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化建设探索

2018-02-22 11:24陈学军
职教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高职

摘 要:文章对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之下,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梳理,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进行资源的系统化建设,并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化、系统化提出了合理的系统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化

作者简介:陈学军(1964-),男,江西铅山人,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1-0172-05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人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的创新和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互联网经济已然成为标志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形态。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各个领域中不可比拟的作用,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把互联网产业推向了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位置。在这股浪潮之下,互联网+产业在教育界同样掀起了变革,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互联网+时代必然产物,尤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力地促进了高职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提升了制定本专科专业类教课质量标准,推动了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服务国家创新驱动的重要战略。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集中体现在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并且在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上呈现出飞跃式的优势,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资源贫瘠、实践场地缺失等,开展得举步维艰,很多教学理念无法得以实施,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创新创业遇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并因其特质和巨大的优势提供了更具发展空间和无限想象力的平台和工具。

然而,互联网+背景之下,为高职院校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在形势不断快速的变革情况下,学校的改革思路一旦没有跟上和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即刻面临窘迫和落后的局面,如何应对这快速变革的时代,并且在这种变革中找准思路,提出适应性的路径时非常重要的。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教育功能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为了迎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抓住机遇,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地采取了很多应对和改革措施,在理念的更新和体制的改革上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很多院校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社团活动、大赛等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即使做了更大的努力 ,但在效果上差强人意,在国家级赛事上竞争优势也不强,在教学上效果整体不突出,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了最大弱势,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也发现,较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停留在开小店,挣钱的浅层次认识上。总之,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呈现出碎片化、片段化、零散化的局面。

(一)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割裂

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和管理方不明确,导致各部门的协同性不强,分工不明晰。教务处、经管(系)学院、学工处、团委、就业处、创业学院及分管校长等大多是职位权责交叉,整体上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教学的设计到课程实施,以及师资的培养因为分属不同的部门,很难统一思路。同时,教学师资缺乏,双创教育教师大多是通过后期培训兼职教学,许多高职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大多没有接受特别的专业训练,同时教师在管理上又分属不同的专业和学院,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思想统一上都难以明确,在某种程度出现教学形式化,生搬硬套的创新、创业理论现象,缺乏企业管理教学经验,教师教学并未深入到思想精髓,总体还是基于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独特性关注太少,教育认知偏失,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方案。部分学校虽成立了创业学院,更多偏向于日常行政管理,缺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和系统研究,教师队伍分散,缺少与企业、社会的链接。

(二)实践实训体验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实践实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社会资源的缺乏,大部分院校只能在教学内开发实训模拟平台,教学方法采用沙盘、经营实训等直接转化,部分就是简单的流程模拟。创客空间更多是行政行为,缺乏健全的创客教育设计模式,创客教育人才、资金和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对双创理解不深刻、师资薄弱、实践缺失等问题制约着众创空间的发展,也限制双创教育体系的成熟。创客空间出现泡沫化倾向,众创数量增长,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模式雷同,未能体现核心优势,为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学科竞赛没有抓手,竞赛活动广泛分散,多为走形式,难以提升价值。

(三)学生创新创业认识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阵地依托的是课堂教学,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主,有的学校是开的选修课,有的是必修课,有的甚至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等其他公共课中增加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猶如本身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形成专门学科,再加上学生学习时间短,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全面,更不用说教学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全,知识缺乏,对于后期操作实践应用,暴露出其技能方面的弱势。同时犹如实践环节的普遍缺失,创新创业理念没有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即使学校通过赛事等环节代替实践,但参赛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心理素质不强,又缺乏正确引导,不能真正发挥其内在优势。数理科技竞赛类功利性强,学生参与仅为增加学分资历,掩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真实价值。

(四)创业孵化成效参差不齐

创业孵化器或校企合作通过项目合作或学生培训方式进行,但校企业合作多数是短期、不规范的,合作成效参差不齐。

虽然校企合作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已成为评价院校双创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没有完备的体制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学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没有形成,企业参与职教发展的动力不足,在创新创业领域,并没有搭建企业人力资源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通道。

综上所述,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从学校看,管理割裂,出现管理真空现象,教育行政部门重复建设,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高校教师缺乏系统培养,在校学生认识不足,企业和投资者没有顺畅通道进入校园。(见图1)从深层次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成体系,各资源通道没有打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高校主流教育体系外,成为一种边缘性教育类型由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聚合,一方面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失去有效抓手,另外一方面让创新创业工作不成系统,无法体现时效性。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需要系统化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系统化建设教育资源。而系统这个概念,恩格斯早就有论述,他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这里所说的“集合体”就是系统,而“过程”则是指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整体过程的发展变化黑格尔讲,真理的要素是概念;真理的真实形态是科学系统。他还讲,真理只有作为系统才是现实的。钱学森指出:“把及其復杂的研制对象成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他们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2]。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一书中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种组成成分的总体”[3]。系统具有全局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预决性等特点。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系统概念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达到同一目的的有机整体。系统概念,无论是从本体论上看,还是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来看,它都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界逐渐把系统论观点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为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系统论概念引进高等教育管理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面临资源散乱,无法形成合力,在系统化思想和思维下开展创新创业资源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资源系统化建设探索

