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浅议

2018-02-22 12:32刘存杰
戏剧之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传承人培训

刘存杰

【摘 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帮助非遗项目持有人、从业者强基础、增学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大平调演员参加河南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应在增加培训时长;加强把子功、身段等训练内容;打破区域界限;扩大剧种和演员覆盖范围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大平调;传承人;群研群修;培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16-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目的是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保持存续力和生命力,赋予传承人一手承接传统,一手连接未来的能力。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开始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这是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旨在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自2015年实施以来,该计划得到全国高校的广泛参与,2017年共计78所高校参加,截止2017年10月,已举办各类研修、研习、培训320余期,参与学员1.5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覆盖传承人群4万余人。”①本文以稀有剧种大平调为视角,梳理河南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实施基本情况,结合大平调演员培训展演情况,对传统戏剧传承人群研群修努力方向提出一些看法,以期更好地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

一、河南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的剧种选择

2017年,从笔者搜集资料看,将传统戏剧人才纳入“研培计划”的省份有江苏、河北、河南。笔者将三省“研培计划”相关信息绘制表格(详见附录)。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的首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河南地区四剧种研修研习班在郑州举办,涉及大平调、大弦戏、淮调、二夹弦四个剧种。为期32天,培训44人。在教学内容方面,与江苏、河北相比,课程门类相应减少,注重传承人基本功训练。与江苏、河北相比,河南传统戏剧人群研修研习班聚焦非遗剧种,针对戏曲传承乏力现状,在剧种选择上更加精准。江苏、河北培训时都选择大剧种,而河南侧重于河南北部的稀有剧种,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大平调、大弦戏和淮调,在武场音乐方面都使用大铙大镲,演出风格都倾向于豪放激越。有些特有动作,如“推圈”为大平调、大弦戏所共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参与培训的演员交流,有利于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大平调、大弦戏与二夹弦长期处于相同的地域文化生态,在当地民众审美欣赏方面也有一定的共性。滑县、延津、濮阳等地都是既是大平调流布区域、又是二夹弦的活跃区域。河南省文化厅、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在选择剧种时兼顾了豫北戏曲多元性,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

二、大平调传承人参与传统戏剧研修研习情况

大平调(又称大梆戏)流布于豫、鲁、冀、苏、皖等地区,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多省流布剧种。大平调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也叫呕腔)。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平调红生泰斗张法旺唱红黄河两岸,抗美援朝期间曾赴朝鲜慰问演出。著名演员翟德贵、申德高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人称“花脸五”的张全臣,演活了《滚鼓山》中的张飞。曾受戏剧家田汉推崇的“花脸虎”申德高,享有“活敬德”的美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滑县大平调剧团、濮阳大平调剧团、菏泽市大平调剧团、东明大平调剧团都曾受邀赴京汇报演出,轰动京城。影响深远的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下高平》《战洛阳》《三搜太白府》《大登殿》《包公碑》《闯幽州》《张三李四》等。河南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在大平调培训时,首先兼顾大平调史上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剧目。

据调查,参与河南省此次传统戏剧传承人研修研习班的大平调从业人员,涉及滑县大平调剧团、延津大平调剧团、内黄大平调剧团、濮阳大平调剧团、浚县大平调剧团。这五家剧团都是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保护单位。参与人员主要有:杜逢颜、邢宝军、李秀林、王国勋、王和平、王刚、戴丽霞、石保进等。其中年龄最长的为60岁,年龄最小的27岁。有的为剧团负责人,有的为省市级传承人,有的为大平调传承人的学徒新秀。五家剧团,在群研群修基础上,最后汇报演出时,有两个剧目:《闯幽州》选段和《斩单雄信》选段。这两个选段,在大平调史上都较有影响,可以说在剧目选择上,并没有任何争议,且兼顾生、旦、净等多个行当。但传习的效果,还有待研讨。

《闯幽州》为大平调代表剧目之一,杨继业校场点兵,为须生应工戏。此选段场面宏大,人员众多。此段亮点在于既有须生的“唱”,又有花脸、长靠武生的“做”。杨七郎的“耍”,要突出猛、勇;杨大郎、杨二郎的“做”要突出自信、忠勇与大气。“唱”与“做”并重,使这段戏为大平调增色不少。《斩单雄信》为大平调花脸应功戏,其中涉及大平调“铜眼獠牙”特技。单雄信的表演,最能体现出演员的身段功夫,没有一定的阅历,很难演出单雄信恼、急、恨,又很难演出丧子后、杀妻断绝后路,准备奔赴唐营、一决死战的复杂心情。但这两出戏,仅仅靠参与研习研修的短期培训来增强演员舞台表现是不够的。最大问题是人数不够,需要一定的演员配戏。可以说,在汇报演出中,此次的《闯幽州》演出与平时的某一剧团演出相比,可能并无明显的优长,这是由于临时的特殊演出背景决定的,比如人员磨合时间短、唱段表演艺术难以在短时间内速见成效等等,但总体来讲,对青年演员是一次集训,其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传统戏剧传承人群研修努力方向

(一)培训时机和时长

同为弱势剧种,但一些稀有剧种式微的程度是不同的。就大平调而言,真正演出的淡季,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阳历11月份。大平调虽然在全国知名度有限,但毕竟是多省交汇剧种,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能用宛梆、道情等“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思维来看待大平调。培训时机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另外,笔者从大平调青年演员王刚了解到,培训时间期限太短,有些课程开设效果不太理想。虽然老师教的非常认真,但除了汇报演出训练之外,用于上课的时间确实太短了。若能坚持3个月或半年,这样的培训对基层院团青年演员基本功训练,效果肯定会更明显。

(二)培训内容应增加把子功、身段训练等

河南这次培训,开设了戏曲理论、声乐、化妆、身训以及剧目等基础理论教学。但就教学效果来看,本着突出问题导向的原则,声乐课应压缩课时,或不开设。培训时间本来就少,声乐课在短时期内是难以见成效的。有的学员反映:“听了如没听一样”。基层院团的青年演员,最缺的是把子功和身段训练,若能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增加把子功和身段训练,无疑会更益于提高舞台表演能力。

(三)培训剧团和人员覆盖范围

在剧种培训方面还需全覆盖。目前,国家、省级非遗保护单位共8家:滑县大平调剧团、延津大平调剧团、浚县大平调剧团、内黄大平调剧团、濮阳大平调剧团、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剧团、东明大平调剧团、成武县大平调剧团。其他民营剧团,以豫北、鲁西、冀北某县命名的剧团很多。大平调要想真正实现流布区域全覆盖的群研群修,还需打破省级行政界限,在“研培计划”实施的举措上继续走向深入。另外,这次培训多集中于演员。其实乐队人员也应该纳入培训范围。有人就指出,乐队舞台伴奏跟不上,演员再能唱,不也是受限吗?

(四)培训后加强学校院团合作

大平调与许多其他稀有剧种一样,缺乏导演、编剧、音乐设计人才。在此方面,高校却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专业人才。高校与稀有剧种院团若能长期开展合作,艺术职业院校教师发挥特长,为稀有剧种院团进行一定的剧目编创、导演、音乐设计等方面的指導,将会增强稀有剧种舞台展演能力,从而有助于稀有剧种活态传承。

当然,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群修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少部分的,其中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经过培训,参与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开阔了眼界,与其他从业人员相互学习,对自己的戏曲观念、戏曲素养等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

注释:

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经验交流会召开,详见http://difang.gmw.cn/sh/2017-11/16/content_26811918.htm

猜你喜欢
传承人培训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数字化保护视野下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