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弘扬东方伦理,传播文化价值
——论1990年后李安电影的美学特征

2018-02-22 13:47余梦雪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5期
关键词:王佳芝李安武侠

余梦雪

自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上映以来,中国电影正式步入商业大片时代。近几年,国内电影产业发展迅速,观众观影热情逐渐高涨,但在世界电影领域,中国电影的质量仍然受人诟病。一方面,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历史与传统习俗使各国的电影文化沉淀基础不一,导致在电影的审美上有所不同。另一方面,随着对大数据的追求,中国电影商业气息日渐浓厚,以至于许多导演随波逐流,更加追求作品的商业价值,忽视了艺术价值。而李安作为一名华人导演,在商业大片时代到来时,仍然在不断探索自身对电影更深层次的看法以及电影本身的价值,这难能可贵的一面使他在世界电影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占据一席之地。

1 东西文化的冲突交融

李安出生于中国台湾,现居美国纽约。他自幼成长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中学校长,对他以中国传统文化相教,家风严格,因此父亲的威严形象在他的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他后来的家庭三部曲奠基了思想基础。他的成长经历使他身受多重文化的熏陶,在美式开放式教育与台湾本土教育交互交叠下吸收学习,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长大,以至于早期拍摄的电影也一直深讨着这个主题。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李安早期电影中最深刻的主题。“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通过一个中国本土的东方父亲的形象为主要线索,来展现一些家庭伦理问题,从中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以及新旧文化的碰撞,从中找到一个温和的缓和口,来阐述导演本身的思想理念。《推手》是李安长篇电影的处女作,其讲述的是退休的太极拳师朱师傅被儿子接到美国后,由于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与美国儿媳妇玛莎产生矛盾,差点导致家庭的破碎。这个充满中国本土文化的父亲形象与现代化的美国社会格格不入,电影的开始没有任何台词,就用画面的形式展现出这个小房子里的隔阂,父亲闲适安逸地打着太极拳,儿媳紧张的生活状态,影片的主题直接开门见山,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伏笔。导演为了强化这个矛盾,设置了多重障碍,比如饮食习惯上的不同,中华美食讲究烹饪,每一道工序都是成就佳肴的必经之路,且以熟食为鲜美;而儿媳妇对待食物的态度是速食,且对蔬菜青睐有加。再就是教育上的不同,父亲希望孙子能够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成长,规规矩矩,尊礼守道。而儿媳妇却认为这种想法不可理喻,孩子应该开放性教育。影片非常经典的一场戏就是餐桌上父亲和儿媳妇同时向儿子诉说,最终被儿子制止,这场激烈的交锋把矛盾推向高潮。虽然初期李安的电影表现手法稍显稚嫩,但仍然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引发深思。最后的结局看似圆满,其实是父亲的一种妥协,对时代的妥协。陈太太这个角色也不过是另一个“父亲”而已,以小见大的手法让观众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千万个这样的“父亲”,他们都只是生活的凡人。

谈及父亲的妥协,《喜宴》的结局尤为明显。在父亲过安检之时,举起双手,隐喻一个投降的姿势,是对儿子的一种妥协,更是对新时代的一种妥协。影片讲述的是定居在美国的同性恋儿子为了打发从台北而来逼婚的父母,与因为拿不到美国绿卡发愁的非法移民女画家假结婚而展开的一连串故事。这是李安首次尝试同性恋题材,就传统的中国文化而言,同性恋并不能被老一辈的思想所接受,因此运用同性恋题材来表达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非常合适的一个选择。始终贯穿在影片里的东方思想就是传宗接代,一个同性恋儿子绝不可能做到的事,于是故事就为围绕着这个根本矛盾点展开。《喜宴》里父亲的形象相较于《推手》里那个太极拳师要年迈得多,一个身患心脏病的迟暮老人迫切地想要孙子的欲望完全能够得到观众的理解,而非一味地去责备这位父亲不尊重儿子的性取向。导演在这点上,把当代观众的心理拿捏得当,似乎使矛盾双方达到了某种平衡,结局的走向更难让人抉择。其实这部影片的父亲一直都是一个高位者的形象,全家人隐瞒着他,他却早已知晓一切。对比,《推手》激烈的碰撞,《喜宴》的东西方文化碰撞,表面上细腻温和,却处处充满冲突。看似以女画家不小心怀上孩子,父母接受儿子的西方男友离去平和结束,实则是双方对矛盾根源的一个妥协。儿子同意不打掉那个孩子,父亲默许他与外国男友在一起,这种妥协也展现了导演的另外一层意识——文化的融合。一场虚假的喜宴以荒唐的结局而告终,优秀开放的儿子,封建年迈的父亲,李安总能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无不都是围绕着一个字——家。

