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贤丽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襄安镇三祠小学 安徽 芜湖 238300)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要向学生讲授课本内容之外,还应当着力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以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为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处于识字的过程中,这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最有利时机。众所周知,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中文信息研究会秘书长萧启宏曾说过,“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借助多重有效手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汉字教学之中,以使学生在扩大自身识字量的同时,还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例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一味地让学生通过反复抄写来深化记忆,而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经典渗透在了汉字教学之中。比如,我会让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反复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著作。除此之外,我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经典制作成了妙趣横生的视频动画。这样一来,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扩充了学生的识字量,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促使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任。
众所周知,能够被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词必定是精髓中的精髓,可谓是字字珠玑,具有很高的品析和鉴赏价值。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要向学生讲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之外,还应该着力于挖掘古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此,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深层次理解,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例如,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向学生简要介绍了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生活虽然相对安定,但是他仍旧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然而,‘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同时也让杜甫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杜甫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这一喜讯冲开了诗人郁结多年的情感闸门,喷薄出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向学生简要介绍完古诗的创作背景之后,我又将自己“塑造”成了杜甫,讲述了自己在得知胜利喜讯之时的所思所想。如此,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而且还体会了古诗的意蕴,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备文质兼美、文道结合的特征,而且其中不乏有一些文章都是从经典古文典籍中借鉴,再由当代作者改编而成的,这便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土壤。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要向学生讲解文章内容之外,还应当着力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此,不仅能够使学生习得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例如,以《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为例,在课堂教学之初,我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了王菲的同名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都渐渐安静了下来,仿佛还若有所思。歌曲很快就播放完了,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此时我趁热打铁,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随后,很多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在唯美的意境中学习文章,感受传统文化,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豁达的人生观。
总而言之,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不断摸索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以使学生在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促进自身文化底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