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赞语应答行为的古今变异及文化内涵

2018-02-22 20:35乔艳
现代交际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乔艳

摘要:称赞语的应答行为是语言交际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从古至今,称赞语应答在应答方式、应答原则、应答灵活性上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背后体现的是对于“礼”的重新认识、西方言语平等观的渗入及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可选择性。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行为 古今差异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92-02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的每一次语言的交流都是一次言语活动。称赞语应答行为指的是交际一方在受到他人称赞时而作出的话语反映。它是言语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不仅使交际顺利进行,还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起到和谐的作用。许多学者对称赞语应答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1)对称赞语及应答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如陈淑梅(1999)、王集洁、徐正华(2005)、崔晓(2014)等对汉英、中美、中日等称赞语及应答语的对比研究。(2)专书研究,程雪娇(2011英文)对《红楼梦》中称赞语及应答语的语用分析。(3)本体研究,包括对称赞应答语的语体特征、应答模式、使用策略等的分析。(4)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与称赞语应答行为的差异,包括孙莉莉(2004英文)、曹庆慧(2011)等文章。

语言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不同时代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称赞语应答行为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比较汉语称赞语应答行为的古今差异,有助于我们从侧面了解言语交际的不同时代特征。

一、称赞语应答行为的类型不断丰富

根据交际双方不同的关系和交际内容的不同,我们将我国古今称赞语应答行为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逆向应答、同向应答、顺向应答。

(一)逆向应答

逆向应答指的是交际一方对他人的称赞表现出谦虚、否定、甚至转移话题等行为。这与汉族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礼貌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古代人们回应称赞的主要方式。

(1)只见严嵩手捧玉卮跪于帝前,顿首祝道:“臣愿陛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皇图永固,帝道遐昌。臣有恭祝圣寿之诗一律,恭颂万寿。”遂将诗呈上。帝看诗毕笑曰:“丞相过誉,朕恐不当。”(清·佚名《海公大红袍全传》卷二十六)

(2)【老旦唱】姑外可令爱矣,明知大体温存淑德世间,希我儿登第,寻当事方门有媳独堪奇。【作旦白】多蒙谬赞(清·佚名《珍珠塔》第二十二回)

(3)谁知韵高却从从容容笑道:“先生谬赞不敢当,哪里及先生的大著朴实说理呢!”那同乡道:“先生并未见过拙作,怎么知道好呢?这才是谬赞!”(清·曾朴《孽海花》卷七)

(4)甲:您可称得起是乱世之中的一块美玉啊。

乙:哎呀,不敢当,不敢当。

甲:乱草之中会有您这么一颗灵芝草。

乙:哎呀,过奖,过獎。(相声《八扇屏》)

例(1)(4)应答者的“过誉”“过奖”体现出对于他人称赞的应答表现的谦虚礼貌的特征。例(2)(3)(4)中对于他人称赞的应答“拙作”“谬赞”“不敢当”则是通过对自身的否定及对他人称赞语的否定来表现自身的谦虚。

(二)同向应答

同向应答指的是交际一方对他人的称赞所作出的接受、解释性的应答方式。在交际中主要使用“谢谢”等接受性的话语,或对他人的称赞内容进行解释,如:

(1)王兵笑道,“不过,我们之间的交往却不会因此而结束,龙龙一提到你,高兴得手舞足蹈,小肖,你和孩子真有缘哪!”“谢谢夸奖!”(《错在在乎》陶尚芸著)

(2)甲:这件衣服真好看!

乙:因为是那位著名的设计师设计制作的。

同向应答主要发生在现代汉语之中,且几乎是日常称赞应答交际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回答方式。而在古代汉语中对于他人的称赞而表示出接受性的态度的例子几乎没有。

(三)顺向应答

顺向指的是交际一方在接受他人的称赞的基础上,还会进行自夸、反问等,加强夸赞的顺向行为。这类应答语多发生在亲密的人之间,不仅不会使会话尴尬,还会加深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

(1)冯少卿忙改成满面笑容地回答:“我说你的名字很好听,人也漂亮,是长山城里的大美人!”何晓莉信以为真,嬉笑着问:“我真的很美吗?”(《燃烧的山河》成刚著)

(2)“老爸,你太有才了!”点点眼睛一亮。“你老爸我当然有才了,不然哪敢给你这个皮小子当爸爸呀!”(《不许说老师坏话》关义军著)

(3)叔惠:曼桢今天怎么这样漂亮?

