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丽丽 王静 任志学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3.069
[摘要] 目的 分析脑小血管疾病对卒中后并发症以及归转产生的影响,以此来为疾病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2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其行磁共振检查,以此来判断脑小腔隙灶、白质疏松程度,并平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之内的卒中归转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卒中后不良转归、脑小腔隙灶以及相关并发症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脑小腔隙灶和白质疏松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r=0.48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良归转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龄、入院时高NIHSS分值、白质疏松(OR=1.044、3.971、1.646,P<0.01);肺炎独立预测因素同样包括高龄、入院时高NIHSS分值、白质疏松(OR=1.046、1.188、1.809,P<0.01);腹泻出现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女性、入院时高NIHSS分值(OR=3.094、1.089,P=0.038、0.008);泌尿系感染出现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女性(OR=3.737,P=0.012);上消化道出血的獨立预测因素为入院时高NIHSS分值(OR=1.093,P=0.006)。结论 脑小腔隙灶和急性卒中患者预后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白质疏松属于肺炎、卒中患者不良归转的独立预测因素。
[关键词] 脑小血管疾病;卒中;并发症;归转;影响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1(c)-0069-03
多数研究显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性危害因素包括脑小腔隙灶与白质疏松[1]。但小腔隙灶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动脉完全闭塞,而白质疏松出现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不完全缺血。多数研究显示,脑小腔隙灶和白质疏松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独立性因素。一般情况下,急性卒中患者容易有多种并发症并发,并且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不良预后[2]。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疾病会显著提高普通人群的卒中风险,若患者伴有白质疏松现象,则死亡率更高[3-4]。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2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脑小血管疾病对卒中后并发症以及归转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方便选取208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前瞻性研究。在患者入院时,对其基本资料进行了解并记录,以脑血管病诊疗方案作为依据,对其进行诊疗,一直到患者发病之后的3个月。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其预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故该研究并并未纳入行溶栓治疗的患者。
1.2 排除标准
行溶栓治疗者;不能行MRI(磁共振成像)检查者;发病48 h之后入院者。
1.3 检查方法
C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病情加重患者需要行CT复查,以此来了解是否有出血转化现象出现。
MRI检查:发病72 h之内完成,包括FLAIR(液体恢复反转序列)与DWI(弥散加权成像)。
其他检查:为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可引发心源性栓塞的器质性心脏疾病,所有患者均行心脏彩超检查;其次,为了对脑部供血血管改变情况进行了解,研究中除了有34例患者受到病情因素影响,其他剩余病患者均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成像、颈部和颅脑血管CT、颈部和颅脑血管MRI、经颅超声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检查。
1.4 判断标准
以改良mRS(Rankin)评分为依据,对归转进行判断,若患者死亡或者mRS评分在3分及以上,则判定为不良归转,若mRS评分在2分及2以下,则可判定为良好归转。卒中进展、泌尿系感染、腹泻、症状性出血转化、上消化道出血、肺炎等均属于随访期间常见并发症类型,将其详细记录。
脑小腔隙灶:白质或者皮层下灰质内直径在5 mmn以下的类脑脊液信号病灶,如果以下标准符合三项或者三项以上,则考虑其是否属于血管周围间隙,不需要将其纳入到脑小腔隙灶中:位置在顶叶或者基底节;双侧对称病灶;无环绕高信号存在于FLAIR上;边缘处于光滑状态的线形、卵圆形或者圆形病灶;直径在2 mm及以下。
脑白质疏松:包括3级(重)、2级(中)、1级(轻)、0级(无)4个等级,脑白质疏松指的是脑白质高信号2或者3级。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χ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率,急性缺血性卒并发症与不良归转的独立预测因素均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与归转情况分析
研究中208例患者中,脑小腔隙灶为多、少、无的患者分别有78例、70例、60例,构成比分别为37.5%、33.65%、28.87%;卒中TOAST分型显示心源性栓塞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血管闭塞者、其他原因者、不明原因者分别有14例、83例、72例、3例、36例,构成比分别为6.73%、39.90%、34.62%、1.44%、17.31%;并发症发生情况:腹泻者、症状性出血转化者、上消化道出血者、泌尿系感染者、肺炎者、卒中进展者分别有17例、10例、16例、17例、68例、40例;归转分析:82例转归不良,占39.42%,126例归转良好,占60.58%。
2.2 并发症与卒中预后预测因素分析
卒中后不良转归、脑小腔隙灶以及相关并发症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脑小腔隙灶和白质疏松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r=0.48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良归转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龄、入院时高NIHSS分值、白质疏松(OR=1.044、3.971、1.646,P<0.01);肺炎独立预测因素同样包括高龄、入院时高NIHSS分值、白质疏松(OR=1.046、1.188、1.809,P<0.01);腹泻出现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女性、入院时高NIHSS分值(OR=3.094、1.089,P=0.038、0.008);泌尿系感染出现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女性(OR=3.737,P=0.012);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入院时高NIHSS分值(OR=1.093,P=0.006)。
3 討论
老年人常见的影像学发现包括脑小腔隙灶与白质疏松,也同时也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影像学表现。但是小腔隙灶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动脉处于完全闭塞状态,白质疏松出现的原因在于不完全缺血[5-6]。该研究结果显示,208例患者中,82例转归不良,占39.42%,126例归转良好,占60.58%,白质疏松属于肺炎和不良归转的独立预测因素(OR=1.809、1.646,P<0.01),卒中后不良转归、脑小腔隙灶以及相关并发症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除此之外,肺炎和不良归转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也包括高龄与入院时高NIHSS分值。白质疏松和卒中归转之间的联系独立于伴随疾病、卒中亚型、神经功能损害以及年龄。老年人同时具备有较高卒中与白质疏松发生率,且多数研究显示,卒中和白质疏松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但虽然急性卒中患者中十分常见脑小腔隙与白质疏松,但临床上尚不能完全明确其对急性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预后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脑小腔隙灶和白质疏松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这是因为脑小腔隙和白质疏松之间的小血管病病理基础高度相似。詹羽等[7]学者在《腔隙性梗死和(或)脑白质疏松患者脑微出血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中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高龄为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仅CMBs数量是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r=1.534,95%CI 1.100~2.576;P=0.046),CMBs数量和MoCA的语言之间为负相关性(r=-0.228,P=0.002),可知脑小腔隙和白质疏松与认知功能损害、高血压以及年龄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但发现肺炎与卒中患者不良归转的预测因素为白质疏松的同时,也发现脑小腔隙灶和卒中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归转具有密切相关性,脑小腔隙和白质疏松对卒中后并发症与归转的不同影响充分体现出了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异质性。
综上所述,脑小腔隙灶和急性卒中患者预后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白质疏松属于肺炎、卒中患者不良归转的独立预测因素。
[参考文献]
[1] 明宝红,郭阳.卒中后抑郁与脑小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4):359-363.
[2] 郝茂林,刘菲,商笑,等.慢性肾脏病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22):4101-4104.
[3] 刘国斌.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708-709.
[4] 江俊莹,付文君,周杰,等.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表现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8,26(1):74-79.
[5] 滕振杰,冯静,吕佩源,等.脑小血管病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1):102-105.
[6] 张英爽,鲁明,陈璐,等.青年卒中患者头痛与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3):209-214.
[7] 詹羽,刘煜敏.腔隙性梗死和(或)脑白质疏松患者脑微出血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5,23(1):32-37.
(收稿日期:20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