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琴
近日,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潘开英执教的译林新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5Ournew home一课。故事讲述了Su Hai和Su Yang因为搬新家,东西乱放,所以在寻找的过程中产生了Where’s... ?It’s...Where are...?They are...为核心内容的对话。故事内容很简单,重难点也非常清晰。在以往的一些听课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阅读前,where be句型单复数的突破以及部分词汇的学习;阅读中,故事中物品位置的信息查找和故事朗读;阅读后,故事的复述以及表演等。这样的设计流程看似完整,但是课堂中缺少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及参与的热情,课堂显得机械呆板。而潘老师将一节简单的故事课上得生动丰富,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小故事上出了大味道。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看到单元重难点就作为了教学重难点。事实上,教材体系中很多知识是循环复现并不断提升的。有些重点是需要教师教的,有些重点是不需要教师教的。正如在本课中出现的where be句型以及方位介词,学生在译林新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Unit 4 Where’s the bird?一课中已经学习过where be的单数句型和 in,on,under,behind等方位介词,在本节课中,不需要继续重复教学。基于这样的分析,潘老师的导入环节,只是在课前播放了一首关于介词的歌曲以及三年级“Where’sthe bird?”的故事动画,用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同时,故事内容和结构非常清晰,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除了个别单词外,基本都能看懂,这样的故事对学生显然是没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所以,基于学生的起点展开故事教学,用好教材,丰厚教材,突出学生在语境中的学和用,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能力目标为例,潘老师设置了如下目标:
a.学生能正确认读核心单词bedroom,living room,kitchen,sofa,并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Where is.../Where are...?It’s/They’re...
b.能听懂并理解文本内容,有感情朗读并表演课文。
c.以语篇为抓手,学生学会询问失物以及根据“确定的情况”和“不确定的情况”帮助别人寻找失物。
从潘老师分享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目标层次逐步提升。除此之外,她的目标定位不仅强调语言的用,还将故事和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无论是故事中还是生活中,寻找失物都有确定和不确定的情况,所以她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将故事做了生活化的引导。
整节课,教师紧扣故事主题,以学生自主的学和合作的学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在故事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情感目标得到了落实,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故事中一般都会出现新词汇,无论在课前教学,还是随课文学习,往往都有一个教学的过程,而潘老师的单词学习,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学片断一:
在故事学习阶段,教师请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物品所在位置的信息。教师提出了活动要求:在书上画出物品地点的词组;小组合作,用以旧引新的方式读单词,课件上出示了一些参考单词:
(book,look) (in,it,this)
(go,no,home)(chair,peach)
学生在讨论时,有的单词直接拼读学会了,有的是根据课件上的提示尝试拼读,同桌交流。在课文中,学生应该找到的信息如下:in your bedroom,in the living room,on the sofa,in the kitchen。这些词组中,bedroom,living room,sofa,kitchen这些单词学生还没接触过。比如sofa,有的学生可能读不准字母o的发音,通过提供的词汇 (go,no,home),先找准发音,再尝试拼读新单词。
在交流反馈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新单词都会做一个停顿,让学生进行自然拼读,验证刚才合作的拼读是否正确。
【教学赏析】本节课中出现的新单词并没有发音特殊或者音节特别多的单词,其中一些复合词,学生基本也能够拼读出来。所以,潘老师设计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单词发音。对一些没有把握的单词,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单词,从中发现规律并进行迁移。潘老师没有将旧单词放在一起,这样的设计,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发现和感悟语音规律,再依据规律拼读单词、积累单词,在学习中自然渗透单词学习策略。
在这节课中,where be句型的复数形式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并没有反复练习,而是随故事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
教学片断二:
在学生浏览课文、反馈寻找物品所在的位置时,潘老师不仅关注了新单词的自主拼读,而且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进行师生互动。在第一个物品bag位置信息的反馈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答案框架说出了The bag is in your bedroom,教师没有马上进行第二个物品的反馈,而是询问学生在教材哪幅图片中找到的答案,故事中人物怎么提问和回答的。学生找出了:Where’s my bag?It’s in your bedroom. 教师又马上询问it在句子中指什么,让学生根据对话分析出这里就是指书包。
在师生用同样的方法反馈第二个物品skirts时,教师继续追问:Whyweusetheyhere?They refer to...引导学生发现单数和复数问答不同的原因。最后教师再让学生重复问答,加深印象。
【教学赏析】潘老师对where be单数句式的处理,是让学生在整体听读和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快速确认。这样的处理,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了解。从单数到复数如何转化,潘老师则紧扣故事内容,将发现和比较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变化的原因。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潘老师让学的课堂理念,课堂中要创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推进者。
“思维能力”一词不仅出现在《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是目前热议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在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活动的设计。
教学片断三:
在反馈第三个物品white cap位置信息时,故事中出现了新的对话:Is it in your bedroom?这是对不确定答案的猜测。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句式,潘老师设计了一个排序句子的形式。
教师呈现对话,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列顺序:
( )Is it in your bedroom?
( )Where’s my white cap,Su Hai?
( )Come and have a look,Su Yang.Yourcap isin the kitchen.
( )No,it isn’t.
在反馈答案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再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当我们不确定答案时,可以给出建议或者猜测:Is it...?最后,教师创设情境:故事人物还在找football和skirts。师生首先示范寻找football的对话,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多次运用Is it...?猜测。
T:Where’s my football?
S:Is it in the living room?
T:No,it isn’t.
S:Is it in the kitchen?
T:Yes.
示范表演后,后面是寻找skirts的练习。
【教学赏析】潘老师设计排序的形式,通过对话的逻辑推理引导学生感受新句式在文中表达的意义,自然引出了新知。引出了新知后,教师没有停留在知晓阶段,而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教师将较难的任务留给了学生,因为在课文中以及师生的对话表演中都只是出现了Is it...?单数句式,而学生对Are they...?还没有尝试过,这样的任务对学生是一个挑战,他们需要理解、分析并应用单复数句式。从排序到分析应用,学生的思维层次不断提升。从这几个环节可以看出,中年级的故事教学同样可以设计有品质的思维活动。
在故事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了拓展运用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活动,每个活动都有不同的活动寓意。
教学片断四:
第一个活动:请学生自编对话,帮助Su Hai寻找pencils和English book,在灵活运用本课语言句式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了生活化的语言,比如Su Hai可能会说:Excuse me. Thank you,Mum.OK,Mum.Mum可能会说:Please put your things well等等。
小组表演后,教师设计了第二个活动:Mike到新家来玩,但是走丢了,帮助Su Hai寻找Mike。这个对话,从找物过渡到了找人,需要学生及时调整句式人称。在表演反馈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说错了,但是又马上被其他同学纠正了。
【教学赏析】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潘老师在设计拓展活动时,不仅考虑到了单复数的综合运用、语言句式生活化场景中的补充,还考虑到了生活中常见的找人现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运用能力,让故事学习走向了生活,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一次次挑战,并享受到了一次次成功。正如潘老师在课后分享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不仅要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要学什么,关键还要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从拓展活动的学生表现来审视潘老师的教学目标,发现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本课句式,还从故事走向了生活。
本课故事内容简单,潘老师在充分解读故事和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和教材互动,和同学互动,在互动中充实故事、建构故事,将单薄的故事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同时,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表达,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也由此得到了提升。课堂的效果也正如潘老师对有效课堂的要求一样:学生的需求在场,学习的主体在场,学生的思考在场,学习的意义在场。
当然,精彩的设计也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中潘老师始终和学生平等对话,微笑着和学生互动,对学生时时鼓励和赞赏,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信心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