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宁
新时代坚持不懈反“四风”,是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核心要义,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这些重大举措密切了党群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党风、政风、民风进一步好转。但“四风”顽疾病根未除、树倒根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已然成为管党治党的突出挑战,基层尤甚,防范其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任务依然艰巨。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目前形式主义中最突出的问题和挑战就是工作中凡事追求过分“留痕”。
学习要求“留痕”。各个单位但凡有大型的学习教育活动,都少不了一本又一本的学习笔记。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揣上好几个笔记本。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交差了。
会议要求“留痕”。有的基层单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出现“蹭会”“借人”“摆拍”的情况。例如有的部门正在牵头召开某项专题工作会议时,其他部门领导便会过来磋商,“能不能等会换个我们这项工作的会标,我在主席台讲两句,趁着干部们都在,让我们部门拍个照存档”。甚至一场会议下来,接连换了七八个会标。
考核要求“留痕”。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工作台账,一大堆文件。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
“文来文往”以布置代替落实。本是用来推动工作的文件,却在“文来文往”中走形变味,尤其在各地精准扶贫过程中表格资料名目繁多、任务繁重。一些地方出台的扶贫表格名目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繁琐,湖北某村打印扶贫材料的费用就占所有工作花费的30%以上。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导致很多基层驻村干部忙于应付填表和检查,而没有精力去做实际的工作。
“会会相连”疲于应对。调查问卷显示,有49.03%的党员干部被会议多所困扰,认为日常工作中会议多,内容重复,疲于应付会议。以会议落实会议之风此消彼长,有些单位无奈表示“主要领导整天在开会,分管领导也都不够用”。另外领导小组叠加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饱受会议之苦,有些部门大会开完开小会,小会开完开学习会、讨论会、总结会,会会相连,一些基层单位调侃“公车要么在送材料的路上,要么在送领导开会的路上”;会议多且讲话长,有些领导讲话空话连篇、套话成堆,新思想不多新语言更少,无非老调重弹“穿新鞋走老路”。
“钦差大臣”式调研。长期以来,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了在办公室里关起门做决策,视调研为“政治任务”,不得已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下基层,去了也只是走一走、转一转,听听汇报、谈谈感想;更有少数领导干部将调研当作了显示自己“尊贵”身份的戏码,某项工作亟待决策,需要出门调研时,大多数兴师动众,事前就层层发通知,要求下级部门做好各种准备和安排,真正到了调研对象那里,多是打官腔式的发表讲话,却很少真正端上小板凳听听真实的声音。
“走秀式”调研。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带着问题去的,没有“自选动作”,而是被动地走提前设定好的“经典线路”,似乎到现场了,留下足迹了,就算完成了一次调研。成了一场场让群众摇头不已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经典路线式“调研秀”。这种调研根本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更谈不上提出奏效的应对之策。
“盆景式”调研。有些领导干部不愿调研、不会调研、不善调研,听照本宣科的汇报,搞“盆景式”调查、“花架子”研究,连现场交流都要念稿子,最终的报告也懒得自己动手。而对于被调研对象来说也会“看人下菜”,“变脸式”应对调研,洞察上级若是到基层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拿差的一面给领导看;若是上级只是走走形式作作秀,则拿最好的一面给领导看。如此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假调研”,不但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损害了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还给基层造成新的负担。
“先入为主”式调研。有些单位搞“主题先行,结论在先”,再去寻找“有利例证”式调研,把调研变成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要寻找什么样的例证都可以搞到。调查研究的任务,正是要弄清真实情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去把握其特点和本质,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要不怕事实纠正自己的设想,决不能先入为主,一切结论应当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而不能形成于调查之前。更不能光看好典型,听喜不听忧,以偏概全,回避矛盾,不能只是“走走看看,发发指示,提提要求”,就算大功告成,这种形式主义的调查研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带坏了风气,助长弄虚作假、邀功请赏不正之风。
当今依然存在的形式主义,同历史上的直接的、盲目的、自发的形式主义相比,在原因、性质、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是一种包装更加严密的精致的形式主义,是一种源于主观故意的自觉的形式主义。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务实精神。形式主义说到底还是缺乏为困难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的务实精神,为民思想不扎实,同时也是遇到问题缺乏解决方法的表现。二是行政压力型体制的弊端。当前文件和会议作为政治与行政动员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下级权力必须予以相应的对应,在缺乏务实精神和治理模式落后的前提下,“文件政治”和“会议行政”成为次优选择,导致下级权力的政治与行政活动始于文件和会议,亦终于文件和会议。三是现象定性的难度较大。有些形式主义具有欺骗性和模糊性,不易辨别、不好处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没有惩罚措施,而且工作推进需要相应的必要的形式作为依托,否则内容就无所附着,因此什么是推进工作的必要形式,什么是“过了头”的形式主义,有时很难界定。
