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呼唤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 “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和实践

2018-02-22 12:25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
新校长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家庭

文/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

我曾经说过,阅读与家庭是教育的两大基石,两者都关系到教育的全局和根本。早在2004年,新教育实验就明确把“优化家校合作”作为重要项目。

注重家庭与家庭教育,当然离不开家校合作共育。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我们再次聚焦家校合作共育这个问题,深入研究相关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问题,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新教育实验十三年来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的已有的思考与实践。

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建立和发展家庭、学校和社区多方教育主体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这种关系通过完善家校社共育机制,拓展和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影响并改善家庭、家教和家风,加强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强化社区和谐共生家校社共育机制得以表现,以期实现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发展,父母、孩子与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共同成长。

家校共育才能实现全面共赢

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从强调共性到强调个性,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原本就拥有教育权,在工业时代才开始更多委托给学校行使。到了信息时代,随着对教育要求的改变,随着学校自身的改变,无论家庭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将越来越多地进行教育上的选择、参与。

美国全国受教育者委员会(NCCE)曾先后出版《证据在增多》和《证据继续增多:家长参与可提高学生成就》两本著作,通过对数十项研究的分析,得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第一,家校合作较多的教育项目能使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色,而几乎没有家校合作的项目学校的学生,表现则一般;第二,与家庭、社区保持联系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优于其他学校;第三,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的父母,其孩子的成绩一般高于那些具有相似能力性向和家庭背景,但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家庭的孩子;第四,当父母对其孩子的教育显示出兴趣,并能对他们的表现保持高期望时,他们在激发孩子的成就感;第五,在学校里表现欠佳的学生,一旦其父母参与转化工作,往往进步显著;第六,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他们的权威形象和对学生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家校合作共育的主体,虽然用的是“家校”这个概念,其中也包含着社区。因为,学校和家庭都是处于一定的社区之中,社区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也是重要合作伙伴。

从许多实践经验来看,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还有利于增强家庭的教育功能,促进新型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生活幸福完整;更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亲子和相关参与人员共同成长。

家校合作共育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由于父母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分享教育子女的意义和经验的同时,也可交流其他诸如职业和生活方面的信息,在广交朋友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对于教师来说,家校合作共育使自己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学习与别人交际的能力,推动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对学校而言,父母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带来的巨大力量,让父母从学校的阻力变成动力,从与学校对立变成友好,改变了学校的生态,提高了父母对学校和教育的满意度,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正能量。

另外,家校合作共育也是社区各种相关人员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家校合作共育中可聘请一些校外的、非父母的志愿工作者,由他们来担任联络人、指导员或校外辅导员等角色。学校可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然后由他们对父母提供儿童教育指导。他们从父母处得到的信息又可反馈给学校,为学校的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家校合作还会涉及政府机关、社区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电影院、医院、商场等)等的支持与协调,这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家校合作共育的特点,也是最理想的境界。

家校合作共育的工作重点

美国比较流行的一本家教手册——由爱普斯坦所著的《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总结了六种家校合作活动的实践模式:(1)当好家长;(2)相互交流;(3)志愿服务;(4)在家学习;(5)决策;(6)与社区协作。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与家庭教育的实际,我们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归纳,从以下四个方面重新梳理了适合国内家校合作共育的内涵:

第一,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具体指导父母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如何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教会如何当好父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父母了解学校生活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与特点,了解社区的教育资源等内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比爱普斯坦提出的“当好家长”和“在家学习”要更加广泛和丰富。

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教育素养,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水平。所以,指导家庭提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应该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基础工作。

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和作为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教育科学训练的教师来说,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儿童的学习方式、对学校生活的情况更加熟悉,所以,应该自觉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帮助父母成长的责任。

