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列卓玛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山南市隆子县调研时强调,要像传承“老西藏精神”那样传承好“列麦精神”,敲响了“列麦精神”传播的钟声。列麦精神是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精神。它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西藏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的凝聚力。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以及不计报酬,不怕艰苦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列麦人民在开垦荒地,山上修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构成了列麦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一内涵深刻揭示了列麦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列麦精神开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学习大寨精神,列麦人民在这一伟大号召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曾经列麦是一个“山高沟深耕地少,缺粮缺水又缺草”的穷山沟,民主改革后,每人平均只有一克十三升地,这是旧列麦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人多耕地少的矛盾,群众曾进行过少面积的开荒和土地连片,但由于互助组的局限性,只能零敲碎打、修修补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改变生产上的贫穷落后面貌,当时只有学大寨经验、走大寨路。列麦党支部认为:大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样板。学不学大寨,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列麦在一九六六年前后,围绕着怎样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党支部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同时对全乡的土地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矗立在列麦公社中部的桑钦坝上,有一片千余克大的荒地。这个荒坝虽然地势高,石头多,但向阳,日照时间长,土质也不错。莫拉河发源于桑钦坝北部,那里地势比桑钦坝高,只要劈山修渠把水引来,荒芜的草坝就会变成良田。一九六六年的藏历元月十五日,党支部带头作出了“开荒桑钦坝,修渠莫拉山”的重大决策。就这样列麦广大群众向荒山秃岭要粮的战斗打响了。在两年的时间里列麦人民在桑钦坝上垦荒1100多亩土地。光是磨坏的藏犁、磨秃的十字镐和铁锨等,就有一千多件;老人和孩子们从荒地里拣出的石头近千立方。有了土地还要解决水源问题,只有莫拉山上有水源,但这座山又高又陡,山上的石头特别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还是没有难倒列麦人民,把莫拉山上的水源引到了革命坝上。为了把老一辈列麦人开荒造田的情况告诉后代,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他们决定把桑钦坝改名为“沙杰坝”,意为革命坝。这就是“列麦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如今的革命坝,早已退耕还林。列麦人为生存而努力的景象,在历史的烟云中已渐渐模糊,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万难、不等不靠”的列麦精神却在薪火相传中愈发耀眼。在列麦党支部的带领下,列麦乡人口从当年的600多人增加到24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农民年人均收入近10000多元,成为山南市发展速度最快的乡镇之一。
列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环境下,我们仍需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如此可以看出,列麦精神仍然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首先,学习列麦精神,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弘扬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列麦精神形成的根本前提和灵魂所在。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列麦精神,使列麦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就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自古列麦人民就常年经受着少粮缺耕地的困扰,为什么历史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得到了解决。二是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落后的技术和工具支持,列麦人民靠什么力量支撑,使他们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最终开荒了一千多亩地的“革命坝”。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此,新时代的西藏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定要清晰地认识这一点,一定要牢固树立感党恩、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意识,坚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和信任。大力弘扬列麦精神,矢志不渝、忠诚奉献。
其次,学习列麦精神,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革命坝的开垦是一项典型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列麦精神,不断激发和调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谋福祉、谋福利的热情,能够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进而不断提高服务的本领。
再次,学习列麦精神,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列麦广大干部群众在当时施工环境十分恶劣,硬件和软件设备都很不具备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不要,埋头苦干、自力更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铸就了人间奇迹。为党和国家树了形象,得了荣光。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表现无得所事事,昏昏然,飘飘然,有些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些问题对我们实现全面小康造成很大的阻碍。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全面小康就没有灵魂。积极宣扬“列麦精神”,正式给党内存在的懒政作为开的一剂良药,能够给广大群众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的勤政意识,也有利于引导群众靠自己的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列麦精神就是敢于改变贫穷落后,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邪,靠自己辛勤劳动改变生活环境的实干精神。列麦精神是跨越时代的伟大精神,至今仍闪烁着时代光芒。结合当前西藏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实际,在学习和弘扬列麦精神中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列麦人民开垦革命坝时新中国成立只有10多年,尚属“一穷二白”,西藏的条件更落后,没有科学技术,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开荒修渠基本上靠人工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期间还经历了十年“文革”的曲折和影响。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建成如此大的工程,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首先,在开垦荒坝时,坝上乱石遍地,土层坚硬,杂草从生,根深蒂固。犁手一不小心,犁铧碰着大石,轻则卷刃,重则折断。当时有的用十字镐刨,有的用铁锨翻。手磨破了不喊疼,镐把断了再换一把。光是磨坏的藏犁、磨秃的十字镐和铁锨等,就有一千多件;老人和孩子们从荒地里拣出的石头近千立方。修渠“铜钹岩”六丈多高,十多丈宽,手不能攀,脚不能站,上依陡崖,下临深谷,没有技术人员、没有测绘仪器,没有任何机械,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列麦人民做到了叫河水改道,让荒原献粮”,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还有在1970年的夏天,列麦连续三次受到冰雹的灾害,面对这样严重的灾害,列麦人民没有被吓倒,纷纷表示:“天塌下来我们顶,灾害来了我们抗!