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是地方电视台节目的生命力
——以专题节目《丝路西安》为例

2018-02-22 13:47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5期
关键词:汗血丝路西安

崔 夜

2017年9月7日,西安广播电视台丝路频道正式开播,这是全国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地方电视台中唯一以“丝路”命名的电视频道。频道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根本宗旨;以传播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一带一路”重大建设项目﹑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采取的各种措施﹑取得的各项成就﹑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等为主要内容,以新闻﹑专题﹑访谈以及系列活动等多种形式为主要传播手段。频道推出了《丝路新闻联播》《丝路西安》《丝路家训》《行走丝路》等节目,开启了促进丝路沿线城市人民相知﹑文化共荣﹑文明互鉴的“新窗口﹑新平台”。

频道开播伊始,为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内容,架起与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丝路频道准备推出一档电视专题类节目《丝路西安》。作为城市电视台相比较于央视以及省级电视台而言,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多有限制,节目制作的水平也多有欠缺。如何在竞争压力极大的市场中找寻自身优势﹑寻其根本定位,为节目持续发展做打算,成为《丝路西安》节目组面临的一项重大命题。

作为节目的具体制作执行者,《丝路西安》节目组前期组织专家学者﹑受众代表等组成评定小组,对节目的内容﹑目标受众﹑节目样式﹑制作风格﹑节目宗旨﹑播出效果作了大量的研讨﹑定性的分析与评估。电视栏目的定位是一个栏目的灵魂,准确而又清晰的定位,是一个节目能否拥有生命力的关键。古都西安有着3100年建城史,1100年建都史,而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00多年前,张骞从这里出发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从此开通,一路向西,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中亚﹑西亚﹑欧洲,中国将大量的丝绸﹑瓷器以及文明输送到西域各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漫长的道路上,承载了太多传奇的人物形象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西安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支撑和题材优势。为此,《丝路西安》栏目决定以“讲述丝路故事﹑传承丝路文脉”为栏目定位,依托丝路频道力求从中国情怀﹑国际理念﹑文化西安等角度积极探索,制作出一档精良的具有丝路文化特色的专题节目。

定位找准了,拍什么?怎么拍?风格很重要。栏目策划伊始就确立以“西安独有的题材”“以古鉴今的构思方式”“故事化的叙事结构”“深邃的文化气质”为基调,通过我们的节目,真正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讲好西安故事﹑传承好丝路文化。

既然要讲故事,那么找寻合适故事展开的选题就是栏目每个编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朝古都西安,丝路印记深邃久远,这里的一砖一瓦﹑寻常巷陌都有可能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地域文化优势给《丝路西安》节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和厚重的支撑。在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路的西端矗立着一座“丝路之路群雕”,它是西安市第一座大型现代城市群雕,是西安市为纪念丝绸之路2100周年建成的大型纪念性雕塑。如今它已经成为古城西安的标志性雕塑。而许多西安市民并不知道“丝绸之路群雕”伫立的地方,曾经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开远门旧址。开远门是隋唐长安郭城西城墙最北的一座城门,也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开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说明开远门外有直通西域的大道。隋唐时期,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从开远门出发西行,以驼队将中国大批的瓷器﹑丝绸等运往西域各国及地区,而西域的“胡商”,也通过这条丝路将香料﹑珠宝﹑药物等运往长安,这些货物主要集中在离开远门不远的“西市”售卖。《丝路西安》节目以“丝绸之路的起点——开远门”作为首期节目,开启了追溯这片土地曾经上演过的中西方大融合波澜壮阔﹑灿烂辉煌无数故事的创作历程。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陕西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等7处遗产点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西安清真寺﹑唐长安城的兴庆宫遗址﹑西市东市遗址﹑延平门遗址﹑明德门遗址﹑天坛遗址和含光门遗址等,这些历史遗址都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丝路西安》节目策划了“汉唐长安与丝绸之路”系列节目。拍摄了:“汉武帝与丝绸之路”“探秘未央宫”“东市﹑西市的由来”“唐长安城的兴盛”“西安天坛的前世今生”“鎏金铜蚕的故事”“天马——汗血宝马”。同时策划了丝路人物系列,拍摄了“张骞出使西域记”“西行的公主”“玄奘取经记”“冯夫人传奇”等节目。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演讲让一条“鎏金铜蚕”惊艳了世界。那么国宝“鎏金铜蚕”来历是怎样的?《丝路西安》节目及时抓住热点效应,精心拍摄了“鎏金铜蚕的故事”。1984年陕西省安康石泉池河镇谭家湾的一位普通村民谭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时,意外发现了一条金光灿灿的金属“蚕”,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他的一次不经意的发现,让古代丝绸之路的珍贵物证“鎏金铜蚕”横空出世。后经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专家对其材质﹑形制﹑工艺分析,这件鎏金铜蚕被鉴定为汉代文物,被列为一级文物。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西汉的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行销到中亚﹑西亚﹑欧洲。这件小巧的器物可以说是汉代丝绸业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见证,历经两千年风雨,带给我们关于丝绸之路的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也让广大西安的观众了解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熟悉而陌生的国宝故事。节目播出后,得到了热烈反响,节目首播和重播收视率都在同时段节目中居高。

《天马——汗血宝马》是栏目组精心拍摄的另一个传奇故事。“汗血宝马”是我们对于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国宝——阿哈尔捷金马的称呼。土库曼斯坦是中亚第二大国家,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中土两国建交后,土库曼斯坦曾三次向我国领导人赠送汗血宝马。事实上,自唐朝以来,“汗血宝马”就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天宝三年,中亚宁远国王向唐玄宗敬献了两匹“汗血宝马”,唐玄宗分别命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照夜白”曾跟随唐玄宗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它还被画进了唐代名画——《照夜白图》。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汗血宝马跨越千年,踏过万水千山,通过古丝绸之路这条大“运输走廊”,牢牢地将中土两国连在了一起。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亮点和主线。节目从汗血宝马的由来切入,从唐朝说到现在,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了我国和中亚各国的世代友好,节目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广度。

节目《西行的公主》,讲述的就是“丝绸之路”上最有奉献精神的和亲公主——大唐帝国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的故事,节目中我们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表现出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特别是最后通过文成公主的造像和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就供奉在西安广仁寺主殿后方的金瓦殿中这一历史事实,一下拉近了西安观众和历史人物的距离。

每一个地域都拥有着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都为地方电视台节目本土化﹑特色化上提供了条件和土壤。《丝路西安》节目依托西安厚重地域文化资源,不仅实现了“讲述丝路故事﹑传承丝路文脉”的既定目标,也摸索出一条地方电视台专题节目创作的途径,抓住本土特色来定位栏目,以创新的理念对地域文化进行开掘﹑发扬﹑充实内容,使节目创作获得突破,质量得以提升,实现长足发展。节目开播以来,以其独有的题材﹑厚重的历史感﹑跌宕起伏的故事﹑雍容大气品质,得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成为西安广播电视台丝路频道的一档优秀节目。

猜你喜欢
汗血丝路西安
天马汗血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西游新记9
丝路谣
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