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双临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云计算、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为基础的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促成了一种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阿里贷、P2P、蚂蚁金服、线上融资日趋盛行,对传统的金融格局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市场每年都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电子商务所催生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模式的替代效应也越来越强。一方面,在紧密贴近用户需求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挤压下,商业银行“存、贷、汇”等遭遇全方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的地位不断弱化和边缘化;另一方面,随着利率管制逐渐放开,存贷利差收窄,商业银行独有的账户、结算、清算、收单、反洗钱等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一直高位运行,相比于信息成本和作业成本比较低的互联网金融新势力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份额逐渐被取代而处于价值链的尾端。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巨大金融需求。新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对大数据的运用,大数据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应用,云计算、人脸识别、地理定位等新型技术手段,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共享化、平台化、专业化的新型商业模式下,人们对“衣食住行购”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消费者不再单一聚焦于价格,而是包含场景、服务、效率、体验等多维度的综合选择标准。比如很多客户,特别是新的消费主体80后、90后,他们更青睐于互联网金融,宁愿选择利率高的网上消费贷款,而不愿意去线下的银行网点。线上技术的发展不仅逐渐消除消费者在不同金融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转换壁垒,而且将金融供给延伸到小微企业,可以预见,未来金融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大数据会催生更多的互联网金融需求。
(三)小微企业营销的理论依据。美国经济学家科斯,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了管理对规模经济的贡献,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企业管理水平越高,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就越快,企业越能达到规模经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生产成本的角度提出,在普遍的大规模经济作用下,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会降低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果继续扩大规模,则管理效率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会使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大多是建立在以正态分布为条件的古典假设基础上,不管是管理效率的提高,还是生产成本的降低,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规模经济,也就是正态分布的顶部,向顶部聚集,而尾部却常常被经济学家们忽视。在规模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商业银行一直将信贷资源投放在业绩较好、有较强偿债能力、有规范的财务报表的大型企业和规模企业,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则常常被忽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增加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也水涨船高,造成了信贷供给的低端配置和资源的浪费,在信贷规模收紧的时候,首先被挤压和牺牲的必是不受关注的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在网络经济时代,新经济理论层出不穷,而以长尾理论为代表的新经济理论正逐渐引导着新的经济需求。由于效率和成本的因素,过去人们只关注热销商品,也就是正态分布曲线中的“头部”;移动科技的进步缩短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使得关注成本大大降低;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让人们很轻易就能关注到那些需求量少的“冷门商品”,也就是正态分布曲线中的“尾部”;线上渠道的普遍运用,使得产品的存储空间更大,流通速度更快;在社交网络的宣传下,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逐渐被关注;最终,在大数据时代,这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影响力薄弱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热销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长尾理论告诉我们,传统需求曲线上代表“冷门商品”的长尾部分,受到的关注正逐渐超过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随着线上渠道的推广和使用,小微企业就是那长尾部分,要使长尾理论更有效,应该尽量增大尾巴,引入更多的小微企业客户,发展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开拓新的“蓝海市场”。
(四)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而小微企业是普惠金融重点支持和服务对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银监会也将“两增、两控、两提高”作为普惠金融最新考核口径。两增,就是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就是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平均利率控制在合理水平;两提高,就是持续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社会责任,旨在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对普惠金融的倾斜和支持,普惠金融服务群体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小微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从形式、渠道到模式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商业银行基于长尾理论、大数据支撑,以批量营销策略为主导的新型营销模式也不断涌现,但从金融改革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当前实体经济的金融现实需求来看,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明显不足,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小微金融业务发展难题,有小微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但从商业银行方面来看,主要是存款难增、贷款难放、风险难控、同业竞争激烈、缺乏专业的小微金融服务人才等问题,阻碍了小微金融业务进一步发展。
