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初探

2018-02-22 02:04:31唐永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学文化教育

唐永芳

(湖南信息学院, 长沙 41015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既是前仆后继的战争史,更是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虽饱经磨难和沧桑,却生生不息,延续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其精神所在,是国家自信的底气所在。但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多元文化的渗透碰撞,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巨大的冲击,容易在成长轨迹上迷失方向。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2050》等国策出台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大学广泛地开展国学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必修课,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国学的内涵

(一)国学的定义

国学的定义,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1]《周礼·正义》这样描述:“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也就是说,在周代,国学是指国办的贵族学校。20世纪初,“科学和民主”的思潮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及其地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中学”和“西学”的区分应时而生。“中学”即中国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总称,既有经史子集所涵盖的经典著作,也有无形的精神文化。最集中地体现了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思想和文化精华的宝库,是中华先哲的智慧结晶。[2]

(二)国学文库

中国古籍按内容将国学区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名作,如“十三经”中的《论语》《诗经》《礼记》《尔雅》等,涵盖易、书、诗等 10 大类。

史部收录正史、编年、别史、传记、地理等15个大类的史书。正史,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编年体史书,如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断代史,如二十三史;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杜佑的《通典》等;地志、县志和风俗特产等。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类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天文算法等14大类。如儒家的《荀子》、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墨家的《墨子》、纵横家的《鬼谷子》等。

集部收录的是诗文词总集和专集。文集如《楚辞》《乐府新歌》,道经如《灵宝经》《上清箓》,佛经如《法华经》《华严经》。

(三)国学经典《大学》之要义

《大学》为《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秦汉时的儒家探讨教育理论的名作,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之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程和各级教育机构官定的教科书。

关于“大学”的释名,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即从八岁开始学习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皆为小学,十五岁之后再学习事物的道理。《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核心构架,是人们追求的理想,通过修身探究事物发展规律,去伪存真,把自身的美德发挥到极致,让整个社会充满了道德的光辉。可见,国学对开办大学教育设计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也为当今大学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在考察社会演变更替时,经常会强调其时代背景。事实上,即使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千差万别,但是主导社会变化、个人发展、评价标准的道理和规律却始终有着一致性。“三纲领八条目”中对修身的重视、对社会的关怀、对治世的追求,都是人们安身立命、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国学教育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文化自信”决定了国学已经上升为国家策略的高度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国家智慧,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地位日益彰显。在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学习国学,将国学精髓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大学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复兴的必经之道。

(二)国学是培养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石

国家建设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另一类是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社会公民。《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大国,需要大量的工匠,这就决定了新升格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国家所急需的大国工匠,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是吻合的。《道德经》中指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了高技能的练成之道,庖丁解牛就是典型的案例,[3]鲁班已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在应用型本科开设国学,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应了历史潮流。

(三)社会对技术型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标准

《荀子·大略》提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学习掌握技术变成能力,就是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4]照搬照抄、人云亦云的简单劳动逐渐不被企业认可;流水线岗位逐步被机器人挤占;[5]靠记忆、只会标准答案的应试型人才越来越失去竞争力。持之以恒、不惧挑战、又好又快的熟练工和会分析、有团队精神、主动探索最佳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人才,大受社会欢迎;拥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手握一技之长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单位氛围,胜任岗位需要,为企业注入活力。

(四)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国学

有了网络,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正面向有史以来最大的网络“土著”群体。90后、00后的学生从小就生长在网络和智能化环境中,不可一日无网。网络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边界、学校边界和求知边界,虚拟社区对三尺讲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识记背诵逐步失去市场,快餐式学习成为新常态。网络在给人们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多元文化大量涌入,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各类思潮泥沙俱下,模糊了不少大学生的眼睛。自私自利、不愿意吃苦不想付出、心情浮躁不肯深究等“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加上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较薄弱,学习习惯不好,自制能力差,亟待在大学阶段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人格塑造。

三、国学对职业素质养成所具有的作用

国学中的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怀,历经岁月检验,仍然熠熠闪光,对当代大学生仍然有很强的继承意义。[6]

(一)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比如《弟子规》虽是古代学童的启蒙读本,但观点也是“放之四海皆为准”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开展以经史子集为基本构架的国学教育,让学生学习经典,不但获得人文知识,还能提升文化底蕴,开阔胸襟气度。

(二)可以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

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和责任意识淡薄。儒家经典注重对人的道德熏陶与人格培养,处处凝聚着人文情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比比皆是。学校将国学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道德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完善的品德情怀。

(三)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人才市场的竞争,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更是综合素质的比拼,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国学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源泉,学习国学,有利于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加强内涵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综合竞争力,为就业创业夯实基础。

(四)可以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一个学校的实力由两部分组成:一类为“硬实力”,指师资、设备、经济支持等可以量化的有形力量;另一类是“软实力”,指办学理念、发展目标、聚焦力、内生动力等文化内容,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等难以量化的“无形”力量。软实力表现为学校发展定位与个人努力方向的统一性,只有全体师生具有一致的认同感,才能内化为动力,成为力量。国学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软实力”资源,[7]早期儒学或在孔孟提出的 “尊王贱霸”或“王霸之辨”所提倡的王道政治,即包含着“以力服人”还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仁政与暴政的区别,儒家认为“以理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这些思想在学校的发展中,能有效地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功效。

四、新升格本科院校实施国学教育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精髓。新升格本科院校在借鉴和继承中,要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特点,针对不同行业和专业,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应用型特色、用人单位认可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8]

(一)构建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职业道德认知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紧密对接时代的要求,建立起由浅至深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个专业的通识课程。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修养类和地方文化修养类 (如湖南省的湖湘文化)两个模块,编写适合于本校的国学教育教材或读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为主,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为辅,适当聘请校内外国学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形成教学团队,采用讲授与讲座、报告、阅读、讨论、辩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而生动的国学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

第二课堂是国学教育的有力补充。定期举办人文素质大讲坛、学生社团、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主题节日、演讲辩论、学会协会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国学教育氛围,让大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结合所学专业及将来岗位的职业道德自我内省,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掌握过硬的技能,养成健康的心态,为迎接将来的挑战做好思想准备。

(三)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名人伟人故居、博物馆、档案馆、文化局、图书馆合作,建立校外国学实践教学基地,以实地调研、人物走访、专题培训、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充分体验和感受各种情景,在经历和实践中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助力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必须顺势而为,让新媒体新技术成为宣传和传播国学知识的一种方式。开发国学教育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辟国学知识专门栏目,设立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定期发布国学经典,定期向学生推送国学精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何兰玉.国学在高职校园的传播[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3):89-91.

[2]黄学勇,刘永.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内容体系的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4(34):57-61.

[3]武文.从庖丁解牛说起——读国学经典对高职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启示[J].教育理论研究,2010(1):166-167.

[4]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5-58.

[5]胡伏湘.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职教——内涵、平台设计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85-91.

[6]鲁薇,周士敏.加强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价值及实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6-8.

[7]李中华.国学的核心价值和软实力建设[J].党建,2010(10):44-46.

[8]徐盛栋,何棋.基于国学教育构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3):4-6.

猜你喜欢
国学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