我们要学大寨英雄汉,决不向灾害低头!”党支部发出紧急抗灾的号召。列麦人民全都动员起来了。列麦人民顽强不屈,连续作战,取得了三战雹灾夺丰收的战绩。秋收后,他们留足了口粮、种子、饲料和储备粮,交售了十万零七千多斤公粮和余粮,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任务。列麦人民埋头苦干,胼手胝足,表现出了强烈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反映了崇高的奉献情怀。他们的功力和汗水,艰辛与智慧,心血和砥砺,逐梦与收获,形成了列麦精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藏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极差,但是,物质上的极度匮乏丝毫没有影响列麦人的奋斗和进取精神。然而,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很多人开始沉迷于安逸和享乐,渐渐忘却了艰苦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当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裕物质生活时,我们不能忘记全区还有四十多万多贫困人口,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如何做好精准脱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和今后几年的重点工作。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大力弘扬“列麦精神”,弘扬列麦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无往而不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列麦在从革命坝的发现到计划再到开荒的全部过程中时任公社支部书记的仁旺同志为班长的公社支部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他们在革命坝开荒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成长的仁旺同志,正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列麦人民干出了革命坝这一伟大工程。领导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功绩。
列麦人民在坝上开荒,山上修渠的实践告诉我们: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是形成列麦精神的制胜法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什么时候走群众路线,我们的工作和事业就会得到较大的发展,什么时候忽视了群众路线,我们的工作和事业就会徘徊不前。
提到“列麦精神”,就不能不提到创造这一精神的灵魂人物仁增旺杰。他被称为中国行政待遇最高、年龄最大、从不退休的乡干部。因为他多次辞去县里、地区甚至是自治区的更高职位,强烈要求回到家乡隆子县列麦乡担任党委书记,这其中没有任何高深莫测的理由,只是出于对家乡人民的牵挂和为家乡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这是一种勇担重担、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前,我们的精准脱贫工作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我们只有大力弘扬“列麦精神”,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勇担重担,无私奉献,才能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正为各族群众谋福祉。
习近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兴务实之风。求真务实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列麦精神切实体现了尊重客观实际、不说假话、不畏艰险、齐心协力、团结实干的求真务实精神。列麦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山高沟深耕地少、缺粮缺水又缺草”的穷山沟变成了一个“粮多畜多渠成网、人换思想地换貌”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变化是从哪里来的呢?关键就是实干,只要认准了的事情,就力排众议、一干到底。当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这一精神显得尤为可贵。我们要解决发展、稳定、生态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必须发扬列麦精神,有问题敢面对,有责任不推脱,敢于触及矛盾、迎接挑战,承担风险的作风。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要始终如一、坚持长久,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朝着既定方向努力工作。
在革命坝的开荒和修渠的整个过程中,列麦的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走在最前面。从支部书记到党员干部,都带头扛起工具和群众一起干。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在开垦荒地时党员干部们白天开一天的荒,夜晚趁着月色,加两三个小时的班。在修渠的最艰险的地段,党员干部先攀上六丈多高的陡壁。接着人们一个个跟了上去。最终把银河搬到了山边。他们团结奋斗、朝气蓬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权威。当时群众称赞说:“有这样的干部我们很放心,他们领着干,我们越干越有劲”。面对这样的党员和干部,群众怎能不佩服,怎能不跟随!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把握住时代脉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畏艰辛,带头拼搏、创造,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不辱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1972年,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开展“远学大寨,近赶列麦”运动的通知》。列麦公社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在成绩面前,赞扬声中,少数干部、社员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党支部书记仁增旺杰提出了“一分为二看自己,对照大寨找差距”的口号,整个公社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照镜子、找差距、反骄破满的热潮。干部和群众对照大寨贫下中农,找出了三条差距:路线觉悟不如大寨高;革命干劲不如大寨足;革命贡献不如大赛大。他们决心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夺取新的胜利。 当时列麦党支部认为必须抓紧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改造,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站稳立场。他们还比喻说:“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人不改造思想要变修”。为此,党支部自始至终狠抓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对党员干部制定了带头学习马列主义、带头批判修正主义、带头大干社会主义的“三带头”,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的“三不脱离”,干部本身、干部子女、干部家属“三不特殊”的制度。党支部带头贯彻执行这一制度。
不骄不躁的作风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是我们党始终强调,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而且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就越要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阶段,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更要坚持不骄不躁的作风和更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总之,“列麦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团结民主文明富裕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弘扬“列麦精神”,把这一精神融入到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把先辈们创造的不朽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奋力推进西藏的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