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 钟经廷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教育理论体系也有很大差异。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是教育目标本身,因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本文试图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对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问题作初步探讨。
传统的教学理论,“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教学内容,是学科或各学科教学的总和,是突出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间接经验的学习。由此产生的“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决定了课程的权威性。教师由于自身知识能力优势成为课程的诠释者,即“教课程”甚至是“教课文”“教例题”的实施者;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局限性,只能“学课程”“学课文”“学例题”。这就导致师生关系走向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二元对立。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强调课程是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强调课程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的联结,“体验课程”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重要组成,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学生是课程,教学是以对话为基础的学生和教师互动过程,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因此,师生形成课程共同开发创造者的角色,师生关系走向平等协作,互动统一。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没有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只有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学,才能使学习真正的发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不是目的,“学”才是目的,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讲堂”转变为“学堂”。通过交往,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给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师生双方不是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双方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往而发展,达到知识共享、智慧共生、人生共创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在交往过程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积极参与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主生成和独立建构。更重要的是,交往意味着参与,体验着精神的交流、个性的张扬,师生精神交融共生,走向互动统一。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和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较少,能力素养较差,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领。只有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宽容、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甚至个体的学习,学生才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领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认可,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师生关系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
新课程强调情意与认知的统一。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以认识为基础,亲历躬行,才能伴随知识的生成,并对认识进行升华和超越。情由心生,意由情发,教师精心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让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愉悦,激发学生的投入和参与,产生求知的冲动和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去领悟、去体验,通过解决新旧知识的矛盾,原有水平和发展水平的矛盾,对原有的经验进行重组,从而体验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命之美;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见,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更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的体验。因此,师生互动统一的关系是学生伴随着知识建构、能力生成,并进行生命体验的实践的结果。
综上所述,平等协作,互动统一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伴随着课程改革实践中课程研发、教学变革、学习方式转变而确立的,与课程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同时互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