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维
摘要:全球化在经济和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发展,逐步完善。但在全球化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值得再思考、再反思的问题和短板。反全球化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应深入了解反全球化群体以及反全球化的行为趋势,避免对市场经济造成破坏。同时,也要分析反全球化思潮的起因,发现问题,进而一步步完善全球化进程,使全世界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断前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反全球化 认识 反思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233-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隐性和显性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基于对全球化的反思与批判,反全球化组织迅速集结并汇聚成为一种独特的学术风潮。对此,我们要坚持选择正确的道路,明辨反全球化思潮的利弊,理智地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一、反全球化思潮概况
(一)反全球化思潮的主体力量
从本质上去理解,反全球化是孕育于全球化进程之中的。在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差距显著是全球化的主要矛盾。而受到这种矛盾影响,并在这一矛盾下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各界人士都参与其中。这些人士或组织都在为自己所面临的危机进行反抗斗争。有些是为了抵抗西方外来文化攻击和价值观念力量的入侵;有些是为了反对跨国公司和美国资本的势力扩张;有些则是被剥削的工人集体反抗剥削势力而在劳工界形成的一种反抗运动;还有例如社会主义“左派”力量、环保主义者或人权运动分子等组成的反全球化组织。
这些人背景不同却在全球化负面效应的影响下集结在一起,并迅速地在国际论坛形成了一种学术思潮。反全球化强劲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也离不开全球化的成果。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既对立又联系,在人们不同的呼声中不断向正确的发展之路前进。
(二)反全球化的原因
反全球化的根本内容是反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合理、不平等现象。全球化发展至今,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作为国际市场的主人进行着国际贸易活动,而第三世界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一些反全球化的学者提出全球化的推进导致了“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东方”的观点。西方左翼对全球化发展问题也有诸多争议,他們大多从依附论、世界体系论和陷阱论的角度去看待全球化的弊端。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从不同的理论形式和角度出发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压迫和剥削落后国家的事实进行批判。陷阱论也是如此。
贫富差距问题始终是全球化的主要矛盾。反全球化运动也不只以学术的方式开展着。在大力推进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世界的危险隐患来自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科学技术趋之主导、少数地区或国家的高新发展等。这就使世界不再以民主治理的形式发展,未来世界会以新的斗争形式发起战争和冲突。如今,全世界都在呼吁“全球化要具有人性面”,“反全球化”作为化解全球化危机的唯一力量,迫使政府国家以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不得不作出决策,对全球化的前进步伐作出相应的调整,尊重并善待全球化进程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群体。
(三)反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虽然全球化发展速度十分之快,甚至超过了全球化的速度,但也有着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首先是开始阶段。1996年在泰国曼谷召开亚欧会议时,一千多人参与了反抗活动并要求解决贫困问题。1998年日内瓦举行的关贸协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也受到了反抗活动的干扰。
然后是兴起阶段。1999年万人抗议示威发生在英国伦敦七国首脑会议召开之际,“全球化,当心点!人民不会放过你”的呼声更是响亮。在此期间,一系列反抗活动在伦敦、旧金山、东京和香港等地相继爆发。2000年,反抗运动依旧在不断地爆发。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千年高峰会议等全球性重要会议期间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反抗运动。
最后是从2003年至今,这段时期被称为“持续化时期”。贫富问题为主,联合其他方面例如文化、民主政治等问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学术思潮并延展开来。反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反全球化对全球化的批判
(一)对经济的批判
跨国公司不断获取利益且不受限制是反全球化者主要关心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人民重于利润”的口号。他们认为全球化专门为跨国公司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交换中,经济利益非正态分布。跨国公司的行为造成了时局的动荡,国家管理机制弱化,民族凝聚力下降,使国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
法国学者拉莫内认为这一切问题的来源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主张资本绝对自由,取消关税壁垒和无限制地加强国际贸易。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具有更高支配权利的话语,法兰西学院院士皮尔埃·布迪厄这样指出。而这一话语权是从强者的角度出发的。新自由主义声称全球化是自由市场的自由扩张,其实不然,它是在政府支持和推动下进行的,例如美国政府。
对此,我们应以马克思的观点去认识新自由主义经济。
(二)对社会的批判
反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造成的贫困问题是“富裕中的贫困”,因为当前的社会状况是全球化带来财富,但社会贫困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过去的十年里,世界上最贫困的五个国家的总收入仅占全球总收入的1.4%。而直至1998年,在金融危机中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的50%不复存在的同时,美国却收益了将近7000亿美金。布迪厄指出了新自由主义推行的直接后果:不仅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文化生产领域也因为商业价值的介入逐渐被吞噬,人们只能被迫选择和接受这一行为和行动准则。
