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思想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8-02-22 01:59周军玲
决策探索 2018年24期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教学

周军玲

【摘要】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课程时间短,因管理思想史内容博大精深,所有该课程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之一。管理思想史的教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本文结合管理思想史的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管理思想史;教学;问题与对策

管理思想史是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尤其是行政管理本科的必修课程,也是高等院校非管理类专业本科的素质拓展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人类丰富的管理实践基础上,从历史的视角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理解人类管理思想从古代原生态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继承、创新思路;学习管理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管理理论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对管理事业的深厚感情,为学生学习各种管理理论奠定方法基础。

一、管理思想史教学研究的意义

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管理思想史更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课程仅有十几年的时间,教学时间尚短。在管理学教学中,管理思想史因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管理思想史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普及面并不广泛,因此关于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研究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内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素养,拓宽学生的管理知识视野,为从事管理实践提供借鉴,进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管理思想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二、管理思想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管理思想史教学既能向学生更好地展示古今中外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精华,也有利于管理科学的弘扬与创新。目前,管理思想史教学中影响教学目的实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与课时量不科学

如果按专业基础课设置的话,管理思想史课程的开设时间应该在大二的上学期或是下学期,这样可以为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如果按专业拓展课设置的话,建议开设时间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但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管理思想史课程开设在大四的上学期,这是不合适的。

通过调查发现管理思想史的课时数制定也不科学,教学课时通常为45分钟。按专业基础课设置时,不同的学校和专业悬殊比较大,有的学校是54课时,有的学校是48课时,有的学校是42课时。同样性质的一门课程,课时量相差较大,本来短短几十个课时就很难涵盖管理思想史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如果课时量再得不到保证,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不完整不系统

美国管理思想史家雷恩指出:“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中国和西方的管理思想各具有自己民族的精神标识,它们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因此,管理思想史教学内容应涵盖西方管理思想史和中国管理思想史。据了解,目前多数学校管理思想史教学内容不完整、不系统,偏重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内容,有的教学内容虽以中外管理思想史为题,但对中国管理思想的阐述不全面、不系统。这种缺乏关于中国管理思想史的教学,无法实现对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教学。

(三) 管理思想史教学方法单一

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相对落后。现实中, 由于管理思想史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多使用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师生互动少;再加上很多学校对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把管理思想史的课程性质定义为理论选修课的情况较多,导致教师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的积极性也不高。管理思想史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仅仅以讲述为主的话,很难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

(四)教材针对性不强

實际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上,多数教材只有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内容,例如,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国管理思想史大师丹尼尔·A·雷恩所著的管理思想史(第六版)和刘筱红的管理思想史(2012年版),方振邦、徐东华编著的管理思想史(2012年版和2014年版);有的教材在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内容基础上加入了中外管理思想史比较的内容,例如揭筱纹的管理思想史(2011年版);有的教材既有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内容,也有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内容,还有中外管理思想史比较的内容,例如,姜杰的管理思想史(2013年版)。笔者认为结构合理的教材既要有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内容,也要有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内容,还要有中外管理思想史比较的内容。现实中,教材内容结构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三、管理思想史教学的新思路

研究管理思想史教学旨在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大师们的智慧、训练自己的思维、分析管理理论的价值。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中亟须克服的难题。

(一)充分认识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提升师生的学科信仰

从学科的知识结构看,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内在思想,这是一门学科的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了学科意识才能将其精神实质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用其中的营养滋润学生的心灵,发挥每门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生产价值。管理思想史展示了管理大师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科学探索的历程和精神追求,以及后代的管理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对管理思想的学习、继承和应用、创新的生动事例,它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学科信仰。管理思想史教学要求每位任教者必须充分认识管理思想史学科的特点,培养师生的学科信仰,为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学对象和专业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管理思想史的目的、任务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所以其课程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大学教师首先应站在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理性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所教学科,对所从事学科的课程设置应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具体到管理思想史的课程设置,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作为非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程,大致了解一下管理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即可,建议课时设置在34学时左右;而作为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建议课时开设52学时左右,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示管理思想史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授课当中,应根据课程性质和课时数,将管理思想史的教学内容完整、系统地介绍给学生,既要讲述西方管理思想,也要比较中国管理思想和中西方管理思想,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管理科学,发展完善我国的管理思想科学,实现教学目的。

(三)把握管理思想史的教材内容

中国和西方的管理思想中都蕴含着自己民族的精神标志,它们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在中国大学开设的管理思想史课程,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管理思想,而挖掘和发展中国的管理思想是加快中外管理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学习西方管理思想史,可以提高学生对西方管理知识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将西方管理思想、理论与当代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要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学习比较来研究和分析两者的不同及各自的优势,力求在发扬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优点的前提下,找出一种适合我国民族特征和文化要求的管理模式,这也是该课程教学的目的。

(四)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管理思想史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成为教学中必须克服的难题。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上,这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管理思想史的教学中,根据其学科特点,教师可采用谈话法、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法,引导学生一起走进历史的丛林,去观察管理理論产生的历史背景、用心体会管理大师研究的初衷、感悟管理大师的智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管理思想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而掌握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因素、条件和动力;把握管理思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素养。其次,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研究和探讨管理思想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其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效率。高校教师应改变授课方式和方法,以应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要求。例如使用慕课,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慕课相结合,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模式,通过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让学生再现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艺术;也可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史(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赵瀚清.关于中外管理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

[3]方振邦.管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王玉秋.大学教师的学科能力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3,6(2).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思想史教学研究”(〔2016〕-JKGHB-03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猜你喜欢
问题与对策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