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三亚中学 王彦龙
西南大学三亚中学进入新高考模式一年来,积极研究新高考模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实际对教学管理、课程建设、走班教学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短期内走出了一条基本适合新高考模式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之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实施新的高考制度是我国高考制度的一次创新和变革,相对于过去的高考制度来说,其思想内涵及内容体系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做好新高考模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对国家实行新高考的初衷与目的,以及新高考的内容体系,要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把握好新高考的核心内涵。
1.国家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实行新的高考模式。一是适应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人的潜质和特长,培养有能力有创造力的人才。二是希望改变完全以分数录取的方式,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评价结果最终成为高校录取的依据,引导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三是希望增加学生的选择性。新高考模式下,学生考试可以从理、化、生、政、史、地六门课程中选考三门,二十种考试课程组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四是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在做试点,考试和招生分离是基本趋势和要求。五是希望减轻学生的负担。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试难度下降,高考统一考试科目减少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
2.全面掌握新高考模式所包含的内容体系。新高考模式的内容可概括为:文理不分,全科覆盖,分类考试,多元录取,严格公示。新高考模式是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
过去高考是要分文理科,只有文科理科两份固定套餐供学生选择。新高考实行文理不分,有二十种自主套餐供学生选择。同时,要求学生在高中完成所有课程学习任务(一般为十三门课程)并通过合格性考试方可毕业,学习内容覆盖所有学科。分类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即毕业考试);等级性考试,即:从政、史、地、理、化 、生六门课程任选三门课程,参加省级等级性考试,考分进行等级转换,最后所得的等级成绩计入高考成绩;国家统一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并以实际分计入高考成绩;多元录取则体现在高考录取不仅要看学生高考成绩,而且还要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断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权限;严格公示是指综合素质评价及录取结果要严格公示,做到公开、透明、公正。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为新高考背景下学校创新课程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怎样将机会和空间转化为可能和现实,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需要学校结合实际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1.做好学校课程方案规划设计。按照课程规划的相关要求,西南大学三亚中学在学习借鉴浙江鄞州中学等学校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课程方案,由以下五类课程组成。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国家规定开设的全部高中课程,并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课时,按照全省合格性考试时间安排完成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考试。
学科强化课程:学校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科教研组开发学科强化课程,满足一部分学有所长和有兴趣深化学习学生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基础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的延伸和优化。
学校特色课程:西南大学三亚中学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打造学校艺术体育特色。围绕学校规划目标,学校有计划开设美术、舞蹈、声乐、足球特色教育课程,组建学习团队,发展学生特长,培育学校艺体特色。
社团活动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成立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指导下自选内容、开发课程,鼓励社团创造性开展活动,形成简单、实用、新颖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社团活动课程,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生活。
职业生涯课程:针对学生高一选科问题,设计安排职业生涯课程,引导学生将考试选科与职业结合起来,进行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以上五类课程中,除了职业生涯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可根据目标要求从低到高还可再分为两个或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提高层、达标层,每个层次面向的教育对象和目标不同,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形成类别清晰、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架构。由于条件限制,我校的课程在分层次上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2.建立课程实施的组织制度。跟过去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变得更为重要和复杂,需要统筹考虑管理、开发、实施、评价的功能。因此,建立一整套课程实施的组织制度尤为重要。
首先,成立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校长的课程管理与建设的主体责任,以及其他小组成员的具体责任及承担的任务。
其次,研究制定以下三项制度,即《学校课程建设与开发指导方案》《学校课程实施的管理办法》《学校课程落实情况考核方案》,明确学校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思想、目标、原则、内容等,明确课程实施的管理职责与责任,明确课程实施情况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从而使学校课程建设、开发、管理走向制度化的轨道。
3.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要把握好几个关键要素。课程建设与开发是一项任务十分繁重的任务,又是一项高难度的编制艺术,学校在制定《学校课程建设与开发指导方案》《学校课程实施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落实情况考核方案》,实施课程建设与开发工作时,要充分考虑与学校课程相联系的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要考虑社会力量因素的影响。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与行为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及服务群体认知价值的制约和影响。作为学校肯定会站在高位、着眼长远、突出特色来规划设计课程,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
其次,要基于人的发展特点。认识人的整个发展过程、规律和特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目前学校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认知研究。按照《课程的力量》一书中的观点,课程建设开发要考虑人的发展特点方面的五个要素:个体差异的生物基础、人的身体生长和发育、智力发展与成就、情感发展与培养、文化与社会发展。
第三,要引领学生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新高考模式下,由于学生选科学习,过去行政班级化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习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进行的走班学习,这对于长期按文理科分班教学的学校来说无疑是挑战,要确保学生有序走班学习,学校要根据自身资源情况统筹计划,实施精细化的管理。
1.从“小步走”开始,到“中步走”,逐渐实现“稳步走”。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学习,对于许多学校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其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给学校带来的不仅是思想、方法、管理的变化,而且牵动学校人力物力和资源的保障问题。因此,新进入新高考的学校,对于学生的选科要根据能提供的教学支持与保障情况进行引导和调适,原则上学生选科类别控制在十个左右,走班从“小步走”开始,待取得经验后,创造条件逐步到“中步走”和“稳步走”。
2.实行“行政班”“教学班”并行的管理方式。学生选科走班后,学生不一定在原“行政班”学习,会出现许多的“教学班”,这一情况变化对学校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呢?我校采取了“行政班”“教学班”并行管理的方式,“行政班”承担过去未走班之前对学生管理的全部职责,走班后教学班的管理实行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责任制,明确谁上课谁管理,教课教师肩负起教学班班主任的责任,有效填补“教学班”的班级管理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思路的落实。
3.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在走班教学管理与师生考核方面的作用。学生选科学习后,每人手中拿着一张课表进行走班听课,大量的学生走班学习造成了学校各方面资源保障上的困难,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考核的工作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如果采用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考核办法,就会出现工作服务保障跟不上教学需求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利用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是新高考模式下管理的必由之路,学校要做好信息化的建设与升级保障工作,同时开发适合学校管理的软件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在开展走班教学与师生考核方面的作用,高效服务新高考模式下的走班管理与教学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