创新创业资源系统化建设的核心就是需要把具有特定功能和属性的各项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理顺诸多关系,找准方向,形成一股合力,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根据目前高职学院各项机制状况,要进行资源系统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五大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生态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的,建立一个生态的资源共享体系。其中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在校学生、企业及投资者是重要的五大资源库。

国家非常重视资源的宏观建设,2017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基于双创的资源共享生态的建立,需要从五大资源出发:

1.学生资源。学生既是服务主体,又是主要资源,必须围绕学生主体建立起学习、实践、竞赛、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体的教育。

2.教师资源。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引导者,也是产学研成果转化的领路人,教师资源的开发需要集教学、科研、导师为一体,为此要打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发展渠道,如特殊的晋升通道,充分肯定教师价值。

3.高校资源。高校是主要管理和执行方,在资源建设方面,必须以教育为主导,以人才培养方式为主线,从顶层设计把社会资源和师资力量整合在一起。

4.基地资源。基地是创新创业实践的主阵地,可以结合社会力量以及外聘导师作为企业孵化,并且产学结合直接知识转化。

5.企业资源。可以整合教育服务商、校企合作商、教育投资商,在正确的教育方向、监督创新创业体系的指导下,作为学校有效的辅助资源开发和建设,保障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见图2)。

(二)通过互联网技术,建设线上线下云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化过程中,互联网技术是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关键,需要用信息化破解高校双创教育多头管理难题,形成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搭建校企供需桥梁,需要做到:

1.建立创业云生态体系,共建线上与线下资源。搭建校内外网络平台,与国内外其他企业建立网络联系,可以课堂教学、交流空间、第二课堂、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等实体硬件为依托,为学生开拓眼界,体验创业实践创造条件。

2.聚集各方资源,将创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孵化等集为一体。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出现的问题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教师传授创业知识的课程中,没有让学生有代入感,在建设的过程中,聚集各方资源,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提供实习机会,这也是为学生未来工作都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在平台上让学生更好的把专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一方面更有助于回校后的学习,另外一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3.充分利用大数据,以学生创业为中心,以创业数据为依托,以创业实践为落脚,以创业服务为宗旨。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所需,并且发现更多教育的未来方向[4]。

4.链接各个部门,在云上云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层面、学院(系、专业)等各层次的积极性,了解其具体服务要求,分层面提供服务,实现可扩展云体系。

(三)理顺四个方向,形成系统管理体制

在创新创业教育行动中,要特别注意内涵和外延并重。不仅是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制方面,还需以学生中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引导学生领会创新创业精神,加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化,需要理顺以下四个工作方向: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与各层次关系。

2.深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式服务,使双创落实到位。

3.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为导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服务支撑体系。

4.加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结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融合。

理顺这几个工作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明确,打破现有的知识界限,探索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图3所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化,所产生出来的生态价值是巨大的,而形成生态价值前提是要理顺双创教育工作管理机制。

(四)抓准建设痛点,推进自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资源系统化建设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抓住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企业在创新创业建设建设中的遇到的痛点、痒点,通过解决其工作中的痛点和痒点,提出第三方以提供社会资源服务的方式,形成各方自愿参与的自运行机制。如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遇到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学生实践阵地,在校教师也缺乏企业锻炼的平台,企业缺乏创业项目以及有创业激情的人力资源,这些都是各部门的痛点和痒点,通过资源的系统整合,找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各自的需求,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一个良态沟通的平台,满足各方的所需,各方都会积极参与进来,不需要太多行政力量的干预,自运行机制就会转动起来。因此要把握痛点,找到出发点,对症下药,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把互联网思维融入贯彻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开放思维,放大格局,把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资源要素整合在一起,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的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平臺[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高校、企业等多个层面,要解决现阶段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把创新创业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建设是助力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化建设正是符合了“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6]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系统化,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并不断为之努力,让双创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2]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221.

[3](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1-2).

[4]方毅.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和互联网模式解析[J].科学与管理,2015(3).

[5]杨雪梅,王文亮.创新创业教育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6]黄颖.“互联网+”时代呼唤出版人的工匠精神[J].出版广角,2017(1).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