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鸿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胰腺外科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患者就诊时多已为中晚期。结直肠癌死亡率高,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欠佳,容易导致病情进展[1]。 因此,重视院外管理以及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三维评价模式(即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个阶段的质量评价模式) 应用于院外管理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目的在于督促患者院外自我管理行为、改善护理质量[2]。 本文旨在分析三维评价模式在结直肠癌院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致力于提高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 年8 月至2017 年8月本院收治的116 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 = 58) 与对照组(n =58)。 观察组中男性36 例,女性22 例;年龄18~75岁,平均(41.29±12.54)岁;发病部位:结肠癌28 例,直肠癌30 例;肿瘤最长径3~7 cm,平均(5.16±0.23)cm;临床分期:Ⅰ期9 例、Ⅱ期31 例、Ⅲ期18 例;文化程度:小学23 例、初中13 例、高中12 例、大专及以上10 例。 对照组中男性34 例,女性24 例;年龄18~78 岁,平均(42.37±13.28)岁;发病部位:结肠癌26 例, 直肠癌32 例; 肿瘤最长径3~7 cm, 平均(5.13±0.20) cm;临床分期:Ⅰ期10 例、Ⅱ期29 例、Ⅲ期19 例;文化程度:小学21 例、初中15 例、高中11 例、大专及以上11 例。 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对治疗及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制定的《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 版)》[3]中的诊断标准,经手术病理等明确诊断;(2)年龄≥18 岁;(3)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排除标准:(1)既往有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病史;(2)合并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3)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4)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院外管理, 由6 名专科护士进行院外管理,管理周期为3 个月,每月组织2次集体授课,召集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内容包括症状管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复诊指导等。
1.3.2 观察组 采用三维评价模式下的院外管理,具体如下:(1)成立院外管理小组:成员包括专科医师1 人、心理咨询师1 人、专科护士6 人、营养师1 人、护士长1 人,工作年限均≥8 年,其中初级职称3 人、中级职称5 人、高级职称2 人。 在护理干预前,医院对干预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时间为1 w,在培训期满后统一考核,待考核通过后纳入干预团队。 (2)构建院外管理方案: 根据结构→过程→结果管理流程制定管理方案,组员通过万方、维普、知网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结直肠癌的护理要点,经过商讨最终确认由临床医师负责评估患者病情,心理咨询师负责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营养师负责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 专科护士负责执行各项护理方案,护士长负责监督整个护理过程。(3)实施方法:①护理项目结构评估: 医院方面——本院配备了专门的患者服务中心以及随访工作室, 随访信息系统比较完善,此外,医院与多个社区中心进行无缝对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患者方面——本研究以中年患者居多,院外管理涉及的内容复杂,因此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非常重视院外康复宣教指导。②护理过程评估:从患者出院前1 w 开始对其基线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通过与患者交流评估其需求。专科医师每月评估患者病情1 次,并采用网络平台免费向患者提供知识模块, 便于患者阅读、学习。营养管理师每月评估患者营养状态1 次,嘱咐患者记录每日饮食、运动情况。心理咨询师每月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宣教1 次。 专科护士每月上门随访2次,了解患者的自我护理情况,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每次30~40 min,另外电话随访每月2 次,每次15~20 min,了解患者的遵医嘱情况。 ③其他干预渠道: 护士长建立微信交流群, 成员包括干预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每月组织2~3 次微信交流,由专科护士在群内推送症状管理、营养管理等信息,并获得患者反馈, 根据其所反馈的信息调整护理方案。(4)护理结果评价:在护理前、护理期满后患者入院复查时采用《中文版癌症自我效能评估量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评价护理效果。
1.4 观察指标
1.4.1 中文版癌症自我效能评估量表 该量表由Barlow 等编制,本研究采用汪和美等[4]翻译的版本,包括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疾病应对、配合治疗4 个维度,共计条目44 个,每项计0~10 分,分值范围为44~440 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好。 该量表各维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1~0.966。
1.4.2 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 该量表由赵秋利等[5]编制,包括健康自我管理行为、健康自我管理认知、健康自我管理环境3 个分量表,内含条目38 个,每项计1~5 分,分值范围为38~190 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该量表整体分半信度为0.746,可信度较高。
1.4.3 WHOQOL-100 问卷[6]该量表由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研究小组与15 个国家合作设计,包括躯体功能、独立性、信念、心理功能、社会交往、总体生活质量6 个维度,每项计0~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 该量表各维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76~0.90。
1.4.4 量表问卷方法 两组均在护理前、 护理期后患者复查时进行评估,由专科护士发放量表。所有量表均由患者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 检验比较。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护理前后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自我效能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 >0.05);护理后,两组各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情绪控制、疾病应对、配合治疗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见表1。
