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国内外研究综述

2018-02-21 22:31:23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区农村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1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1]农村社区建设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计划。[2]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对研究农村社区建设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先阐释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源起和意义;接着,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文章对国内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展望,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裨益。

1 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

1.1 国内外学界对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

1.1.1 国外学者对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

最早对“社区”一词给出定义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将“社区”界定为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滕尼斯强调社区先于社会,社区到社会的演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人们习惯将社区视为一种“共同体”或“社会共同体”。1915年,美国学者盖尔平在《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中将“农村社区”界定为由一个交易中心与其周围散居的农家合成的区域。[4]他指出,要划定这样一个社区,可以借助交易中心的交易行为所能达到的距离,在最远处划下记号,并将这些记号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圈,圆圈以内就是一个农村社区。1992年,弗洛拉·科妮莉亚和弗洛拉·简在《农村社区:遗产与变迁》中提出,农村社区是农村地区的人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聚合而成的共同体。[5]

1.1.2 国内学者对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

“社区”一词最早由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引入。1933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将英文“Community”一词译为“社区”,以便与中文的“社会”一词区别开来。同时,他根据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将“社区”定义为一种熟人共同体,这种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由传统的礼治秩序构成的私人关系网络,不受政治影响。[6]郑杭生将“农村社区”界定为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7]徐勇指出,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积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8]。师凤莲等人认为农村社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农村社区是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和意识的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9]程又中、李增元把现代农村社区概括为具有多主体、多身份成员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其认为现代农村社区以工业化、市场化为背景,存在多种类型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组成单位和成员虽然具有交叉性和复杂性,但共同的生活及公共需求是新型共同体的基本特征。[10]任晓莉把农村社区定义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11]李敏和邱泽元将农村社区定义为一定地域内,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农村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2]许经勇认为农村社区指由聚居在村委会驻地村和所辖村落范围内的人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3]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学界对“农村社区”这一概念的界定争议不大,基本都认为农村社区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利益共同体。

1.2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社区建设概念的界定

国外学者基本上没有对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概念进行过直接界定,但他们提出一些与“农村社区建设”相近的概念,如新村运动[14]等。针对“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国内学者有如下一些观点:罗筱玉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农村自然村落中组织和依靠村落社区力量,整合村落社区资源,强化村落社区功能,解决村落社区问题,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村落社区各项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村落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15]胡宗山的观点是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行政村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直接组织,通过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依靠政府、社会和村民自身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体系建设,强化各项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16]许经勇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农村社区力量,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完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增强农村社区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区各项服务事业协调健康发展。[17]国内学者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差异,但都反映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基本上不存在分歧。

2 农村社区建设的源起和意义

2.1 农村社区建设的源起

为什么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源起是什么,这一个问题是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之前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究,如:许经勇指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基于城乡经济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方式转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美丽农村等背景提出的;[13]任强和毛丹认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滞后展开的。[18]可以看出,上述学者都认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是一场典型的规划变迁。

2.2 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概括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

1)陈建胜认为农村社区建设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变革提供了抓手和平台,为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提供了可能,为城乡融合、城乡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19]

2)邓川子从农村公共服务转型的角度指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20]

3)项继权从农村社区的整合与基层自治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将大大促进农村社区内部的融合,推进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实现整个社会的有机融合和团结,还将促使基层自治组织更加开放和更富有弹性。[21]

4)李敏和邱泽元从农村社区建设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层面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还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12]

5)赵寿星等人从农村社区建设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层面出发,认为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还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甘信奎从现代文明的孵化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培育农民市民精神,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还可以优化整合大量的社会资源,培育形成各种村级合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加强合作和改善服务中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22]

6)许经勇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行政体系改革的重大举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服务。[13]

3 农村社区建设国内外研究综述

3.1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综述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迄今为止已取得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明确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指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智利经济学家曼弗雷德·麦克斯·尼夫认为,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相互协作,在尊重整体意愿的前提下,满足个体的特殊需求,反对现代、快速、整齐划一的农村社区建设。[23]

2)得出社会资本对于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社会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发现。较早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到农村社区建设研究领域的是英国社会学家布莱德。他提出:社会资本理论对农村社区网络建设和社区建设中的体制构想有现实指导意义。[24]德国社会学家佩顿通过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可以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技术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弥补农村社区建设自身存在的先天劣势。[25]

3)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应然选择。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农村较城市有着较大的不足,特别是在资金、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落后于城市发展。因此,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对于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26]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比尔·莫里森和大卫·贺格林认为找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点十分重要。因此,二位学者提出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27]

4)强调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农村社区建设研究避免不了对集体和个体关系进行探讨。迈克尔·桑德尔认为,分析一个机构,首先应将其设定为一个有目标的个人,理解他们是谁,考虑这些人的目的和价值。[28]纵观西方国家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其关于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论焦点,无非是强调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体的利益关系,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区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特色。

