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①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很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不可轻视。
“三个倡导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的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和新论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第二阶段:提出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次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加强其宣传教育、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加强对其组织领导等。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这无疑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步骤。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萌芽到提出再到发展,历经了一个内容不断深化、内涵层层递进、涵盖领域广泛的逐渐完善的过程,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提升到价值层面,也显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了更新的领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采用‘三个倡导’24个字的表述是一种务实的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目标,从字面意义上来讲,表示富足而强盛,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来看,富强更多地强调我国经济方面的建设和取得的成就,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目标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并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把人民当家作主,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实行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文明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状态,它是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④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理念。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实现零概率的战乱、暴力、分裂等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谐事件的发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是社会构成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追求。毛泽东同志认为,自由对民族而言,指国家独立、民族自主;对个人而言,指人民翻身解放、个性获得发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之一,全国各族人民为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前仆后继,英勇顽强,为征得“大自由”而牺牲“小自由”。现如今,实现国家、民族的自由与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对自由的现实追求和理想追求。
平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文价值追求。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它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由于人之差异,所以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平等。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也是平等从形式走向实质的过程,平等逐渐成为社会的交往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当今社会强调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我们每个人要从大局出发,维护民族团结,平等享有在社会上的权利与义务。
公正即公平、正义,是各民族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纵观历史,公正则一如既往地成为党领导、治理国家的核心理念,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文明标志,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公平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大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得社会公平和正义真正得到切实维护。
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价值理念,是社会稳定发展和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利益不受侵犯,确保权力的正确运用,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总之,“法治是对人权的张扬与保障、而非控制,是对权力的制约与对抗、而非屈从。”⑤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是个人基于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而产生的深厚感情,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中。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敬业是实现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敬业是一种高尚品德,是一种积极态度,是一种实践活动。个人成功、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繁荣与“敬业”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敬业价值观的存在,中华民族将是一片黑暗。把个人的创造奉献给社会,是敬业精神的最高境界,也是对敬业价值观最新的诠释。敬业不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而且重在落到实处。如果每个人把敬业价值观作为人生的追求,那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便指日可待。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事业兴旺之基、治理国家之道。讲诚信、树新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表现,也是社会良好运行的润滑剂。人与人之间只有诚信交往、以诚相待、说话算话,才能永久相处,共同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了诚信价值观。
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人际和睦、彼此团结的前提条件。帮助他人,减少争执矛盾是友善的一种表现。因此,友善,既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道德智慧与思维方式,相互尊重、善待他人、协调合作、理解宽容是其丰富的内涵。友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时期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趋势,以及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的新形势,价值观何去何从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会遭遇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产物,它的产生不是随便臆想的,而是需要足够成熟的条件与时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经历了萌芽酝酿阶段,随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循环往复的认识、实践、检验,终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命题,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扭曲,甚至割裂本质、渊源,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严重分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备体系。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分化趋势: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置身事外。有人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断言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没有太大关联,武断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观点和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第一的、根本的来源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它不是资本主义的也不是民主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属于“社会主义”,那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给社会主义本质所下的定义为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蕴含着相同的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国家富强、民主的根本动力和前提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平等和公平的必由之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均来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此,追根溯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把中华传统文化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一根源。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的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和优秀成分,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文化为统治阶级服务,每一个时代产生的文化定是推动当时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把中华传统文化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一根源的认识是非常不严谨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而言,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如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这样的表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没有问题的,它更突出的是优秀成分,也就是积极因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一个较完善的发展体系,即除了在内容上对中华传统文化去除糟粕、取其精华,还要在时空转化和变更的当代背景下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具体而言,就是满足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增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文化。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国外的角度出发,西方文化入侵,企图侵占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我国现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和快速调整,国别、社会以及个体间的“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各领域思想争论此起彼伏,一些非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借机涌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⑥这严重威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统领作用,也使得公民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度大打折扣,这是外来的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进行悄无声息的挑战和冲击,这样的环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为不利。
第二,从国内的角度出发,国内仍然存在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等同起来的观点。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质疑,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些内容是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中直接拿来使用;还有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别内容更倾向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内涵;甚至还有少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向资本主义价值观妥协,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是中西方价值观均有的内容,因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比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诞生的早,就肆意妄下定论认为我们是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内容。殊不知,“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有其特定性,是对社会存在的具体反映。”⑦
由此可见,上述种种错误的认知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也反映了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认识不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认识不深刻,这很容易把人引上邪路或歪路,最终酿成政治性的错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充满着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的工程,加之上文所阐述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现实困境,无疑加大了这项工程的难度和挑战,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析路径源头。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和操作,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引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去,所以,在解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种种挑战和瓶颈时,我们还是要从根子出发,挖掘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形成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重重打击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西方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等不为全世界全人类谋利益、谋发展、谋幸福的价值观和思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引导人们树立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信仰、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执政党的价值信任,增进对社会主义人民主体的价值信心。”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两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出和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历史根基。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基本内容均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历史渊源和具体出处。比如,国家层面的“和谐”,追溯到《尚书》、《易传》等古典之作,孔子、老子、孟子等古代思想家集中反映了“和为贵”、“和而不同”,还有人们一直以来向往的大同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条件下依然很重视“和谐”的重要作用,在出席访问其他国家时,一以贯之地强调: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合则强、孤则弱;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把和谐的内涵提升到国与国之间的高度。再如,社会层面的“公正”,最早出自《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史记·伯夷列传》也记载着关于公正的内容,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朱子语类》(卷二六)也有公正的相关概述,只是好恶当理,便是公正。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因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源头,才诞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有鉴别的吸收和扬弃的继承,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因此,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使之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还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创造出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价值理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始终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既有的优秀成果,并在原有的成果基础之上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趋势、人民意愿的价值理念,这始终是我国对待外来文化的心态:把世界文明成果的积极成分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实际要求相结合而创造的中国特色文化。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而关键的时期,必然要面对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和逻辑思路,更应该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本方针,遵循辩证批判、合理转化的基本原则。对世界文明成果,我们要持冷静的态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具体而多维地去分析批判社会思潮,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历程,正是在直面纷繁多样的社会思潮、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主动汲取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营养的过程;引领的本质在于整合超越而不是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价值层面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入回答提供根本价值遵循,在具体利益矛盾及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先进且稳定的价值导向。”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丰富、体系更完善、领域更宽阔、价值更重大、影响更深刻,真正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4版。
②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2期,第15页。
③戴木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个基础理论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4期,第175页。
④⑤居云飞:《兴国之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97页,第185页。
⑥⑧ 赵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五个统一》[J],《求索》,2017年第8期,第93页,第97页。
⑦魏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J],《人民论坛》,2017年第7期(下),第133页。
⑨张志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及践行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9期,第20页。
⑩王娟娟、曲建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论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