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人 类 命 运共同体思想
——兼议十九大报告对外关系新理念

2018-02-21 09:52刘泽照王惠佳
学习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文明

●刘泽照 王惠佳

理论是时代的心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学说、毛泽东革命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环境,创造性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对外基本方略和全球治理观。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站在未来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高度,凝练概括了新时代我国对外政策秉持的一系列新战略新观念新举措,表达了对当今国际局势和未来发展的中国判断,以及中国共产党引领世界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担当精神。学习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家政治观,对于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彰显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具有重要价值启示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体现价值复归,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责任担当

(一)融合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根源和中国文化基因,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马克思在早期《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资本论》中,立足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角度提出了“共同体”思想,阐明了货币共同体和资本共同体的抽象特征,在其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塑造的是“冒充的共同体”或“虚幻的共同体”,本质是为自身的特殊利益代言,为打破这一虚伪的理念桎梏,必须重建“理想的共同体”,使人类个体在合理分工和共同劳动过程中实现联合,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的生产分配中获得自由与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一种内生演化的社会存在方式,理想共同体的生成维系要以人类的共同自由和发展为价值依归,而非依据任何单一意识形态的固有钳制,这也构成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价值观,鲜明展现出面向世界的全人类情怀和全球理念。在当代,回应及解决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必须摆脱资本拜物教和零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公平互益的现实实践中谋求公共利益,以普惠的大同观和人类意识携手并进,进而构建“理想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传播“以天下为天下”的世界视野和展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逐渐形成了诸如“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和衷共济”、“贵和持中”、“兼济天下”等基本价值理念。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滋养下,中国共产党人一向珍视并期盼天下太平,主张“以和为贵”,谋求在社会稳定和对话协商过程中实现国家有序发展和公民个人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及国际外交事务处置中明确表达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国家关系原则和共同发展理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传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处世之道的时代精神,推动当代全球治理理念的升华再造,促进世界和平与持续稳定发展。事实不断证明,固守价值偏见与两级对立思维只能错失发展机遇,而国家地区间彼此协商与共同繁荣有利于实现各国利益,这一理念也构成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自觉。

(二)蕴含坚定的国际责任担当精神

善于协商合作、敢于担当负责、不断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一个鲜明优良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责任感,提出“一带一路”宏伟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共同使命化解国家利益冲突,“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方针同党的性质联系起来,坚定表达了党推动全人类发展进步的国际情怀和精神追求,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明确郑重昭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这一对外宣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也会把中国的发展机遇和价值创造与全世界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从而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感和政党先进性。在当今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人类面临许多风险挑战的背景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出时代最强音,给全世界提供中国思路和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

这种把中国自身发展与全世界发展紧密连接,勇于担当国际责任、推己及人的精神风范,以及为人类生存发展主动谋划并积极贡献的思想,是对世情、国情、民情以及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清醒认知和反映,是应对未来全球挑战的英明决策和战略安排。“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愿意为之做出应尽责任和贡献。正是这种开明开放思想感召和直面全球问题的意识,才奠定了当代中国越来越突出的国家影响力,才会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亚投行创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过程中的“一呼百应”态势,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二、反映国家外交准则,彰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政治意愿

(一)显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指向主体发展问题,也蕴含着中国外交理念以及对于当今世界国家间相处基本关系准则的认知,从而引领国家对外关系和国际合作新方向。“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发展方向这一重大命题,也向世界提供了回应和处理当代国家间关系的中国见解、中国方案。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主旨演讲指出:“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在此理念指引下,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建立适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决摈弃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奉行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家间关系准则,归根结底是破除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羁绊,追求相互融合,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换言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质上确立了一种具有全球视野和站在人类道义高度的发展观,将符合时代精神的共生共存理念当作国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内在价值,进而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国家影响力和光辉愿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参与并创新国家对外政策思路,做出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外交新布局,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在立足历史渊源基础上,探索寻求各国利益交汇点,搭建共建共享国家平台,依托文化纽带和发展机遇将沿线各国和地区紧密关联成“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中国发起创办“亚投行”,推动设立丝路发展基金,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APEC会议、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国际会议(亚信峰会)等,均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推动国际合作与彼此协商,有力促进了中国外交理念传播和新型大国关系构筑。

