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文
【摘 要】《铜钱歌》作为湖南民歌中的经典之作之一,歌曲旋律简练,地域特色鲜明,音乐结构完整严谨,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与揭露性。
【关键词】《铜钱歌》;音乐特点;旋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62-01
《銅钱歌》是湖南益阳地区的一首民间小调。湖南益阳位于长江中游的南岸,与湖北等地共属楚国之腹地,曾留下了大量璀璨夺目的楚文化遗迹。近年来湖南各地所记录下的民歌资料众多,音乐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多彩。这首《铜钱歌》主要通过借铜钱这一事例来讽刺那些因有钱产生的丑恶心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
《铜钱歌》是一首五声羽调,与常见的羽调式有所不同。纵观全曲,主要以宫、角、羽三个音为骨干音。歌曲中“sol”常呈现音调升高的游离状态。这种调式又被称为“湘羽调”。即有湖南特色的羽调结构。基本构架以羽、宫、角为基础音调,再加徵音。有些民歌徵音或商音会出现微升(时而微升,时而原位)的游离状态,这是随方言声调呈现的。该曲可分为六个乐句,第一个乐句由四小节组成,材料以la、dol 、mi、sol四个音为核心音调,这四个核心音调经过逆行、缩短节奏等音乐创作手法来展开旋律的发展,最后落音落在la上。第二个乐句四小节旋律与第一小节相似,主题材料也是第一乐句的基础上,通过改变音程的组合形式及音区位置方式发展旋律。如第二乐句中的中音区的“mi、sol”等,都是在第一乐句的高音区的“mi、sol”的基础上,改变其音区位置,高音的mi、sol与中音区的mi、sol形成了旋律上的高低起伏对比,给音乐造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最后也落在la上,可以说第二个乐句是第一个乐句的重复再现,主题材料通过重复的发展手法进行了旋律的扩充,加长了旋律的陈述。同样,歌曲的第三与第四个乐句也是以第一个乐句中的核心音调为主,做重复模仿。前四个乐句的开头均是以dol 开头,乐句落音均在la上。在曲调上造成一种归属感,句式规整,层次清晰。第五乐句是整首歌曲的的转折句,也可看作下半部分的开始,甚至歌曲两个部分过渡,它将情绪逐渐推进,在6小节衬句后,最后第六个乐句以一个2小节的短句结束了全曲,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铜钱歌》的结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这首民歌是一首调性单一的羽调式,但结构却是单二部的曲式结构。前后可为AB两个乐段,第一部分A段是一个方整性的单乐段,采用了平行句法,每个乐句四小节,旋律起伏不断,采用了春、夏、秋、冬四季为线索,表现出旧社会穷人的社会地位地下的社会现实。也讽刺了势利、贪图钱财的乡村豪绅。旋律中的六度跳进较为频繁,切分节奏的使用让音乐充满了趣味。第二部分B段,本应该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但却在第二句运用了弱力度处理,这里巧妙处理的体现了旧社会穷人对于封建制度的痛恨,而旋律中游离不断的sol,给音乐增加许多的俏皮感。每段歌词的结束句都采用了下滑终止式,将la唱成la-#dol,使音乐更加具有花鼓戏的韵味。
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极强叙事与批判性,它是一首分节歌,歌词句式为七言,开头均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段进行创作,符合四季体的创作手法。歌词所表达的内容统一而集中,在第五个乐句中运用了一个短短的垛句: 它爱的(呀)张少爷(呀)、李老爷(呀),进一步强化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其词格可分为“七七七七五五九(衬)五”。
由于《铜钱歌》是一首湖南民歌,在观察歌词的同时不难发现,这首歌曲中的衬词是一大特色,这也与湖南的方言相呼应。在我国地方民歌中,衬词运用的非常频繁。典型的湖南民歌衬词有“呢、哦、哦喂、哟、呀、哇”等,在这首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衬词以呃、哪个、呀、哇等为主。这些衬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口语化词,衬词的运用,为歌曲增添了许多的生活气息。尽管在歌曲中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但却起到了填充旋律、带动旋律发展的作用。其次,在歌词中,方言的运用也是较为频繁,如歌词中的猪牛肥、鸡鸭肥、起哦嗬、肥得禾都是益阳地区的地方方言,对方言与衬词的熟练运用,使歌曲更符合地方风格特色,增加音乐的生活气息,从而达到音乐与生活相交融。
《铜钱歌》作为一首带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民间歌曲,它揭露了贪钱之人的贪婪之心和肮脏的心理。通过一枚小小的铜钱,揭露两种面孔,穷人与富豪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歌曲中“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有理偏受磨”更是将穷人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痛恨,对于贪财之人的讽刺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不仅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同时也体现了楚地人们敢于批判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余雯.益阳民歌的艺术特征探析[J].
[5]余雯.益阳民歌的湖湘文化底蕴探究[J].四川戏剧,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