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工业学校 李文亮 李呈娇
2016年11月,在党中央 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部及各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从“预防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发生”“依照法律法规严厉处置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形成防治校园欺凌、暴力事件的工作细则”等几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提出针对性、实际性的要求。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要切实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切实防治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由于家庭成员结构、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较往常偏高,涉案者多数为未成年人。如2015至2017年,国家检察机关逮捕的与校园欺凌事件相关的犯罪嫌疑人竟高达2100人之多,且大部分属于普通中学、职业高中、中职学校,都是14至19岁教师。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笔者从身边实际发生的欺凌案件尝试分析具体的原因,以探求有效的防治策略。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发生在中职学校校内或校外(含校园周边)及学校的集体和个人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内外其他人员,蓄意用辱骂嘲笑性语言、身体暴力、网络手段、器械、管制刀具等形式,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名誉权利、生命财产等有着实际影响、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侵权伤害行为。
统计数据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园欺凌发生场所中居首位。首先,中职学校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情绪不可控和心理状态不稳定阶段,一些学生会因为学校内部管理严格和心理情绪上的不稳定因素,容易将欺凌与暴力行为引至校内外,导致在校内发生欺凌事件和暴力事件。其次,中职生大多属于中考体制中淘汰的“后进生”,学习成绩较差,厌学思想严重,导致这些学生心理的不平衡,最后成为欺凌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参与者,其主要表现为某一方伤害另一方的身体、心理,或者勒索他人的财物,给受害者造成一定的身心伤害以及财物损失等。第三,部分中职学校学生以“社会群体”出现,哥们义气、老乡情结的存在,更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
最后,校园欺凌事件的损害形式包括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据不完全统计,受害者在精神上的伤害往往要大于身体上的伤害,甚至远远超过肉体上所受的伤害。因此,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先行防治工作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家庭层面。家长、孩子之间代沟深,范围大,且难以弥补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难度。有些孩子严重缺乏生活经历,挫折和坎坷教育更是严重缺失,导致孩子根本就无法去适应时代的变化,只能凭空想象、以自我为中心的游荡在自己狭窄的生活范围中。对于这部分孩子的缺点、弱点,家长更是选择忽视、顺从,导致孩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被忽略甚至纵容。日积月累形成了孩子孤僻、偏执、自私、为所欲为的习性,处理问题的任性和不计后果。有些孩子早在初中阶段,就开始染上了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更有甚者还加入社会上的不良人群。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出现显著特征,他们实施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行为也有所增加,尤其是男生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争斗、恃强凌弱的现象。
2.学校层面。学校不良的环境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有些学校的管理制度、规章条例没有健全,或者实施不到位,学校的法治效果不明显、不严格,惩戒力度不够,也会助长学生的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使得校园漫骂和伤害都变得肆无忌惮。长此以往,在学校惩戒和管理的减少中,学生个性的扭曲慢慢地恢复起来,此类人群将形成“小团体”,即所谓的校园“江湖特色团体”。凡学生中遇到各类问题、纠纷、矛盾,不会再有人去告知班主任和咨询老师的意见,而是选择所谓的“团体”来解决,渐渐地校园里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团体”,且逐渐增多和加强,甚至老乡团的出现。这些团体之间经常出现竞争跟摩擦,必然会挑起新的暴力冲突。
3.个人层面。网络暴力游戏的痴迷,学生对影视作品的个人崇拜、效仿,受价值观取向偏差错误的引导,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大部分网络游戏中的杀戮环节、影视作品中的江湖规矩、书籍中的个人义气,在孩子内心形成了扭曲的人生观,许多在校学生就开始把这些不良行为状态,作为处世生存的准则,并且自我意识良好。这样完全扭曲的行为状态在校园中还继续蔓延,更加剧了学生采用极端的暴力手段针对他人打击报复的现状。
1.勉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面对的是极容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师生关系构建中,尊重和魅力是决定中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作为中职学校班主任,应多关心弱势学生,以尊重人格的心态看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为学生的优异表现点赞。要发现后进生的优势长处,更应该去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其次是鼓励性格孤僻、怪异、自闭的学生多活动,增强同伴意识的灌输。最后是杜绝谩骂、体罚、不理睬学生等行为。班主任应用人格魅力、正能量、仁爱之心、理想信念、人文素养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与关心,这是班主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2.深入开展德育文化建设和心理教育,做好欺凌事件预防。中职学校一定要将德育文化素养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管理体系当中,将德育文化素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综合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德育、文化素养、遵纪守法等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心理健康、道德、职业、法治等教育,进而提升学校综合管理能力,学生自控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中职学校必须依托心理健康中心,当问题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表象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多方位多人力多物力介入学生心理问题。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疏导工作,必然会大幅减少学生“特殊”群体的校园欺凌现象。另外,对那些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失调的“特殊”学生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心理矫正,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将校园暴力欺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3.强化校园法治教育,让法治教育有效渗透。让法治教育有效渗透,是遏制校园欺凌行为和暴力事件的首要实施任务。要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专门针对教学课程制定和编写适合学生的法治校本教材和规章制度;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法治教师队伍,可遴选校外法制辅导员、法律顾问及专家来当法治教师,要加强与公检法部门联合,为法治教育走进校园、学生走进校外法治课堂铺路。
4.完善搭建“三位一体”合理管控教育平台。预防、治理、管控校园欺凌行为需要 “三位一体 ”的合力管控。即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缺一不可,家长的启蒙教育、言传身教是学生的道德起点,家教、家风、家训是每个学生耳濡目染的良好成长氛围,家长不能对学生放手不管或疏于管理,因此,学生教育与家庭密不可分。学校教育是主体,管理要到位,教师应与家庭加强联系,共同关注孩子在校园环境中、家庭环境中的成长状况,明确校方、家庭双方面的义务与职责,承担其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校园规章制度要合理、全面,建立合理的教育惩戒要求和校纪校规制度。严格负责制,建立起合理高效的校内预警机制,争取第一时间发现并化解学生矛盾。社会教育方面,学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合管控,必须完全覆盖中职学生群体,做到严厉打击和防范学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导致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先行先治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家、校、社会实行三位一体的共同管控,进一步营造健康、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