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
(郑州大学, 郑州 450001)
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交往和沟通的问题,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也立足于人文主义,对交往行为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要符合“交往合理性”,以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如此,要认识并重视沟通的合理价值,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断完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界定尚未统一,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王娟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涵、特征与功能》一文中的阐述较为详尽,其概念解释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双向主体的交流与互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即语言、符号;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作用与意义,就是使双方主体能达成理解与共识,并得到自我提升。[1]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其主要观点为:第一,理解是交往行为的核心要素。“理解”是展开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意识活动,即参与的主体之间的默契与合作。第二,语言是交往行为最主要的媒介。他强调的语言不是独白式的形式语言,而是对话式的日常语言,而且人们之间要实现理解与共识。第三,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发生的背景与源泉。“进行交往行为的主体始终是在生活世界的视阈里相互理解的。他们的生活世界是由或多或少分散的、但总是无疑问的确定的背景构成的,这种生活世界的是用来作为确定性状态的源泉。”[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合理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它引起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视。沟通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之间以及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理解、包容与信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重视语言、非强迫性、生活世界的观点有助于教师改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了方法借鉴。
1.交流不多,理解不足。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有所改善,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大多数是课堂知识的传授,多以 “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单向信息传递,而且高校的课堂教育多数使用大班授课模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少,不可能有深入了解,更不用谈相互理解了。在课下,高校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生见面时间少,长此以往会给学生与教师之间蒙上隔膜,既不彼此熟知也不彼此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难度。
2.语言方式欠缺。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部分教师多是灌输式的语言而非对话式的交流,且教师的语言使用也有所欠缺。如因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使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其含义,需要多次进行讲解;因语言僵化、空洞而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沟通缺乏应有的意义;因不注重语言风格的多样化,对不同层次、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沟通等。同样地,学生方面也存在沟通的语言问题,如与老师、同学交流时不注重语气态度、表达方式的得体等,都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3.脱离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个体生存和主体间交往行为合理展开的现实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都是符合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并不吻合甚至分离。[3]如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内容脱离生活,只讲授课本的理论知识或只用理论进行沟通,使学生不愿意听或是感觉教师不易亲近;其次,部分教师在沟通时使用的案例、故事过于久远或是过于理想化,学生认为不再适应现代的需求,得不到心理上的认同。
1.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高校的教育体制会深深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效果。比如:高校的评价考核体制都以科研为主,过分重视教师业绩,这样的考核方式会造成部分高校教师重心偏移,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项目,就不会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思想与情感;大班授课模式也会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效果,试想一名教师要同时教育七八十人的班级,有的大班公共课上的学生甚至是二百人以上,这时教师是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也不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解与共识的目的很难实现。
2.部分教师沟通素质与能力的欠缺。传统的“灌输式”理念在发挥其有用价值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带来一些弊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凭借其有利地位掌握着沟通内容的话语权,即对传授哪些知识、如何传授有明确的计划与安排,只把学生当做收听的对象,忽视了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希望与教师平等对话。其次,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如果教师语言运用、语气语调不能简单易懂、准确得当,就会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能使学生接收有误。
3.部分学生自觉沟通意识不强。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效果。有些学生不愿意亲近教师,或觉得教师高高在上或无所谓。这种就是自身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的距离,越是具备这种心理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越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其次是科技的发展引发的负面效应。 “手机控”、“微博控”、“微信控”这些词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生更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在网络上。这就客观上造成部分大学生因沉迷网络八卦、购物、游戏等而在课堂上分心,在课下也没有时间与老师交流。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加以借鉴,以进一步加强完善。
高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且双方都应树立平等沟通、理解沟通的理念。平等的沟通有助于教育主客体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民主性交流;理解的沟通有助于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心平气和地讨论分歧、互助合作。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改革教师评价制度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这能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身能力的提高或者是与学生沟通方面,最大限度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共同进步创造环境。最后,高校也可以适度调整大班上课的人数或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人数,使教师能够尽量地兼顾到每个学生,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营造有利氛围。
1.坚持师生双向交流以促进理解。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理念,基于师生平等关系的平台上进行的双向交流,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之间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在沟通方面,双方应采用平等的对话式交流,共同掌握沟通话语权,如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热门事件或学生感兴趣的议题,激发学生潜在动力,根据学生思想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回应,最后进行点评,这种对话式的交流更能实现其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掘教学载体以促进交流和理解。如利用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文化建设这种载体,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熏陶,用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来增加沟通的共同语言以达到理解与认同;也可利用网络载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播放教育视频,并与学生讨论、交流观后感,通过相互沟通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
2.注重语言方式,接轨生活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一门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5]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千万不可忽视语言的使用方式。一方面,教师要准确地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这就要求语言准确、语句合乎逻辑规范,同时还要求话语贴切,情感适当,多运用积极的情感暗示。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语言要尽量形象生动、语言风格力求多样化。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更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并吸引学生的兴趣,多样风格的对话将会增强讲话的针对性和亲切感。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要想大学生在实践中认同并践行其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这些内容就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要来源于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教师应尽量少用纯理论性的说理教育,要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世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接轨,在沟通过程中的案例要有意识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尽量使用年代较近的、学生感兴趣的例子,这样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好感。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双主体性的,即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并相互协调,这其中无论缺少哪一方主体的努力,都不能达到平衡状态,如果只有教师的孜孜不倦而不强化大学生的自觉沟通意识也只能事倍功半。[6]强化大学生自觉沟通意识需要大学生端正心态,树立学习意识。如果大学生没有进取心与责任心,不注重加强自我修养,就会把全部心思放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更不要说主动与教师、同学去交流、分享学习与生活经验以促进自我提高了。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以学业为重,丰富知识储备,慎重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主动向教师反馈自我信息以加深相互理解和互助合作。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自我克制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尤其是在大班授课时,学生不要再做“低头一族”,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于交流之中,才能使自身得到提升。
[1]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涵、特征与功能[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8-99.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01.
[3]徐笑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探析[J].学理论,2014(6):280-283.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5-261.
[5]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4.
[6]铁芝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