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了很多重要论述,包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在科技创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为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西藏非公经济组织应主动抓住发展新机遇,以科技创新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区科技创新在投入、成果、人才队伍、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1、科技投入与产出持续增加,但创新主体有待培育
在“十二五”时期,西藏全区相关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到30.4%,地方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占到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0.56%。全区申请专利及专利授权量显著增加,西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37件提高至0.94件。[1]但与国内其他省区市相比,西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还处于较落后阶段。截至2016年,在藏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近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企业46家,[2]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5家,非公企业创新主体较少,创新主体地位远未确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2、非公经济组织创新能力总体良好,但科技创新经费支出有待增加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增强是创新的关键,而体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指标就是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截至2015年底,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产品9件,自治区著名商标产品53件,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0%和82%,可以看出,非公经济组织创新能力整体较强。不容忽视的是,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科技水平与科技贡献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2013年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百强企业当中户均专利项仅1.67项,户均商标项仅0.15项目,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仅0.94件;2015年西藏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为0.31%,2016年此比重仅为0.19%,科技贡献率不升反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偏少,有待进一步增加。
3、平台基地建设明显加快,但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西藏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孵化科技型企业60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6个、行业创新平台和技术产业创新联盟9个;成功创建了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那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拉萨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化基地、林芝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2-3虽然西藏全区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为非公经济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但依旧存在突出问题,表现在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科技投入明显不足,支撑西藏科技创新的软硬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短缺。[3]科技创新支撑基础薄弱。
1、非公经济实体自主创新能力欠缺
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由于数量、分布、行业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精力集中在维持自身的生存上,在科技投入方面有限,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动力不足。据相关学者调研显示,注册资金在2000万-4000万的科技型企业,每年投入到研发中的资金不到经营收入的20%,全区百强企业拥有专利不足2项。总体而言,西藏大多数非公企业普遍尚未建立相应的创新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模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普遍存在着注重场地设施、机器设备等硬件资源,轻视品牌信誉、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软件资源的问题。
2、非公经济科技创新人才资源配备不足
西藏科技创新人才十分短缺,特别是科技人员不足及流动性大等问题,不仅长期制约着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严重制约着西藏科技贡献率的成效。[4]2014年西藏知识创造能力位居全国最低,主要表现为全区科技创新人才在全国最低且结构不甚合理,西藏的科技创新人才很大一部分还是集中于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在非公经济较少。从非公企业自身来看,西藏非公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发展实力较弱,自主创新奖励机制和科技人员薪酬机制还需进一步确立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再加上西藏工作环境艰苦,“留才难”现象也比较普遍。此外,非公企业的相关培训机制还不完善,致使在职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机会较少,所拥有的专业知识难以得到及时更新,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非公经济科技创新外部环境欠佳
一是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流动、企业融资、经营管理咨询、科学技术产权交易交流和建立相关企业间交流联系的中介服务机构平台发展缓慢,导致企业难以获得相关的自主创新信息,创新风险不断加大,同时不完善的社会创新服务体系难以支撑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二是政府相关促进非公经济科技创新的好政策得不到真正贯彻落实。近年来,西藏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真正的执行力度不够,部分政策落实不足。还有一些机制体制性障碍需要破除,比如电子商务、网购等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推动了相关商业形态的变革和消费支付形式变化,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快速适应这种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变化,研究并提出新的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造假行为,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三是非公企业融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受自身经济实力影响,大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非常有限。西藏中小企业上市的只有4家,多数企业都不能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贷款服务对象,服务理念的限制使得非公有制企业更难获得相应的贷款。其次,政府财政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不够。在政府部门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中,大部分经费被国有企业占据,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只能获得很少的一部分。
1、增强非公经济主体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要努力转变我区非公经济传统思想观念,从各个层面不断提高非公经济科技创新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是要加强对各中小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加了解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提高其科技创新意识,开拓其创新思路,通过有组织地推广学习科技创新先进经验和先进做法,使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不断获得新发展动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对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典型,及时运用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倡导创新文化,在西藏全社会营造重视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产权,增强企业家群体的财产财富安全感。
2、逐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增加金融机构对非公经济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非公企业信贷的比例,同时非公企业也要提升自身还贷信用与能力,促进双方共赢发展。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各级财政向科技投入倾斜,扩大中央财政对西藏转移支付中科技投入的比例;创新投入方式,一方面坚持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一方面突出融资杠杆作用,灵活运用金融资本,在非公企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上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三是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发展风险投资,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推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全面提高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3、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全面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引进方式,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吸引聚集内地高层次人才参与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事业。要努力优化我区科技人才布局,通过建立各类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资源共享,努力推动西藏各类科技人才急需行业的正常流动。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大规模开展科技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大力支持科技人才接受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5]给予相应政府扶持,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引进计划,给予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业培训、职称评定、激励奖励等方面增加投入,满足相关人才各类需求,提供更加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专业技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有力的智力支撑。
4、加强产学研多方合作,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目前我区产学研合作方式主要是以项目研发合作为主,缺乏建立相关领域长期稳定的合作方式。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与区内外技术高校、科技科研院所按照市场规则建立科研与生产的合作长效机制,并充分利用多方面多领域的人才优势以及相关理论体系优势,逐步建立好各类资源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合作组织方式,进一步实现从科研到生产、从效益到再研发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非公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对口援助省市的各项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升区域科技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