(三)对文化的批判
布迪厄对新自由主义的逻辑进行了批判。它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不论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媒体工作人员都会心领神会地使用一些奇怪的新词汇。例如“全球化”“后现代”“社群主义”等等。而“资本主义”“垄断”“剥削”等词汇却被认为是过时的,老派的。这是一种符号强暴,例如“全球化”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包庇美国的帝国主义行径罢了。endprint
“全球化”是一种意识形态陷阱。“霸权和暴政的根源并不在于强大军事或邪恶的政治制度,而是始于语言。”①“全球化”有着深层次的蕴意:其一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模式向世界市场推行作掩护,作为国际市场的不平等、不合理的理由而存在。其二是借此名义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这样的作为会使国家精神根基动摇,失去民族意志。
三、对全球化负面效应的反思
(一)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首先,全球化带来了不平等。全球化使发达国家更加肆意地掠夺不发达国家。萨米尔·阿明认为,经济全球化深受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高倡自由化、私有化,反对国家采取干预措施,却也因此迷失方向,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异现象。
其次,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人的剥削,就业困难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程恩富指出,外企在发展中国家是否创造了新的岗位这一问题上是不确定的。这是根据经济变量后者假设条件而定的。很多時候外企所谓的创造的新的岗位都是已经有的或者说是原有的岗位,甚至还会出现减少岗位的情况。因此,中方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也要首先考虑到是否裁员的问题。
(二)对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
首先,福利国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削减了福利制度。国家和政府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时不得不减小对福利社会投入的经济财力。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全球化破坏了社会福利国家妥协的暂时性的历史局面。②因为福利国家的开支受到削减和压迫,失业严重,再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放弃社会福利导致曾经抑制住的社会福利国家的危机又重新抬起头。
其次,全球化使许多行业遭受打击,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也加剧了两极分化。一些工业资本家不断增加生产资料,导致小型业主破产。因此,反全球化学者认为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的根源便是全球化,同样也是造成福利社会的福利水平下降的根源。资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而转向他国,失业问题也因此不断加剧。
(三)对世界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破坏了经济稳定增长的进程,带来了经济的失败。全球化倡导私有化、自由化的市场贸易,脱离了世界经济制度的控制,使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大大提高。弗朗索瓦·纱奈认为“全球化”代表着“激烈竞争”。跨国公司的对手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弱小的对手为了战胜强敌,不断生产产品。然而强大的跨国公司即使生产过剩,也会开启新一轮的投资以此来拖垮小型企业。而小型企业为了不面临倒闭和失业,只能加大生产力度,造成生产过剩严重的问题,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将在这种条件下积累直至爆发。
其次,全球化的推进削弱了民族和国家的经济政治主权,严重威胁了世界民主政治。萨姆·普利认为跨国公司所控制的流通范围之大,严重影响了民族和国家的准则和信誉。在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上,他认为民族国家正在失去它,因此需要一个超国家的机构来对其进行限制和管控。阿明也认为全球化已经侵蚀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并且正按照全球化的管理要求对金融和货币进行非民族国家管理制度的管控。也正是因为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主权的侵蚀,使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活动失去了有效的控制。
再次,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工人阶级和左翼派人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里奥·迈克尔认为全球化环境下的受益者和提倡者是跨国公司而非工人阶级,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来阶级之间的平衡。而新的国际制度也没能使国际工人之间形成一种团结,工会的作用甚是薄弱。
最后,全球化导致了环境问题加剧,导致了环境污染的扩散和资源枯竭的趋势。从1970—1995年这短短的25年,世界失去了接近1/3的自然资源。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地的纸质消费品占世界的2/3,而这些木材的消耗大多来源于第三世界。
反全球化思潮的到来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不合理问题。面对全球化的失控状态,面对着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重重压力和困难,我们要正视和准确地把握反全球化思潮的正确理念,对全球化进程不断加以完善,共同建设和平健康的国际市场经济交流环境。当然也不要完全依附反全球化理论进行改革,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最后彻底地解决问题。批评资本主义的人士,也并不一定是进步的、革命的力量,还是要慎重地对待每一种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注释:
①沈湘平.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J].现代哲学,1999(2).
②哈贝马斯.超越民族国家——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参考文献:
[1]刘曙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N].光明日报,2001-08-01.
[3]俞可平.全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