(一)存款难增。存款立行,贷款兴行,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银行只有从市场获得充足的资金,才能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好地发挥金融信贷作用。商业银行的存款主要由负债存款和派生存款所构成,负债存款也就是城镇居民的个人储蓄存款和财政、社保、事业单位等机构存款;派生存款,也就是信贷客户在银行日常支付结算中所沉淀下来的资金,这也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存款来源。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以余额宝、财付通、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吸纳了大量商业银行的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负债存款流失严重,资产负债率也越来越高;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总量不足、融资成本高、盈利能力弱,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资金很少有节余,难以沉淀下来,因而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能力弱。存款资金不足、存款难增的问题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的掣肘。
(二)贷款难放。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逐渐市场化。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商业银行往往更加偏爱经营业绩好的企业,而这些业绩较好的企业的议价能力也随之提高,银行获得的利差收入随之降低;而那些当前业务不突出但有较高成长性的小微企业,由于数量众多、不确定性较大以及小微企业的经营差异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过高,会将一些优质小微企业挡在门外。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时,贷款定价不合理、能力不足也直接造成贷款难放。
(三)风险难控。在当前商业银行信用评价机制下,银行依据企业提供的“硬信息”作为放贷依据,如财务报表、抵押品或实力担保人,但绝大部分小微企业实际难以提供规范的财务报表或抵押品,虽然从当前银行业监管上,商业银行可以适度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率的容忍度,但单一的定价模型和现有的评分机制无法对信贷风险形成良好的控制,商业银行在拓展小微业务时,对不可控信贷风险必然保持相当的审慎,较大地降低了银行业拓展小微金融市场的动力。
(四)同业竞争激烈。目前,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服务规模逐年增长,但仍处于发展初期,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产品相对单一,服务相对落后,担保方式和贷款周期相对传统。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已经推出了各种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但实际产品内容和本质差异并不大,缺乏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模式与创新产品,最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形成粗放的“价格战”,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价值创造能力弱,同业竞争激烈。
(五)缺乏专业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人才。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在筛选客户、产品营销、业务办理和业绩考核等方面与传统的信贷业务有很大区别,现有的金融体系缺乏专业的小微金融业务服务人才;对于大量的小微企业客户,仅凭客户经理单打独斗,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培养一支专业的小微金融业务团队,从员工能力的培养、流程的熟悉,到固有观念的转化都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
(一)改变传统的存款经营思路。在新的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应采用新的存款吸收方法,拓展新的存款市场,以更丰富、更灵活的方式吸引存款,咬定目标,抓好存款稳存增存工作,为小微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商业银行要调整个人金融业务的经营发展战略和模式,还要转变经营理念,改变服务体验,改进营销模式,进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吸收个人存款。二是要加强公司类存款营销,围绕横向建圈、纵向建链、内部建池,有效整合现有平台资源,提高公司类存款拓展能力,有贷户要狠抓资金归行,无贷户要重点强化支付、结算、渠道类产品的有效对接,通过“定期+理财+透支”的超级账户,深化结构性联系。三是加强非银同业存款营销,把非银同业存款作为对公存款增长的重要来源,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以代理业务和资金业务为基础,以共享客户资源为目的,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规模,加大证券、期货、财务公司等机构的拓展力度。
(二)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让商业银行在资产定价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商业银行在享有更多浮动自由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要根据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建立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资金定价机制,在市场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贷款价格,充分考虑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和生产经营成本,合理定价,减费让利;对成长性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参照同业水平,在基准利率上略微上浮,鼓励其发展;对优质小微企业和“三农”小微企业实行定向优惠,不能简单的一浮到顶;对小微企业等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的贷款利率给予适度优惠,定价审批事项实行优先办理,加强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精细化管理。
(三)改变风险经营理念。商业银行应从风险防控转向风险经营,改变“小微企业就是差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就会面临高风险”的观念。一是寻找有好项目的小微企业,将具备充足第一还款来源作为小微客户准入的基本条件,积极主动地帮助小微企业,对其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强化对企业经营性现金流、营业收入的调查,通过用水、用电、纳税以及银行流水等信息进行核验。二是与政府和保险公司取得良好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模式,通过购买保险、政府增信和担保公司合作等方式来转移小微企业的信贷还款风险,有效降低银行承担小微企业还款风险的成本,理性应对和解决风险,对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优质小微企业,运用多种手段化解风险。
(四)加大小微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现代商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的竞争,同质化的竞争也让商业银行渐渐意识到,只有个性化的产品,才能抢占更多的客户,开拓更广阔的金融市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取决于产品创新能力。随着“互联网+”广泛使用,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更加便捷,选择性也更多。商业银行要抢占蓝海市场,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就必须依靠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要想比同业更多地赢得高价值客户,比同业更好地拓展高价值业务,占领比同业更高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创新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五)加强小微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组建规范化的小微金融服务团队,要加大包括行长、分管行长、部门负责人、客户经理等在内的专业人员配备力度,做好人才培养和激励考核机制,做到“岗位到位、职能到位、人员到位、激励到位”,从而促进小微企业专职人员数量、质量与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相匹配;加强基层行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