3.2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条件、动员机制、动力机制、模式、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农村社区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推进策略等八个方面展开的。

3.2.1 农村社区建设涵盖的内容

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涵盖哪些方面,什么任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什么任务应该在配合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开展,这在当前国内学界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肖茂盛提出农村社区建设应着重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和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四个方面。[29]胡宗山的观点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精神文化、公共管理与服务和公共产品体系的建设。[16]师凤莲认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非常庞杂,几乎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应该更多地担负创新农村治理制度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9]高灵芝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应涵盖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社区组织体系和社区成员的整合。[30]覃杏花指出,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村社区关系的处理、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农村社区组织的建设以及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四个方面。[31]许经勇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包含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纠纷调解机制建设等方面。[17]还有学者提出,应该基于农村居民参与意愿,将建设内容集中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村庄美化和农村社区房屋设计与规建。[12]

3.2.2 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动员机制和动力机制

3.2.2.1 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

学界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农村内部条件。包括熟人和半熟人社会环境、村民自治传统、农村的现实问题等方面。高灵芝指出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作的,广大村民组成的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共同体和村民自治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度体系正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定的社会环境”,二者奠定了农村社区建设良好的社会基础。[30]李敏等人认为农村空心化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必然的条件。[12]贾先文和李周指出,在农村社区建设当中,宗族社会资本与市场、政府配置资源相比较,虽然有无法回避的差序格局、半径狭窄、不规范、遇事走极端等局限性,但宗族社会资本在节约交易成本、克服经济理性和信息不足、促进居民有效参与等方面有很多优势,在资源配置方面可弥补政府与市场的缺陷。[32]二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外部条件。李若青认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经验、党和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等方面。[33]

3.2.2.2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动员机制

针对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员机制问题,我国学者主要从农村社区建设动员的实质和意义、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动员形式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员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农村社区建设动员的实质和意义。李增元和葛云霞认为在当代农村社区建设中,国家从战略层面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继而动员各级政府层层落实,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格局。动员治理必须处理好社会动员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34]

2)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要动员形式和存在的问题。袁小平等人研究发现,行政动员、项目动员、能人动员和自组织动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常用的四种动员方式;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社会动员存在社会动员思路不清晰、方法欠缺主次、动员能力弱、难以形成持续性合力、动员结果停留于表象、社会动员欠制度化等问题。[35]

3)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员机制。李增元和葛云霞提出,必须处理好社会动员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形成“上下联动”的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机制,将民众满意度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注重农村社区的“内涵与质量”建设,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系统治理与整体推进的战略思维。[34]袁小平等人强调,在我国不断强化基层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员创新不能只关注动员主体,还应关注动员机制,从运行、动力和保障方面进行针对性完善。[36]

3.2.2.3 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指的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力量,以及这种推动力量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的综合体现,通常以制度、体制和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来源和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两个方面。

第一,农村社区建设动力来源。朱勇认为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上我国农村社区是社区成员的生产生活共同体,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紧密的利益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与城市社区建设相比,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更加依赖于内动力机制的作用。[37]李小伟也指出农村社区建设关键是发挥社区和社区成员自己的力量,政府的任务在于政策引导、基金支持、规划监督等,应该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38]文琪和开华金提出,农村社区建设分为建设初期、建设中期和建设后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各主体动力的强度和烈度存在差异,在强弱的对比与组合之下,最终形成多元建设主体不同阶段的动力互动模式。他们认为,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处于中期,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应该采取一种政府、市场、农村社区和社区居民共同强力推进的机制。[39]佟伟铭和张平宇对吉林省陈家店村进行了研究,发现以村委会组织为带动基础,通过上级政府政策补贴、土地挂牌收益和村集体财富积累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在中心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模式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社区建设。[40]

第二,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构建。对于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朱勇指出需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一是促进农村社区生产发展;二是促进农村社区公平正义的实现;三是促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四是促进农村社区的规范建设。具体来讲,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需要抓好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农村社区利益协调机制、农村社区生产服务机制、农村社区服务促进机制以及文化发展机制这五大重点环节的建设。[37]

