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葛亦陈
当前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针对这一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提问教学,通过“问”,检验学生的思维弱点,通过“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问”,实现课堂层次教学,以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提问方式和题目要求,通过提问,检验学生数学思维中的薄弱点。
例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弥补学生思维上的不足,加强学生对乘法算理的理解,我通过设计问题作为引入,问学生:30×4=( ) 50×5=( ) 30×7=( )20×8=( ),学生可以很快地对我说出的算式进行计算。然后,我又问学生 30×4=3×10×4=3×4×10, 已知 3×4=12,那么3×4×10等于多少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与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无异,所有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也都可以转化为一位数乘以另一个数的形式,但学生却很难看透这一点,通过目的性的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开始学习这一课时,就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树立思维习惯,以便于后续更好地进行学习。
以数学课堂的教学目的为基础,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并优化“问”之有道的数学问题,直击学生的思维弱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有效地规避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情绪和厌烦情绪,明显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实际可操作性,教师关注问题设计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实现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优化,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有力的支持作用。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课的课堂上,我给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周末小兵逛超市,买了两个5元的文具袋,回到家之后发现其中一个文具袋内有污渍。他返回超市退掉了一个文具袋,临走时想起他需要一支钢笔,又买了一只10元的钢笔。试问:小兵在超市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按照正常的事件发生顺序和逻辑思维,计算 5+5-5+10=15(元),一边启发学生探究小兵在超市购物的实质结果,通过分析购物的结果,计算小兵的总花费。也就是说,小兵买了又退,退了又买,最终只买了一个文具袋和一支钢笔,所以本道题的解答,直接用一个文具袋的单价加上一支钢笔的单价:5+10=15(元)即可求出答案。通过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学生有效地识别干扰信息,准确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工作,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分析,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目标,让学生将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形成“数学影响生活,生活暗示数学”的良性循环。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工作特点,对问题进行梯度性的设计和研究,依照小学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步步诱导,逐渐加深问题难度,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为了锻炼学生准确把握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的把握,问学生第一个问题:库房中有绿豆300千克,红豆200千克,试问库房中一共有多少千克的粮食?全班一致告诉我“500千克”。然后,我问学生第二个问题:库房中有绿豆15袋,红豆10袋,每袋绿豆和红豆都是20千克,问库房中一共有多少千克粮食?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正确回答:(15+10)×20=500(千克)。我再问:库房中有绿豆15袋,红豆20袋,每袋绿豆20千克、红豆10千克,问库房中一共有多少千克粮食?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准确列式 15×20+20×10=500(千克)。 通过设置梯度问题进行练习,一步步加深难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每一个“课堂一问”都有其目的和意义,使得学生在问中思索、问中探究、问中成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