2 家庭伦理的纵情抒写

父亲三部曲又称家庭三部曲,《饮食男女》相较于前两部不同的是,不再是讲父子关系,而是去讲父女关系,更甚是讲父亲与整个晚辈家庭的关系,但依旧是从父辈到晚辈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的变化来彰显传统伦理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对抗。电影以五次聚餐的形式呈现,故事也围绕着这五场聚餐而展开。在第一次家庭聚餐时,父亲失去了味觉,到最后一次父亲吃二女儿做的汤时说了一句“尝到了”,味觉在影片里是一个隐喻——隐喻着家的意义。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表面上都遵守着家里的传统,每次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却早已是貌合神离,心思早已不在这个家。父亲遵守着家里的传统,为了维护这个家庭,举办聚会也阻挡不了女儿们别样的心思。而父亲也有自己的秘密,在第一次聚餐上,他就想要公布自己的忘年恋,奈何没有好的时机。这样诡异的传统家庭模式当然会被那些现代文化冲击打破,大女儿宣布了自己的婚姻,小女儿未婚先孕,父亲也说出了自己的恋情,平和的家庭假象彻底被撕破,却又以另一种巧妙的平衡出现。最早要闹着搬出去的二女儿留在了家中,进厨房学习厨艺。从李安导演的设定来看,二女儿和母亲长得一模一样,又想要继承父亲的厨艺,证实了她是这段故事的主心骨。她是第一个将现代思想提前在这个各怀心事的家庭里挑开,又是唯一一个最后坚守在这个家庭里的人,她就像一个矛盾体,融合了新旧思想。因此,第五次聚餐时,只有二女儿和父亲两人,在那个已经被卖出去的院子里,父亲恢复了“味觉”,那一刻,他也明白了家的真正含义。不是牵强维持的家庭聚餐,而是心与心的相连,领悟了家的意义,也就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滋味。

李安的成长背景就注定了他对待爱情的看法也不再拘泥于世俗。《断背山》是美国一部同性爱情小说,李安将这段不被他人所认可的爱情搬上了大荧幕,引发了不同文化领域对同性之爱的探讨。影片讲述的是两个19岁的年轻牛仔相爱,他们历经波折,最终也没能厮守一生,见证他们爱情的只有那初遇的断背山。影片以缓慢的叙事手法代替了刻意的诉说,就如同原著作者运用第三人的角度,不痛不痒地叙述着这个故事。节奏上的缓慢,给影片营造出一个静谧的环境效果,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都无法打扰到他们的爱情,那布满绿草和羊群的断背山是只属于他们两人的世界。这段无法忘怀的美好时光,在呈现出最终的结局后显得格外珍贵,也给观众的心脏来了一记钝击。两个人因为世俗的眼光始终都无法真正承认自己对对方的爱。在当时社会,同性恋是完全不被人认同的,是世人认为羞耻的。当时的社会思想注定了故事的悲剧,叙事节奏仍然是缓慢的,恩尼斯一直以为杰克没有那么爱自己,在杰克去世后,他才明白对方爱自己也如同自己爱他那样深沉。衬衫的小细节是李安的用心之处,恩尼斯去杰克的住处时发现杰克将衬衫紧紧地套在他的衬衫外面,而电影的最后,恩尼斯的衣柜里他的衬衫将杰克的衬衫紧紧包裹,他终于不再欺骗自己,彻底承认了他对杰克的爱。李安将这段故事表现给观众,也展现了他对待爱情的看法——真爱无关乎性别。《断背山》将李安的导演生涯推向最高峰,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用如此细腻的手法去讲述两个牛仔的爱情故事,也脱离不了他人生的文化沉淀。