(二)立足全球治理维度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世界未来发展更宽广视角,勾勒谋划新的历史时期全球治理应遵循的基本价值规范,其理念的核心要旨就是:世界未来命运应当由各国共同主宰掌握,国际规则应当由各国共同参与制定,发展成果应当由各国共同占有分享,国家发展不应当是排他互斥与零和博弈,“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一个重要潜在意蕴就是向世界传递并强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现实认知,树立“世界上的事情各国共同商量着办”这一合作观念,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主题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客观上存在利益共同体和人类新身份,迫切需要跨越消极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观分歧乃至群体对立,着眼于各国共同发展进步,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尤其在危机冲突治理层面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立足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大格局,顺应并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总体趋势,依托历史经验建立以协商沟通、对话合作取代偏执对抗的传统冷战思路,具有时代发展必然性和先进性,为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新型国家伙伴关系提供了政策指引和理论支撑,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基本指导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有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利用各种渠道与外交公共平台,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及利益交汇点,共商全球未来发展宏图,更加注重树立大国协调与合作典范,与美、俄、欧盟、东盟、非盟等大国和重要国家集团的关系得到持续稳定发展,成功化解了包括菲律宾南海纠纷、中印洞朗边界对峙等冲突危机,“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获得周边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认同响应;在加强与G20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国家互动合作过程中,积极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为遭受挫折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大力倡导推进现行贸易规则和管理标准改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代言,以建立公正合理、惠及全球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发展共享层面,通过建设“一带一路”、组建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不断丰富全球经济合作与互惠互利内容,同时对外明确表达欢迎搭乘中国发展机遇“顺风车”的开放理念,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制度优势。应该讲,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中国治理智慧,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扎根落地的具体实践路径,既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关系理念,也展现出中华文明“兼济天下”的博大人文精神。

面对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出现的“逆全球化”浪潮和“全球治理赤字”难题,中国大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时向国际社会和忧心世界未来发展的有识之士传递了一个清晰坚定的信号:经济全球化发展符合人类利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关起门搞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没有出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建立更加公正均衡的国际体制是全球治理改革的基本方向。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传统零和博弈思维和偏见歧视藩篱,超越种族、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旨在树立人类整体意识,依托共同利益导向,弥合发展中的分歧对立,不啻为当代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一个理性现实的行动方案。

三、建立政治民主新思维,蕴含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一)诠释对人民负责的政治民主理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根本落脚点是谋求人民未来幸福生活,反映在政治民主的深层认知体现为是否能够对人民负责的判定原则。长期以来,对于社会政治形态及民主概念始终存在争论,不同历史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影响下的现实选择往往截然不同,西方政体民主理念占据了相当话语空间。然而,近年来西方国家出现的内部民主困境、社会危机以及频发的赤裸裸的对外战争干预给“西式民主”蒙上阴影,严重损害了当地人民福祉和发展权益,传统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形态的结构性危机逐步暴露出来,更无法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现代社会挑战,如世界金融危机、社会分配失衡、全球气候变暖和愈演愈烈的恐怖活动。美国政治学者贾森·布伦南(Jason-Brennan)甚至痛斥发出“民主根子腐烂”的观点,揭示了当代西方民主体制下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加剧了本国社会危机和全球冲突对抗的现实。实践不断表明,西方民主并非民主价值精髓,唯一的判定标准应该是对人民负责,即是否对本地人民有益,是否对全球人民有益。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要揭示对人民负责才是民主的真谛这一理念,倡导将对民主的政治实践建立到实实在在的人民利益之上,社会政治形态和国家民主的合理性判定本质上应当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根本标准,无论选择何种具体形式都应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人类共同价值。

对人民负责政治民主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国家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层面践行不干涉、不强加、不僭越原则,各国人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探索发展道路,自由平等参与全球事务并贡献各自力量,摒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形成人类共同身份认同,使全球在包容性发展中成为紧密联结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对外鲜明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立足国内发展改革任务的同时,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的民主化进程,为其它国家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谋求更大发展权益,逐步打破了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单一局面。正是得益中国的大力倡导支持,关于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份额及投票权改革方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现突破,2016G20杭州峰会邀请史上最多发展中国家参加,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在推进发展中国家人民发展权益及治理民主化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表达文明共存和谐相处的发展之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认同世界文明多元共生,认为未来人类文明将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家对外关系交流应当体现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明确提出:“我们应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特别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些鲜明的态度理念一方面展现出中国领导人站位高远、开放包容的世界情怀,另一方面也清晰地表达了对于人类文明整体观的理性认知,以及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互鉴互融,共同谋求人类美好未来的深刻期待。

毋庸置疑,当代人类文明正受到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影响,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呈现密切联系且伴有诸多风险挑战的现实特征,换言之,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是多样的,而文明与文化的冲突也明显存在。近年来一些民族国家陷入久乱不治、战事频仍的恶性循环,国家间因族群、宗教间文化冲突纠纷不断,使不同文明文化和谐共处成为保障国际社会安全、回应民众发展诉求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伴随着全球资本扩张和科技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攻击、跨国犯罪、环境污染等,迫切需要超越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文明界域的系统思路和解决方案,过去频频上演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文化霸权”或价值观强加的蛮横做法是现实冲突的重要根源,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更无益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反而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面对这一时代情势,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超越文明隔阂与藩篱,倡导文明文化多元共生、平等对话,构建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新时代文明价值观,既是对人类文明文化个性的表达,深刻把握人类共同利益的贯通性,在国家对外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也是立足现实问题,消弭文明冲突分歧的理性价值诉求,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时代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民间交往增进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多次表达了文明多样、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时代理念,正是这种文明交流交融的思想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实现多项突破以及国家形象的跃升,也使国际社会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情怀,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理性可行的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文明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漫说文明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