与深,往往难以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三)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施的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模板”,以学生为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完全由老师“主宰”,没有形成引导学生自主、开放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师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把控教学过程,教师更多的是根据学科要求讲解与传授知识点,而较少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独特的实践性特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彰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结构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对艺术设计流程与工艺的认知,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似乎主要为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点,缺少训练学生对设计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企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不多,欠缺前沿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因而教学上往往固步自封,学生上课实践则以做作业为主,在教室内进行简单的设计操作,缺乏真正结合具体的项目实践进行真刀真枪地练习,长期以来学生只掌握了粗浅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设计能力,步入社会很难接轨设计类企业的需求。

二、基于生态美学理念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考量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对生态美学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生态美学强调只有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达到物我相融的状态,真正引发快感的审美体验才得以产生。审美需要人的参与,应该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审美体验,既需要人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又需要体现人在审美活动中的自然介入性与社会依附性,从而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审美关照。艺术设计从本质上而言,是人的一种主动地按照自身需求改造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1]。把生态美学引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会唤醒艺术设计从形态、使用性、到审美价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思维的拓展。从生态美学切入到具体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将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而是有了新的内涵。即不但要将生态、共生、持续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中;更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技能生成的规律,从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角度去考量专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教育功能效用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审美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属性。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过程,人们通过设计具象的物体的外在形式,达到感官上或心理上的一种美的享受,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情感的共鸣。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在于:其以艺术审美、图案创作和形象思维作为教育的基本手段。同时,艺术设计又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具有很强实用性的专业,它不但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生产流程和环节,而且需要设计者深入了解市场和消费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的产品。所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结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艺术性与技术性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来看,艺术性是该专业的内在属性,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传承国家和民族艺术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其艺术的内涵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精神文化。设计同时又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设计与技术不仅是开发和运用的关系,而且设计本身就是技术技能的一个部分。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分依赖市场需求、技术效率,不断通过课程、实训等强调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止于至善”的伦理精神却没有被重视,致使“技术”与“价值”失衡、失序[2]。生态美学理论指引着我们,艺术设计教育不应该把目标放在为开发地球而训练专业人士,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建立与地球的亲密关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审美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共同构成了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制定的依据。艺术设计专业重知识、重技能、重创新的专业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脉搏,顺应时代的潮流,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生态: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依据“职业性”与“艺术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等要素进行科学地、细致地研究与变革。

三、生态美学理念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生态的构建

教学生态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组成的一种生态环境,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教学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影响,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間相互协调、相互发展,进而促进教与学在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业态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求,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生态的构建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重视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创新探索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运用,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技术和技能的兴趣,提升艺术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校企合作育人为推手,改革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设计教育所处的时代特点、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必须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利益出发,整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区域文化资源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校企通力合作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艺术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框架下,找准定位,充分挖掘高职院校自身优势,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学力度,让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到创造性思维模式的熏陶;更主要的是要紧密联合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育人,让企业共同参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商讨专业培养方向,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合作教学,校企双主体培养艺术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

我国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被忽视。艺术设计属于创意产业,要求设计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战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必须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全面地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建设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分析研究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大校企合作办学的力度,通过在企业中建立产学研基地、创建设计工作室等全面有序地推进艺术设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能力”、“发展”和“创新”是高职教育教学中永恒的话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联合企业集聚教学资源,创设校企双导师育人平台,进而培养合格的创新设计人才。

(二)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彰显实践教学特色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和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不仅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生产一线的设计实践能力,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设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败。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支具备专职教师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制定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培训制度。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分期分批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锻炼,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学习企业的设计制作流程和工艺,跟踪行业发展进程,把握设计专业最新前沿技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把企业技术、设计工艺、制作流程等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让课堂的教学内容与企业设计需求与产品生产要求相对接。其次,鼓励专业教师到设计类普通高校学习深造,更新艺术设计观念,提高艺术设计的理论素养。再次,鼓励教师参加艺术设计技能培训与认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动手能力强、设计辅助技术更新较快的专业,教师自身能力素质不足是无法满足课程教学要求的,高职院校要在政策、经费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行业机构的专业培训,提高电脑设计软件的运用、设计工艺的更新等实践能力与水平,全面提高教、学、做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学实践能力,进而彰显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特色。

(三)优化课程结构,拓展学生专业学习的宽度与深度

我们正处于数字化信息传播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设计不仅仅从二维的平面走向三维立体,而且从单一的印刷媒介到发展到多元的网络、实物媒介,从静态的平面设计到动态立体的综合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也更加科学细分,艺术设计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优化艺术设计的课程结构、适应数字化及新媒体的要求,培养出具备“能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把握、捕捉信息的含义,然后将其重新整合成新的创造元素,与此同时,拥有能让人们的感性产生共鸣,并且具有新的视觉表现创造者应有的高度技术和审美意识”[3]的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是当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迫切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通过课程来落地,这就需要我们丰富课程的内涵,建构新的课程框架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设计理念、设计思维以及设计能力。首先,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链接。由重视艺术设计的通识基础课转向既重视艺术设计的大基础课又重视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践课,增加专业实践课分量,缓解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脱节的矛盾,为学生将来专业发展奠定基础。重视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能够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对设计专业基础知识的需求,有利于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厚基础。增加专业设计课程,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后续专业发展的需求。其次,丰富课程的内涵。既要设置注重美學、设计学等理论知识传授的理论课程,又要开设有利于学生新媒介技术运用,设计技巧等实践技能训练的实践课程,既重视理论教学又强调实践教学,既重视将艺术设计的原理、规律、方法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又注重训练学生的设计技能,并将文创产业发展前沿知识以及不同设计软件的实践应用通过课程反映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

(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有研究者对艺术设计高职毕业生做过调研统计,在“关于对设计理论课程的期待或要求”中,有36.40%的学生选择想提高“专业基础技能”,远高于“欣赏评价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和“文化审美素养”等选项[3],昭示着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要在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帮助学生脱离传统思维的窠臼,激发无限的想象力,更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第一,采用启发式、研讨式、项目式教学法。教师要积极转变思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堂上尽量选用启发式、研讨式和项目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加课堂互动和实践课题。如理论课引入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数字图片、影像资料,利用图文效果将理论知识形象化、视觉化,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设计实践课堂加强讨论以增进学生交流互动能力,引入速写临摹和模型制作的教学方式等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动手实践,这些探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高职院校教师还可以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设计项目,巧妙地利用不同主题的设计项目进行教学[4],理论结合实践,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近市场,在具体的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设计项目中去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第二,以赛促教促学。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特点、方向,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项目协作、网络协作、竞赛等多种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团队,鼓励学生团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艺术设计大赛,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磨炼学生专业个性和设计能力,不断提升学生专业设计能力,锻炼团队精神,达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晴.试析生态美学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J].当代艺术观察,2018(11):63-65.

[2]陈晓菲.应用型本科“技术”与“价值”分化与整合——以风景园林教育中的微景观设计为例[J].职教论坛,2018(8):159-163.

[3]陈慧.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现状与教学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4]李闽.基于创生取向的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57-59.

[5]曹雨婕.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下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10):74-77.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艺术设计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