2.2 护理前后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自护能力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 >0.05);护理后,两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见表2。
2.3 护理前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各指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 >0.05);护理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除角色功能以外的其他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见表3。
表1 护理前后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分,)
与护理前比较,*P <0.05。
组别人际关系 情绪控制 疾病应对 配合治疗 总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 = 58) 52.297.69 76.19±6.87* 43.52±6.89 78.45±7.08* 42.26±6.62 68.63±7.04* 41.24±6.97 70.38±5.76* 179.31±10.43 293.65±12.48*对照组(n = 58) 52.11±8.02 75.32±6.14* 41.29±7.46 67.44±7.16* 41.93±7.02 57.72±6.91* 41.08±6.73 61.35±5.68* 176.41±11.65 261.83±11.96*t 0.123 0.719 1.672 8.327 0.260 8.423 0.126 8.501 1.412 14.019 P 0.902 0.474 0.097 <0.001 0.795 <0.001 0.900 <0.001 0.161 <0.001
表2 护理前后两组自护能力维度评分比较(分,)
表2 护理前后两组自护能力维度评分比较(分,)
与护理前比较,*P <0.05。
健康自我管理行为 健康自我管理认知 健康自我管理环境 总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 = 58) 27.53±4.76 49.83±6.46* 23.14±4.53 41.81±5.12* 20.48±4.54 43.51±4.89* 71.15±7.53 135.15±10.26*对照组(n = 58) 27.42±4.51 35.12±5.02* 22.07±4.38 33.57±4.17* 20.17±4.22 33.94±5.01* 69.66±4.28 102.63±9.78*t 0.128 13.693 1.293 9.503 0.381 10.411 1.310 17.473 P 0.899 <0.001 0.199 <0.001 0.704 <0.001 0.193 <0.001组别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与护理前比较,*P <0.05。
组别躯体功能 情绪功能 社会功能 角色功能 认知功能 总健康状况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 = 58) 41.19±5.42 67.53±4.78* 45.21±6.03 69.72±5.25* 43.64±6.28 62.39±5.72* 37.63±4.17 51.15±3.75* 39.24±4.54 53.25±5.76* 206.91±13.37 304.04±18.72*对照组(n = 58) 41.23±5.37 60.01±4.35* 44.68±5.97 61.43±5.16* 43.27±6.23 54.37±5.21* 38.12±4.53 50.36±3.48* 39.28±4.52 48.73±4.13* 206.58±12.76 274.90±17.63*t 0.040 8.861 0.090 8.577 0.319 7.894 0.606 1.176 0.048 4.857 0.136 8.630 P 0.968 <0.001 0.929 <0.001 0.751 <0.001 0.546 0.242 0.962 <0.001 0.892 <0.001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评价模式由国外学者在20 世纪60 年代末提出, 其中结构指护理环境属性,例如财力、人力等资源,过程即指如何将结构用于实践,结果是指对护理项目的评价[7]。 目前,这种三维评价模式已被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的护理中,取得了一定效果[8-9]。为探讨这种干预模式在结直肠癌患者院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本院针对116 例结直肠癌患者制定了两种管理方案, 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 提示两种管理方案均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情绪控制、疾病应对、配合治疗评分较对照组高, 表明三维评价模式的院外管理能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 在本研究采用的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评价模式中, 医院成立了院外管理小组,各组员均明确自身职责,在护理前充分评价护理项目的结构, 并分析护理结构的可行性,有利于确保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此外,在护理期间,各组员均重视与患者的交流,且通过多种渠道向患者传授健康教育知识, 有利于对其疾病应对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
癌症患者的自护能力对促进健康行为而言至关重要,通过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有利于引导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10-11]。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后的健康自我管理行为、健康自我管理认知、健康自我管理环境评分较对照组高, 提示三维评价模式的院外管理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传统院外管理模式的宣教渠道非常单一, 患者获取的健康教育知识非常有限,难以提高自护能力。研究表明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评价模式使院外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为患者制定了完善的宣教计划,可避免健康教育的盲目性,这对提高自护能力有益[12]。
通过观察两组生活质量发现观察组护理后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与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较对照组改善, 表明三维评价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而两组生存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护能力有关。本研究证实三维评价模式在结直肠癌院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但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纳入样本量少,干预时间短,未来将扩大样本量,延长干预时间对这种院外管理模式进行更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评价模式能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自我效能、 自护能力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