3 复杂深邃的人性符码

李安在人性的研究上也有较高造诣。《卧虎藏龙》和《色戒》都是将人性拿捏到极致的电影作品。《卧虎藏龙》将东方武侠引入电影,脱离了中国华人导演寻常的武侠拍摄套路,而是去深究东方文化,含蓄内敛,进行一场人性的探讨,爱与被爱,理智与情感,传统与欲望的一系列冲突。其主要讲述了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宝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但李慕白隐退江湖的举动实际却引来更多的江湖恩怨。中国传统武侠电影都是以激烈的打斗形式呈现,这或许是国人理想状态的武侠,却不是西方人眼里的武侠。西方虽然好奇东方神秘的功夫,但打打杀杀绝不是他们认为的东方人理想状态,中国是个传统内敛的国家,即使是侠义也应该充满古典文化之美,充满诗意的打斗片段才被西方所接纳。李安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便创新武侠的拍摄形式,让西方更容易理解和认同。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格外体现了人性的两面性,李慕白内敛沉稳,却深深压抑着内心蠢蠢欲动的欲望,俞秀莲对自己苛刻,做事理性,对任何人都有疏离之感,内心却爱慕着李慕白,渴望他的爱情。玉娇龙看似与李慕白有着暧昧关系,其实活得我行我素,恣意洒脱,也正因为如此,最终才会被自然奔放的小虎所吸引。罗小虎是影片中最纯真人性的代表,他真实充满野性,没有其他人心里的复杂想法,爱与不爱只在一念之间。每个人的性格都暗示了他们的结局,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欲望,只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懂得将压抑已久的人性释放出来,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性的结合,武侠版的《理智与情感》,李安开辟了中国武侠的新道路。这部探究人性﹑突破传统的武侠电影不出意料地在国际上广受好评,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就了华语电影在奥斯卡领域的最高点。

另一部探究人性的影片《色戒》,改编至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影片讲述了女大学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默成试图行刺的故事。王佳芝对待易默成的感情,也是一场人性的沉沦。如果说李安早期电影更注重人性的伦理,那么《色戒》是彻底的人性解放。一名女大学生利用美人计,去博取汉奸易默成的信任,从而完成刺杀的任务,但王佳芝不曾想到的是,在这场肉体与心灵的双重煎熬中,人性最真实的欲望暴露出来,她爱上了易默成。张爱玲在原著里是利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去写这篇故事,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用陈述语言表达了出来,李安将文学上的细腻转为了三场床戏,每一次都暗示着王佳芝的心理变化,情感的转变,易默成作为汉奸,在公务上长久压抑自己,王佳芝身为细作,也是对自身个性的一种压抑,而性是释放人性最原始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色”是色相的意思,而“戒”具有人性的警戒意味,王佳芝越过了这条界线,结局可想而知。无论是王佳芝还是易默成,体现出来的人性依旧是隐忍与克制的,王佳芝对易默成,抱有一种爱却不敢爱的态度,女性对待爱情永远都做不到果断决绝。易默成对王佳芝,再深刻的爱也不能影响他的事业,他选择压抑这段感情,成就自己。即使两人从人性的根本来说截然不同,但双方对待这段感情都是理智的,唯一能让他们突破这镣铐的也只有性了。

4 结语

李安作为华人导演里的杰出代表,他在电影执导上不断地突破自己,打破传统束缚,对电影本质的追求在如今商业大片时代显得格外珍贵。但是,不同流并不意味着他不与时俱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他在电影技术上也有了独特的追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精良的3D画面制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4k/3D全制式的技术,带给观众超高的观感体验,一个导演利用科学技术更好地去完善一部电影,投身于对电影本身的提高,这是对电影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这才是电影人的匠人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中全.当代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宋彦.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岳晓英.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陈林侠.华语电影中的地域转移与空间叙事——大陆、香港、台湾电影改编中的地域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2007(7).

猜你喜欢
王佳芝李安武侠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浅析《色•戒》的电影改编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品电影《色•戒》析王佳芝悲剧之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