3.2.3 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研究

任强和毛丹指出,国家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总目标和方向是明确的,即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但是对于构建新型社会共同体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并没有明确规定,而是允许各个地方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这种“半开放”式的农村社区建设理念使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涌现出几种各具特色的模式。[18]当前学界对于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分类主要存在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和六分法四种划分手法。滕玉成和牟维伟从多个标准对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进行分类:1)根据我国农村社区的建置方式及其边界将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分为“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和“集中建社区”四种模式。2)依据农村社区与城镇的距离将农村社区建设分为“城中村”社区建设模式、就地城镇化社区建设模式和自然村落社区建设模式。3)从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角度将农村社区建设分为村落自组织模式、村社合一模式、村企主导模式和联村建设模式。4)按照政府与社区之间权能关系的不同将农村社区建设分为行政主导型、合作型、自治型三类。[41]除此之外,陈旭峰根据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力量和目标导向将我国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划分为四种模式——外生型城市化模式、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内生型城市化模式和内生型现代化模式。[42]任晓丽根据建设方式的差异将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归结为六种模式,分别是城镇开发联建模式、产业聚集园区带动模式、以中心村为圆心多村联建模式、村企共建模式、移民异地搬迁模式和旧村集聚建设模式。[11]廖彦富根据建设方式的差异将农村社区建设分为城郊蔓延和转化模式、产业聚集和带动模式以及旧村改建和并建模式等三种模式。[43]李敏和邱泽元基于传统地域特征将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归结为城郊型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集镇型社区建设模式、自然村落社区建设模式、移民搬迁型社区建设模式、城中村社区建设模式等五种模式。[12]

3.2.4 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的关系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的相融关系。高灵芝认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村民自治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农村社区建设是村民自治的拓展和延伸。[30]第二方面,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存在的不协调之处。高灵芝认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在责任主体、基本的操作单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不能等同。由于二者存在差异,因此在实践中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发展存在不协调之处。[30]陈建胜在谈到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的关系时指出村民委员会与社区居委会的职能不是等同的,要避免出现“撤村建居”型社区所出现的“只翻牌,无实质性内容”情形。[19]覃杏花认为目前有的农村村委会把村委会对社区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蜕变为了隶属关系。[31]

3.2.5 农村社区建设可借鉴的经验

学界对可供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借鉴的经验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经验的研究;二是对我国典型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的研究;三是对欧美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的研究。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可供农村社区建设借鉴的经验,李若青提出了五点:1)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基于自身特点;2)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要明确可行;3)建立相应的农村社区管理原则;4)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原则;5)各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选择适合当地的模式。[33]陈建胜从社区服务方面提出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可供农村社区建设借鉴的经验。他认为城市社区服务方式和方法是值得农村社区建设借鉴的,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像城市社区建设一样,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拓宽农村社区服务内容。[19]

袁方成和杨灿对温州、秭归、太仓和德州等典型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经验进行研究,提出五条可供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借鉴的经验:1)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两区”共建(“两区”指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实现农村社区居民“乐业”中“安居”;2)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应该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基层管理体制创新;3)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完善社区公共服务;4)理顺政社关系,厘清政社各自职能;5)培育和发展社区组织,发挥其“桥梁”对接作用。[43]

李有刚等人对欧美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下经验值得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借鉴:1)增强农村社区建设的科技内涵,用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社区建设;2)尽最大努力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3)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重点;4)应当将立足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特色和循序渐进相结合;5)进一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生产经营组织方式;6)确保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3.2.6 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期。通过对学界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农村社区建设还有以下几方面有待加强:1)指导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还有待完善。比如,对农村社区的定位还不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还不清晰。[38]2)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尚待完善,具体体现为我国关于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46]3)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协调发展还有待加强。比如,多村合并成的“社区”与原行政村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30]4)农村社区建设投资渠道单一[19],有待拓宽。5)农村社区建设人才匮乏。许经勇指出,我国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量向外涌流,加上现阶段我国缺少建设农村社区的专业人才,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17]6)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有待提高。[47]7)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在地域上存在不平衡状况,有待改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进展快一些,其他地区的进展相对慢一点。[17]

针对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界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理论。为了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农村社区的建设,学界、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找准农村社区的定位,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明晰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38]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立法部门要做好调研,尽快出台相关的专门法律,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46]3)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协调发展。高灵芝提出建立上下联动的两级农村社区和多元参与的民主协商决策机制,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协调发展,其中两级农村社区指的是在乡镇层面设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行政村设立社区服务点。[30]4)加大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努力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陈建胜建议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建立筹集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的多种渠道,比如引导企业投资实现社企共建、开展社会捐助等;[19]任晓莉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11]5)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人才培养和人才体系的建立。具体措施包括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对口培养相关人才,依托大学生村官制度增设一些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人员岗位。[46]6)增强农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具体体现在重视农民主体关怀、重视社区精英内生性和注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方面[47]。7)整体规划城乡和各地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城乡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一体化机制,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实现城乡和各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平衡推进。[17]

4 对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简评和展望

可以说我国学界在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上已取得较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的研究基本上涉及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二是总结归纳出一些经典的农村社区建设案例,为相关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三是学者们通过对国内城市社区建设、国内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四是学界比较深刻和全面地指出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和对策。[48]