第二,学校生活参与

学校生活参与,是指学生及其父母及社区代表对学校生活的参与,主要包括决策参与、课程参与和管理参与。

决策参与,是指通过校务委员会、家校合作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反映学生与父母的各种诉求,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课程参与是指参与到学校课程的规划、设置、研发、实施和评价过程之中,常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进行,学生及其父母或社区代表通过家委会以及各个活动小组的形式,参与学校各种教育教学的相关活动,如结合自己的专业、职业,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管理参与是指学生及其父母或社区代表参与到学校具体事务的管理过程之中,一般也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进行,如在图书馆、食堂担任管理者,在学校上学、放学期间协助学校导护教师维持秩序等。

可见,我们所说的学校生活参与,包括又不限于爱普斯坦提出的“志愿服务”和“决策”两个方面的内容。走进才会尊敬,参与才能理解。学生及其父母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学校生活,就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过程与规律。学校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更好地了解父母和社区,关注和参与到相关的教育、社会活动之中。学生及其父母参与学校决策并监督办学,本身就是学校民主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家校合作共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忽视学生(儿童)的权利。所以,通过制度化的安排,让学生参与到以上三个环节,是工作中需要特别留意之处。

第三,家校互动沟通

家校互动沟通,是指家庭、学校、社区之间通过各种媒介,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及时交流和分享相关信息,如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的相关情况,家庭或学校、社区的重大活动等。互动沟通的诸多内容也体现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和父母参与学校教育两方面,此外互动和沟通还有独自目的,如增进互信。

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是否充分,是否对称,是否有效。

第四,社区融合协作

社区融合协作,是指家庭和学校真正地融入社区,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与社区的各种机构和人员通力协作;社区也主动开放各种资源,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家庭和学校的相关活动。社区融合协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学校辅助社区服务好家庭,社区帮助学校服务好家庭等。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社区与家庭、学校是非常重要的新型伙伴关系,社区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资源。家庭、学校本身位于社区之中,父母、教师和孩子本身也是社区的重要成员,社区的各种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甚至银行、企业,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等等,都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所以,社区融合协作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则

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中,原则是行动的指南针,让家校共育的方向不会偏移;途径是行动的道路,让家校共育的措施有章可循;方法是行动的润滑剂,让家校共育的推进能够四两拨千斤。

目标一致

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尽管三者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但在家校合作共育中,他们具有明确而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实现教师、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让家庭、学校、社区的所有人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目标一致性原则,是家校合作共育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最大的共识,为扫除行动中的一切阻碍铺平了道路。坚持这个原则,才可能让家庭和学校、社区保持一致,并肩前行,而不是互相掣肘。

地位平等

家庭、学校、社区在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

家校合作共育必须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之上。家庭、学校、社区是“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青少年儿童在家庭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的学生,在社区是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地位也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谁“依附”于谁的问题。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凌驾于其他各方之上,也不能够成为其他方面的附庸。学校不能压制家庭,家庭也不能挟持学校。必须在保障各方独立性的前提下,在互相平等的过程之中,家校合作共育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同频共振。

在操作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彼此平等尊重,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呢?

最好的办法是三方共同制定游戏规则,确保边界,保障理念的统一性,决策的公开性,最后实现共同的治理。

因此,在组织家委会等各种家校共育机构时,在吸纳成员中要特别注意以教育理念、服务态度、领导能力、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吸纳成员,而不能只吸纳单一类型的父母,尤其不能仅以家庭环境优劣、父母社会地位等来吸纳成员。

同时,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公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没有参与决策的学生父母的疑虑,让所制定的决定更快更好地得到大家的支持,从而实现教育共同体成员的多赢。

机构开放

家庭、学校和社区彼此敞开大门,尤其是作为合作主导方的学校,要向家庭和社区开放,这是家校合作共育最重要的基础。

家校合作共育的开放性,同时也意味着在参与家校共育的过程之中,一个家庭也向其他的家庭敞开家门。这种家庭之间的互相交往,让好的家庭变成更多家庭的典范,其价值和意义不亚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产生的交往互动。这样的交往,意味着传统之中关着门的家庭教育,因为家校合作共育而透进了一丝光亮。

开放性,同时也意味着家校共同体面向社会的开放,吸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无论是各类公益机构的支持,还是各种教育项目的合作,都是促进教育的有生力量。