“三门”现象。“玻璃门”——新政策、新规定、新办法都有了,但百姓看得见却不了解也享受不到,犹如隔了一层玻璃门,总之是兑现难,落实难。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出个大包。“旋转门”——机关“门难进、脸难看”现象明显少了,但“只微笑不办事”的问题增多了;“吃拿卡要”明显少了,但“不贪不占也不干”的现象增多了,为百姓办事“推脱绕”,转着转着就把老百姓转出门外了。“弹簧门”——以政策规定为挡箭牌设置办事门槛将办事群众以“硬性政策”弹出的现象不占少数。这三重门都形象地展现了党群关系面临的问题与考验。
“小鬼难缠”现象。当前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服务意识增强了,但“小鬼难缠”的问题反映增多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基层吃拿卡要的现象并未杜绝,一些手中有审批权、执法权的干部,或有意拖延迫使别人来“公关”。某社区居民和某企业办事人员一致提到:“小鬼难缠,办事难只是换了个马甲。”
“哑巴电话”现象。政务服务热线、市长公开电话等本是群众反映诉求、权力监督的窗口,但不少群众反映政府热线电话存在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要么长时间占线,要么拨通后无人接听。有些政府领导公开的手机号码并非日常生活所用手机号,有些政府服务热线接听工作人员甚至把电话听筒放至旁边造成网络繁忙的假象,导致热线电话“不热”“假热”。
“僵尸栏目”现象。有的政府网站更新的内容主要是领导活动,政务公开、便民服务等栏目几乎成为“僵尸栏目”,出现更新不及时、互动不回应、网站栏目空白等问题。还有部分网站网上办事只提供办事流程图,网上办事一栏中都根据事务不同分门别类提供了办事部门的地点,办事时间以及办事电话,办理条件,材料收费等事项,但通过网上办事的渠道没有打通,公示文件案例很多没有公开,导致便民服务不便民。
不作为。当前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工作情绪由“畏难”向“惧怕”转变。首先,在反腐重拳之下,一些干部认为改革有风险,工作闯劲不足,怕工作失误,受纪律处分,丢掉“政治生涯”,甚至一些干部不愿任实职,情愿转任非领导职务;有的领导干部主动向组织表明自己不想被提拔,主动要求改任非领导职务或退居二线或退休。其次,怕触及利益,得罪人,丢选票。一些干部不敢真抓真管,怕差评、怕丢票,搞中庸之道,明哲保身;只愿做“和事佬”,当“老好人”。再者,怕被媒体抓住“小辫子”,处于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牺牲品。
乱作为。一些干部在履行提供公共服务、承担行政责任等职责过程中,未尽到应有的义务或管了不该管的事。一是工作职权界限不清晰,“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存在错位现象。如一些乡镇人大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抓政府工作上,而对人大工作觉得是“软任务”,采取敷衍的办法。二是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存在越位现象。针对简政放权,有的地方或部门审批“明放暗不放”、明减实合并、放虚不放实、放小不放大。
慢作为。有些干部精神不振奋,工作不在状态,想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首先,“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一些干部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为了不出事,干脆不干事;其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混日子,熬年头思想盛行。一些干部存在坐等论资排辈的心态,在岗位上慢慢熬,“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再者,无利可图当“混官”。中央八项规定之后,一些单位违规的“福利”取消了,基层“孝敬”的“红包”不敢收了。一些干部习惯于“吃拿卡要”,在没了各种好处以后,甚至干脆“一放了之,躺倒不干”。
不会为。有些干部虽然工作态度还比较端正,但就是扛不起硬活,干不成实事。首先,工作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一些干部工作能力不强,不敢尝试新路子和新思路。面对新问题、新要求,一筹莫展;其次,自身不积极进取,开展工作不得要领。一些干部思想懈怠,疏于前沿理论和知识学习,排斥理念的更新。习惯对上级精神照本宣科;再者,遇到重大疑难或棘手事件,回避逃脱。一些干部遇到困难,坚持“办不了,要推得了”“推不了,要躲得了”“躲不了,要拖得了”的法则,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能拖就拖。
层层签“责任状”逃避责任。责任状满天飞,各种虚实结合的任务背后,是不少基层干部的难言之隐。经常性的“白加黑”“5+2”让人感叹“一根针穿起了千条线”,各种责任压的胆战心惊,工作做得畏首畏尾。各种责任状、专项责任考核,在确实压实责任,起到监督落实作用的同时,也让一些基层干部忙于“表格考核”,对一些虚头巴脑的考核提不起精神来。某乡镇干部反映一年签了33份责任状,以致焦头烂额,失去责任应有之意。
以“讲政治”为名推脱责任。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但有些人却将“讲政治”曲解变味。一些部门和干部缺乏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态度,缺乏攻坚克难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反之投机取巧,改个标题直接“转发”上级的责任书,美其名曰“层层传导压力”。本该自己落实的责任,一纸文书转给下一级,若下级部门对所接任务稍显难处,立刻用“不讲政治”加以“威胁”,如是自己倒成了监督者,如此甩手掌柜的作风要不得、滥用、错用“讲政治”更是要不得。
当下,官僚主义仍是党和国家机关中的痼疾。究其原因,一是宗旨意识淡漠。做事情干工作不再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而是完全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追求个人地位的提高、个人利益的增值、个人权力的扩大,进而违背群众愿望、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就时有发生。二是官本位思想作祟。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落后的“官本位”思想意识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只图虚名而不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不对人民的利益负责。三是科层体制的弊端。科层制恪守“谁产生权力,权力就对谁负责”,导致权力层层对上负责,压力层层向下转移,滋生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