但是,从下述几个方面来看,我国学界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处:一是学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比如,学界对什么任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什么任务应该在配合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开展等还存在分歧。二是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当前学界主要从制度的角度,如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农村社区管理体系角度等来研究,较少从农村居民个体角度和农村社区社会组织角度来关注农村社区建设。三是从农村社区建设研究的连续性来说,当前学界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短期考察,基于长期考察和历史比较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四是从研究对象来讲,学界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研究较少。五是从研究的内容来讲,学界还缺少对农村社区建设考核指标、农村社区建设人才标准和培养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六是从研究的方法来看,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或采用定性方法,或采用定量方法,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农村社区建设的文献基本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一是丰富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内容,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人才标准和培养体系及农村社区建设长(中/短)期考核指标和体系的构建、依靠高校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可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二是拓展研究视野,多从农村社区居民个体视角和农村社区社会组织视角研究农村社区建设,比如测量社区居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满意度、收集社区居民的建设性意见等;三是完善和优化研究方法,在研究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免因研究方法单一影响研究质量;四是拓宽研究对象,加强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15-05-31)[2017-10-09].http://www.xinhuanet.com/2015-05/31/c_1115463822.htm.

[2]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

[3]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 CHARLES JOSIAH GALPIN. My Drift into Rural Sociology: Memoirs of Charles Josiah Galpin[M].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38.

[5] FLORA CORNELIA, FLORA JAN. Rural Community: Legacy and change[M].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1992.

[6] 费孝通.乡土中国[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 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12-15.

[9] 师凤莲.农村社区:概念的误解与澄清[J].浙江学刊,2008(5):148-151.

[10] 程又中,李增元.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变迁中重建[J].江汉论坛,2011(5):14-20.

[11] 任晓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13(4):51-54.

[12] 李敏,邱泽元.基于多角度分析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研究[J].生态经济,2014(5):148-152.

[13] 许经勇.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农村社区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9-23.

[14] (韩)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5] 罗筱玉.江西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探索和启示[J].社会工作,2006(7):24-25.

[16] 胡宗山.农村社区建设:内涵、任务与方法[J].中国民政,2008(3):17-18.

[17] 许经勇.美丽乡村与社区建设[J].学习论坛,2015(1):27-30.

[18] 任强,毛丹.中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五种实践逻辑[J].山东社会科学,2015(9):63-71.

[19] 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浙江学刊,2011(5):41-46.

[20] 邓川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以四川成都和山东济宁为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7):92-96.

[21] 项继权.农村社区建设:社会融合与治理转型[J].社会主义研究,2008(2):61-65.

[22] 甘信奎.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及政策推进[J].江汉论坛,2009(2):134-137.

[23] WILLIAM LOCKERETZ.Visions of American Agriculture[M].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0(2):36-39.

[24] BARNUM H N, SQUIRE L. An Econometric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Farm. Household[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9,6(1):79-102.

[25] AGRAWAL A, GIBSON C C.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The Role of Community in Nature Resource Conservation[J]. World Development,1999,27(4):629-649.

[26] HILLERY G A.Definitions of Community[J].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1995,20(2):111-123.

[27] RHEINGOLD H.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 steading Electronic Frontier[M]. MA:Addison-Wesley,1993.

[28] FOX C J. Reinventing, Government As Postmodern Symbolic Politi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6,56(3):256-262.

[29] 肖茂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6):58-60.

[30] 高灵芝.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J].山东社会科学,2010(6):51-55.

[31] 覃杏花.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缺陷及其完善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4):194-198.

[32] 贾先文,李周.农村社区建设中宗族社会资本作用及其机理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28-132.

[33] 李若青.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分析[J].学术探索,2005(5):52-55.

[34] 李增元,葛云霞.动员式治理:当代农村社区建设逻辑及后果分析[J].中州学刊,2015(2):71-76.

[35] 袁小平,潘明东.农村社区建设中社会动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来自江西省9个村的实地调查[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4-21.

[36] 袁小平,潘明东.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7(4):6-11.

[37] 朱勇.农村社区建设动力机制创新的原则及思路[J].中国民政,2007(11):17-19.

[38] 李小伟.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9):60-63.

[39] 文琪,开华金.多元主体: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动力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4.

[40] 佟伟铭,张平宇.乡村城镇化新模式:基于陈家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与动力机制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6):1100-1106.

[41] 滕玉成,牟维伟.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完善的基本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95-97.

[42] 陈旭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J].东南学术,2013(5):67-72.

[43] 廖彦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难与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982-987.

[44] 袁方成,杨灿.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模式及发展经验[J].青海社会科学,2015(2):9-16.

[45] 李有刚,孙庆梅.欧美农村政策对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204-208.

[46] 陶爱祥.中外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5(1):140-143.

[47] 朱正平.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中州学刊,2015(6):56-59.

[48] 乔成邦.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功能及建设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24(1):80-84.

猜你喜欢
社区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