方法多样

家校合作共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

家校共育的方式和方法非常丰富多彩,只需要多动一点脑筋,就可以让家校共育和学校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完全融为一体。它可以无声无息地融入绝大多数的日常教学环节之中,并不需要额外占用时间,投入精力。只有这样科学、简便、高效的家校共育方法,才能保障日常工作之中坚持家校共育的可能;也只有这样的家校共育方法,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让家庭和学校都增进互相合作的信心。

行动长期

家校合作共育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暴风骤雨,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坚持也是家校共育最大的难点。缺乏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行动的长期坚持,就会让家校的工作投入了精力,却难以见到成效。

家庭毕竟不是学校。家庭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无论是时间上,还是人员的素养上,都很难得到真正的保障。父母也不是学生,在对父母的管理上,也不可能做到像对学生一样,能够有章有法,能够强制执行。正因如此,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坚持家校合作共育的长期性。

坚持行动的长期性,关键是需要制定长期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负责人员。通过工作计划,把家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规划,专人负责落实,避免在时间过长的行动中,失去了整体的完整,错过了对关键内容的推动。也可以防止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遇到问题就紧锣密鼓,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旦问题过去就随随便便,甚至抛在一边。

多方共赢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父母、教师、学校和社区的其他相关人员。

家校合作共育是一个共生多赢的结果。

对父母来说,家校共育应该促进多方的共同成长,尤其是让亲子之间因为成长而愉悦,家庭生活因此幸福完整。对教师来说,家校共育赢得父母的支持,能让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少了许多阻力,增添了许多动力,从而让教师的本职教育生活因此幸福完整。

如若只考虑家庭或学校、社区单方面的利益,合作显然无法长久维系,家校合作就会变成相互拆台,互相挑剔,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跨界协调

家庭、学校和社区,有着各自的功能定位。所以,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家校合作共育是典型的“跨界”行动。教师“走出”学校,父母和社区“迈进”学校,都是去做“分外的事”。因此,家校合作共育有着特殊的困难,尤其是持续性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组织内行动。工作中必须特别注意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边界。遵守边界的跨界,到位而不越位,是做好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其中,关键是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参与成员尽可能多边。家校合作行动者包含老师、父母等分属不同组织的成员。为了达成一致行动,理应建立跨界行动的协调机构,作为多方互动的组织纽带,其成员应该由学校管理者、教师、父母和社区成员等多边代表构成。

二是决策过程尽可能外显。跨界组织的决策机制应该是公开外显的,以便在代表各自利益的多边组织中,家庭和学校、社区可以令人信服地分配资源、均衡利益、协调关系,从而一致行动,确保目标达成。如果校长或学校各级通过非正式的沟通(幕后协商)实施主导,不利于可持续和制度化。

三是共育内容尽可能均衡。目前,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大都聚焦在帮助学校的功能,较少用来帮助父母,尤其是个性化帮助父母,而应用家校合作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决策,更是罕见。作为家校合作共育的跨界行动,要均衡开展就不可偏颇学校或家庭、社区某一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边界,关键还是进一步认识家庭、学校、社区在教育问题上的任务、使命和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共育不是纯技术层面的简单模仿,也不是独立于学校整体工作之外的附加题,更不是减轻老师工作量的手段。特别是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尊重父母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家庭的传统与个性。不要把家庭变成学校,也不要把家庭变成学校的附庸,而是要让家庭更像家庭。

最后要特别强调,虽然我们十分强调家校合作共育,但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要做好准备,懂得如何在缺乏一方支持的情况下整合各种资源,坚守教育理想。譬如,遇到难以开展家庭教育的各种情况,无论是孤儿还是父母外出甚至遗弃的孩子,或者遇到学校周边环境恶劣,社区缺少力量参与的时候,每一个校长和教师要有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

在孩子已经绝望的时候,让教育帮助孩子看到希望,让学校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这才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向。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家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庭“煮”夫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