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变化的探索

2018-02-22 18:45:44程洪涛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基地岗位实训

刘 琼,程洪涛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襄职”)课题组走访了7个省市20余家知名制造企业,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制造类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并于2015年12月在中国教育报职业教育板块大版面发表《智能制造来袭,谁能从容笑对》,襄职制造类专业全面展开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的改革,校外基地建设与改革也顺势而生。

一、校外实训基地概况与功能

襄职制造类专业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汽车制造与装配,目前比较成熟的校外实训基地有以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山重工、骆驼股份、襄阳轴承为代表的近20家制造企业。近3年来,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班培养5项,轮岗实训14项,完成轮岗实训课时180余节次;顶岗实习完成200余人次,顶岗实训工作日360余天,完成社会服务25人,140余课时。先后聘用校外企业专家6人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展开实训环节授课,先后派出7名教师前往基地参加实践锻炼。以上数据表明,襄职制造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以学生实习实训、厂中校教学、双师教师技能培养、兼职教师聘用、订单培养及社会服务为主。

二、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更高要求

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我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并行发展的战略,即2.0补课、3.0普及、4.0示范,也就是说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制造企业处于2.0、3.0、4.0多水平共存状态,这种多水平共存企业现状会对大学生技能提出更高的期望。[1]

(一)智能制造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一些传统岗位(例如:晒图员)在生产中的作用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一些新兴岗位如:数字化建模、精益专员、逆向造型、3D打印、精密测量与检验岗位兴起,传统工艺也走向了数字化改造道路,用人企业会更期待员工在掌握设备操作、工具使用和工艺编制的同时,适应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类CAD/CAM/CAPP软件等。调研反馈表明,企业更希望接受有专业技术基础同时具有信息处理意识及有一定管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二)智能装备对机电复合型人才需求

研究表明,近3年来,随着工厂自动化改造,大量自动化生产线进驻制造类企业,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调试人员更是缺口巨大,几乎每家运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都提到。

此外,随着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推广与普及,需要大量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智能装备的保养、维修岗位需要大量的机械、电气、自动化类的复合型人才;智能装备的系统化集成需要熟悉各类设备单元和系统网络的系统集成人才。

三、校外实训基地功能的功能变化

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方式有订单培养型、技术服务型、企业资助型和股份合作性,基地功能主要落实在技能实训、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也有学者提出,基地应提供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提供技能训练场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校企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2]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类企业产业升级,生产模式发生变化,对员工的水平能力提出更高期望,作为学生技能训练重要部分的校外基地,功能要求也势必升级。

(一)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学徒制培养实践基地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产业升级配套的是设备升级,生产实现的软件升级,生产管理更加信息化和网络化。2015年,襄职制造类专业以机电一体为代表尝试探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本地与湖北中日龙机电有限公司、江山华科、湖北中航精机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训基地,多名企业专家与襄职学生结成“师徒”,校内学习理论,校外实践生产。在实践教学上,校外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提供了提高职业技能的训练场所;在教学条件上,校外基地从智能设备,自动化生产、柔性生产单元等方面为学校方提供了有效的补充,大大降低了学校的投入成本,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根据新的岗位技能要求,校企联合实施生产实训及指导

新工具、新设备、新工艺的出现,对员工提出了新的岗位技能要求,适应新岗位技能需求的实训实习方案、新的实训项目手册、实训标准及考核标准都需要校外基地与学校联合制定和安排。实施中,由作为兼职教师的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亲自参与,并指导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应用技术、产品生产等方面的不足,而且可以根据生产现场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呈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得以核心技能的训练,落实无缝接轨就业。

(三)根据新的人文素养要求,展开文化交流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多水平共存,对入职学生既要求具备传统技能和对软件工具的掌握能力,又注重学生就业再造水平和自我提升能力,尤其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此,秉着“优势互补,彰显特色”的原则,2017年,襄职先后两次组织校外基地的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江山重工国家级大师工作室首席数控技能大师周德明、湖北中航精机钳工技能大师黄宝安等多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走进了校园,展现了一线技能大师的风采,展示了企业文化,宣传了工匠精神,同时也让企业看到了学徒制培养下襄职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技能水平。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职业品德,要求校企合作不仅要在技术层面合作,更应该在文化方面合作。

(四)落实员工培训及社会服务、科技转化,课题共同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新工具新设备新工艺的出现,对企业员工和待入职的准员工都有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和完善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3]校外基地有责任开展适应新生产方式的技术技能培训、专业技术技能鉴定与考核与认定的工作。2016年襄职湖北中航精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功申报,2017年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平台正式落户襄职,建设目的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种种方式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企业职工技能提高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教学、技能培训与鉴定,专业研究,应用课题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新技术应用与推广及社会科技服务等系统功能。[1]

四、结束语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国内制造企业处于2.0、3.0、4.0多水平共存,企业面临转型升级,新工具新工艺新设备的出现对员工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全面复合型人才备受欢迎。为适应新岗位的需求,提升学生技能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也将面临改革升级。经过两年探索,校外基地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实训实施、人文素养和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大有可为空间。

参考文献:

[1]蔡泽寰,肖兆武,蔡保.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素优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2):106-109.

[2]陈玉华.校企合作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50-52.

[3]肖兆武,赵劲松.“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素的“稳压器”优化模式探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11-15.

猜你喜欢
基地岗位实训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我的基地我的连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6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