曼桢:(笑道)听你的口气,好像我平常总是奇丑。(《半生缘》张爱玲著)

例(1)通过反问来强调重复他人的称赞。例(2)在对他人的称赞表示肯定。例(3)故意曲解他人称赞的原义,也是接受赞扬的一种。三个例子都是发生在较为亲密的人之间的言语行为,在完成交际的同时,还起到了幽默、和谐气氛的效果。

逆向应答—同向应答—顺向应答是一个从古至今应答类型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华民族自古就遵循“谦虚是一种美德”的传统,所以古代人们多采用自贬、自谦的逆向应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言语交际上也不断扩大着表感谢、赞同等应答方式,以满足不同的交际行为。

二、称赞语应答行为遵循原则的转变

称赞语应答行为的应用需要遵循等级原则、礼貌原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原则也在不断地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原则的加强。

(一)等级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减弱

中国传统的“礼”是等级原则与礼貌原则产生的最主要的根源。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不仅是国家建立法律的标准,也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准绳。它提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企图建立一个“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贫富轻重兼有称”的等级社会。孔子也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言语交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真正做到名实相符。故在得到他人的称赞时,就要体现出身份上下、尊卑的等级色彩。endprint

当“礼”与“法”开始区分各自的作用之时,礼也就逐渐单指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等而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仪节、礼节。它深刻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古人失礼的后果比今天严重得多,轻则受到社会的指责,重则还受到法律的制裁。故在受到他人的称赞时,应答语要表现出礼貌性,这是自身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构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

(二)情感原则的加强

当人们不再将礼貌性原则与等级原则看作称赞应答的重点时,就会根据说话人与自身的亲疏程度来选择相应的应答性话语。这种应答性话语的差异体现出交际上的一种情感性、距离性。

(1)初次见面:

甲:你的画真不错!

乙:过奖了。

(2)朋友、亲人之间:

甲:你的画真不错!

乙:那是当然了。

例(1)中双方还没有过多的接触交流,如若使用(2)中的应答策略,不免会让他人觉得回答者不礼貌且太过于骄傲自负。例(2)中的应答语使气氛变得幽默更加融洽自然。两个例子应答方式的不同主要是受交际双方情感因素的主导。

三、称赞语应答行为的灵活性不断加强

由于人们在受到他人称赞后逐渐遵循情感原则来进行应答,故应答语的灵活性逐渐增强。

(一)语境不同,同一交际对象的灵活应答

当在不同场合面对同一交际对象的称赞时,受称赞一方则会根据场合、语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答方式。

(1)当只有家人在时:

儿子:爸爸特别帅!

父亲:那是当然的,年轻的时候比现在还帅呢!

(2)当有客人在时:

儿子:我爸爸特别帅!

父亲:小孩总喜欢开玩笑。

例(1)(2)交际双方身份及所谈论的话题相同,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则需要调整相应的应答模式。例(1)在没有旁人的基础上,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使二者的对话可以尽可能地显得随意。例(2)在有客人在的情况下,面对儿子的称赞,父亲要及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应答语,尽可能地表现出礼貌、谦虚。

(二)同一场合,同一交际对象的灵活应答

当在同一场合,受到同一交际对象的称赞时,受称赞一方也可以选择无数的应答方式。

如在家:

儿子:爸爸特别帅!

父亲(a):哪有儿子帅!

(b):谢谢儿子!

(c):是吗?有那么帅吗?

(d):年轻的时候比现在还帅!

面对儿子的赞扬,父亲可以有(a)(b)(c)(d)等無数的应答性话语,应答者在“逆向应答”“同向应答”“顺向应答”之间不断地转化,可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表达的一种具体方式。

四、称赞语应答行为变异的文化内涵

(一)“礼”重新认识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以“三纲”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念一直占据着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支配着人们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传统伦理道德背后的负面效应。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变迁。尤以对“礼”的重新认识为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但由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故在发展的过程中能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自身的内涵。现代社会下的“礼”不再是分等级、定秩序的礼,而更多强调人的情感、体现人文精神。这种对于“礼”的重新认识影响着语言中各个因子的发展。称赞语应答行为也顺应“礼”这一内涵调整着相应的策略。称赞应答的交际活动不需要严格地遵循前“礼”所规范的等级和礼貌原则,而更加趋向于受情感性原则的支配,体现着一种人文性和情感性。

(二)西方言语平等观的渗入

西方文化中一直强调言语上的平等自由。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更多强调的是交际双方的自由和平等。如英语中在面对他人的称赞时,回应赞扬的方式主要是同向应答的方式,这与中国传统的自谦、否定等逆向应答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之中,人们也不自觉地受到西方交际模式的影响,追求言语上的自由和平等,故也要求通过类似的应答方式来满足这一需求。故传统的自谦、自贬、否定等逆向应答的方式逐渐扩充为表感谢的同向应答及表赞同和升级等顺向应答的方式。

(三)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可选择性

中西文化的交融,使人们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约束,又存有对未知文化的好奇与渴求。这种双重的复杂心理让人们在言语交际时,既想体现礼貌性、谦虚性,又想流露出时代性与求新性。故在面对他人的称赞时,脑海中会生成纷繁复杂的回应方式,既有体现礼貌、谦虚的传统应答话语,又有展露时代性与求新性的新型应答方式。这种回应方式的可选择性,也就造成了称赞语应答行为的灵活性不断地增强。但最终人们也只会在其中选择出一种来进行回应,以满足和符合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古今称赞语应答行为在各个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下,经历了不断变化,逐渐发展为一种类型多样化、原则新型化、灵活性强的言语交际的行为。其实,古今应答语的变化还体现在各个方面上,需要后续不断地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这种变异。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王虹.言语平等关系与心理平衡结构[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3).

[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李爱菊.现代汉语赞扬语及其应答语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