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情怀滋养生命体验
——高中文言文高效教学之思想文化教育

2018-02-22 15:27海南省澄迈县海南澄迈思源高级中学孙荣堂
新教育 2018年28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本情感

□ 海南省澄迈县海南澄迈思源高级中学 孙荣堂

一、文言文教学之思想文化教育:困顿和呼唤

曾经在校园里有这样一句流行语:“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而文言文之所以让学生谈之色变,笔者认为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当前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老师和学生埋头题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致力研究各种题型的技能、方法,苦不堪言。而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通常把字词句的阐释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厌其烦地讲解各类知识,经常是“老师讲累了,学生听睡了”,这不仅扼杀了语文的灵气,也浇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文言文的知识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特别是考试的核心内容,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文言文本身具有的很高的美育和德育等传统人文内涵被忽视甚至无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退一步来说,我们的母语汉字,它也不仅仅就是一种文字符号,附着其上的文化元素还让它充满灵性的光辉,所以就算是字词的讲授,我想同样有“魂”,我们提笔写汉字,练书法,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塑造着我们的性格。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材选编的经典古文就是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让我们得以了解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更重要的是其中彰显的文化思想内涵,特别是文本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操守、人格志向等,这些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规定要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要努力扭转文言文教学重知识轻人文价值的观念误区,权衡两者关系,有机渗透文化元素,在课堂上就文本的人文价值和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

设想,如果苏轼《前赤壁赋》我们只是细碎地讲授应考知识点,我们会错过多么丰富的一餐文化盛宴?声韵上的流畅、空明、柔美需要我们用心诵读,思想情感上的一咏三叹最后让我们宠辱皆忘,胸怀坦荡。江山清风、山间明月、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徜徉其间,真的是羽化登仙,超然物外了;试想,屈原的《离骚》,我们如果只是纠结于怎么解决大量意象和楚地方言带来的阅读困难和障碍,那么,无异于买椟还珠,中国文学史上这颗瑰丽的明珠将会变得多么暗淡无光?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反复诵读、吟咏,用心去采撷那扑面而来的美丽意象,需要通过屈原上天入地、与神仙巫鬼的神游来感受他神奇瑰丽华美的想象,同时我们更不能不被他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感染,他的理想、痛苦、遭遇和全部的生命热情向我们“招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诸葛亮的《出师表》、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的《陈情表》,不一而足,类似的诗赋有鲜明的作者个人特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的讲授和疏通,我们决不能忽略其中的人文思想资源。几千年以来,不朽的诗篇文章和闪光的名字,灿若星河,以此为契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和智慧启迪的绝佳资源。

学生多和这些杰出的人物“对话”,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这样就会形成较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才能真正开阔自己的胸襟,提升自己的心智,拥有汇智融通的文化品格。

二、文言文教学之思想文化教育:基本策略和方法探析

既然文言文本中丰富的优质的人文资源,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开掘?权衡之后,笔者认为:必须把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处理好思想教育与文本教学的关系;还要做到读写结合,整合、提炼文言人文资源,强化认识,有机训练写作能力。

1.走近学生,熏陶养成。文言文本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多元而丰富,有的观念因为时空久远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或者不认同,怎样恰当地对接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一切的渲染和宣扬都显得空洞而无力。学者童庆炳在《现代心理美学》中强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提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广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去体验。要想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就必须唤醒文本文字形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知识文化积累甚至审美观照,让学生以个性化的阅读实践参与到解读活动中。比如《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孔子和孟子“经世济民”的观点,这样一个大概念学生虽然理解,但是可能认识还不够深入,囿于生活环境,学生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浅显的感性阶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孔子和孟子的政治观点,让学生理解孔子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并继续让学生思考他们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意义。有的学生结合当下建设“和谐中国”的构想,阐释孔孟思想的借鉴意义,加强了对孔孟思想的参悟,也能进一步表达自己关注社会,勇于担当的社会抱负。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于平淡叙述中见真情实感,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还原、想象那就是普通的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这里面有亲人之间的温情,也有矛盾和隔阂,学生体会到了淡而有味的韵致,特别是分析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含蓄蕴藉的结尾,物是人非的辛酸,有些学生为之动容,有些学生说想到了自己去世的亲人,有些学生说觉得人间真情的美好和可贵。

拓展、开发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但是无论怎样拓展都要立足文本和学生素养,都要适度、有效、恰当。

2.贴近语言,洞悉妙趣。笔者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开发除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大而空之外,还要能“走出去”,也要能“再回来”,收放张弛要有度。语文的学习毕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本永远是我们的立足点,而文言文的学习,知识教学仍然是核心内容,没有这个作为坚实的根基,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就脱离了它的本质属性。当然知识教学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阐释上,很多文言名篇思想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艺术精湛华美,语言堪为永世典范。要开掘文本的思想情感资源,应立足于文本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品咂,体味情感之真、思想之美。例如,在《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中,讲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让学生重点解读“疾”的意味,学生说这个词有孔子对弟子们不成器的伤心,有对理想不能传承的失落,学生说他们读到了一个亲切的孔子。在这个环节的分析过程中,很多处在“疾”神情体验的学生突然有点沉寂,也许他们在阅读中想到了自己的老师、父母,甚至是自己的理想和有点残酷的现实社会吧。通过这一个字的品析,轻盈的文字变得“不能承受之重”,学生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也洞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还有很多能体现古文文字艺术魅力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则十足是感官的盛筵,让我们在“美”中流连忘返。王羲之笔下的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山之乐,也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水之趣,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之美,仅仅24字,就尽显兰亭周围的山川风物之雅致美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反复吟咏这样的文字,真觉得春意扑面,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激造化的馈赠呢?确实“信可乐也”!而如此美景美事群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确实“岂不痛哉”!文章文字灿烂,音韵和谐、字字珠玑,朴素自然的形式和潇洒自由的精神追求有机契合,让人“畅叙幽情”。

3.学用结合,整合共鸣。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该“学用结合”,把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阅读中的积累和体验再转化到写作中,也会再次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笔者所在学校用的教材是苏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专题选文和写作部分的编排有自己的特色,以人文精神为序列,以“写作观”为引领,重视学生的读写结合。更突出的是,“写作指导”和专题的选文对应,学生学有范本。比如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就有文言选文《劝学》劝导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以及《师说》劝导世人尊师重教、谦逊好学,都和“教养”二字有关联;比如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之烈士的抉择”专题,有古文《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传达的是“舍生取义”的精神;必修五“直面人生之生存选择”就有《渔父》和《报任安书》,每个专题都有一条思想贯穿的主线,在具体的作文教学时,也许就没有必要另外寻觅提升作文的途径,特别是素材的储备、整合和思想模块的形成。洞悉教材的编写意旨,让学生在对文言经典的涵泳摹写中提升思想品味和表达水平,一石数鸟,当为幸事。

有时候笔者脑海中会有这样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杏坛设教,启而不发,各言其志,恬然自适。更希望文言文的教学有时像是红泥小火炉,文火细熬,有时像是执铜瑟铁板,唱大江东去,有时还有民间小调的咿咿呀呀。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