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3.163
[摘要] 目的 探讨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得124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针灸方法治疗,给予治疗组患者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方法治疗。治疗后,对治疗效果的比较评定。 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48%,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其他各项指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2,P<0.05)。结论 使用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 穴位敷贴;针灸;中风偏瘫;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1(c)-0163-03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中风在临床治疗中,可分为内风还有外风。外风多因感受风邪所致,内风又被称为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等导致。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该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而且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偏瘫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经济负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针灸疗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1]。在新的医学发展进程中,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所达到的临床效果也不断引起社会的重视,该文通过方便选取该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得124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在收治得124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参与实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患者。治疗组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范围从40~85岁不等,平均年龄(65.34±3.76)岁;根据中医辨证诊断,治疗组患者肝阳暴亢型8例(6.45%),风痰阻络型16例(12.90%)、痰热腑实型11例(8.87%)、气虚血瘀型23例(18.55%)、阴虚风动型4例(3.24%)。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范围从40~86岁不等,平均年龄(66.34±3.36)岁;对照组患者肝阳暴亢型6例(4.84%),风痰阻络型14例(11.29%)、痰热腑实型11例(8.87%)、气虚血瘀型25例(20.16%)、阴虚风动型6例(4.84%)。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和中医类《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标准,经过患者的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针灸方法治疗:首先是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根据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联合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方案,针对患者的血压不稳、血脂非正常、身体功能循环、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开展用药。然后选用0.35 mm针灸针(华佗牌)作为针灸工具,根据针刺部位的不同适当处理针刺的深度。选取四神聪、四关穴 (合谷、 太冲)、足三里、曲池、哑门、风府、颞三针 (病灶对侧)、三阴交等主穴位。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类型,加之配合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例如肝阳暴亢的患者需要辅以太溪穴针灸治疗。在针灸针刺结束后,接通G6805-l 型治疗仪,使用频率为5次/s的弛缓性瘫痪用疏波,而痉挛性瘫痪头针用密波的使用频率为100次/s[2]。体针不通电,令以患者所能承受的耐度作为电针强度的标准,总共通电时间为30 min,风府透哑门不加电[3]。以上治疗进行1次/d,3~21 d为1个疗程,在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的测定[4]。
给予治疗组患者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方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5]。进行穴位敷贴的第一步就是取穴。将肝俞、胆俞和膈俞划分为第一组,将心俞、脾俞和肾俞划分为第二组。敷贴药物的主要构成中药有三棱、大黄、冰片和莪术。具体方式是:将上述中药研磨成粉末形状,按照3∶1∶3∶3的比例进行均匀搅拌,加水进行调和,直至膏状。将膏状药物制作成厚度为0.3 cm、长度为1.5 cm、宽度为1.5 cm的“小药饼”,治疗单数日将“小药饼”敷贴在肝俞、胆俞和膈俞第一组穴位上,双数日将“小药饼”敷贴在心俞、脾俞和肾俞第二组穴位上,用医用胶布固定,持續敷贴7 h左右。以上治疗进行1次/d,21 d为1个疗程,在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的测定[6]。
1.3 评价指标
实验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5个层面。其依据标准为《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基本痊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90%的情况,显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在46%~90%之间的情况,有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在18%~45%之间的情况,无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在-17%~17%之间的情况,恶化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低于-18%的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实验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值)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方面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治疗组患者的治疗临床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治疗临床有效率为85.48%,两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比较
治疗前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评分为(47.45±21.23)分,对照组患者为(46.12±23.32)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治疗组为(83.23±20.11)分,对照组为(71.34±26.34)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2,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4,P<0.05)。
2.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观察124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发现,没有患者出现过敏、晕针等不良反应状况,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方面也不存在异常。
3 讨论
该课题对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不良反应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治疗前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0.09±3.98)分、(12.48±3.89)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9.48±4.43)分、(14.38±4.43)分;治疗组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分别为(47.45±21.23)分和(83.23±20.11)分,对照组分别为(46.12±23.32)分、(71.34±26.34)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等方面均比治疗前有所好转,而且治疗组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状况发生。
此外,该文的研究借鉴对比了医学领域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比较。例如肖彬[7]等人在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实验中,其中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学者在对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系统性研究中,也证明了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的有效性。而在该文的研究中,对124例患者的基线资料经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治疗组患者的治疗临床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治疗临床有效率为85.48%,两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与该文研究结果相近,这说明本该文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医学研究的普遍价值[8],该文的研究证明了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有效。但是,该文的样本容量相对较小,推而广之还需进一步进行临床实验;而且对于实验对象的基础疾病并未做严格的筛选,不能严格保证实验结果丝毫不受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再者因为研究时间有限,所以后期的跟踪随访工作不彻底[9]。
綜上所述,中风偏瘫属于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其主要发生的病位在脑部。穴位敷贴法将针灸与药物疗法有机的进行了结合,通过针灸刺激经络,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能够很好的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中风偏瘫的目的。使用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度很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英展.电针配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 黄德芬.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家庭心理医生,2015(4):458.
[3] 续雅芳,申晓燕.针灸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2014(7):911-912.
[4] 陈衍.针灸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4):989-991.
[5] 张贤明.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e1):135-136.
[6] 杨丽仙.观察针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J].健康之路,2018(2):345-348.
[7] 肖彬,阮文佳,李艳慧.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3):385-388.
[8] 杨士成.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阴经穴作用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2):80-81.
[9] 封桂宇.通络扶正汤配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34-35.
(收稿日期: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