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沁圆
(重庆市实验中学校 重庆 401320)
我们每一个人所接触最早的知识学科大概就是语文,从我们刚开始学说话开始,语文超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语文所包含的各种语法现象十分丰富,并伴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的难度而逐渐增加,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将要学习的知识一股脑的填输给学生,这种刻板的学习模式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内容相对较少,内容比较浅显,其弊端显露还不明显,但是随着年级的逐渐增加,学生所学习语文难度的不断提升,在复杂的语法现象学习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学生在学习成绩的好坏上存在着高低的差异。教师开始逐渐关注对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抓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当前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所普遍赞同的教学方式之一[1]。
语文思维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这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开发与挖掘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解决一种事物的思维,让学生逐渐熟练运用,并能够随着学习情境的转换驾轻就熟,摆脱固定学习模版的桎梏,在语文思维的不断转换运用中,学会从根本出发思考问题,让问题解决成为学生自身具备的一种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所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语文思维的交流性。交流性是语文思维具备的一项基本思维,在应用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语言或者肢体动作的发生,教师语文课堂活动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语文的学习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中,在教师语言沟通的带动下,让学生敢说、会说,学会表达自己的思维,并带领学生开展实际实践,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在沟通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语文思维的宽泛性。语文是一门充满想象力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固定在模版上,束缚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2]。天马行空的想象是语文思维宽泛性的体现,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想,让学生在意见的沟通与碰撞时,迸溅出思维的火花,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语文思维模式。
(一)教师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应试教育是目前适应我国发展国情的一种教育考核体制,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习的负担不断加重,所需要学习的学科数目逐渐增加,学生在众多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往往对自己从小就学习的语文掉以轻心,对语文学习所投入的精力与关注逐渐减少。当语文成绩出现下降趋势时,也鲜有学生真正深入思考原因,站在语文思维的立场去寻找解决方法。面对以上压力,语文教师需要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为自己的教学培养做好整体的步骤规划,有条不紊的面对高中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始终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教学态度面临挑战,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途径,教师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依据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自己所授课的群体,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同时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两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喜欢积极地表现自己,容易把自己的想法与思维隐藏,这一点与语文思维的特点恰然相反。教师需要注重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式,鼓励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在相互的沟通与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思维,逐步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思维方式。
(三)加深语文学习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中所使用的教材仅仅属于其中的一点边边角角,有效的组织利用课本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基础语文思维,但是如果要想真正培养并开发学生更深度的语文思维,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将自己的眼光拓展到课外中,去阅读更多的优秀书籍,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充自己的知识,在更多更有魅力的优秀文化读本里,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在知识的海洋中构建自己的语文思维体系。同时身为教师,需要从学生最初接触学习开始,就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其爱读书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生[3]。
总结: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传统观念里简简单单对字词句的学习,要想真正了解语文的精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开始,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情实际,为学生语文素质的终身发展培养其良好的语文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