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视阈下的东西部教育帮扶思考

2018-02-20 16:19赵彬羽
西藏发展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支教协作贫困地区

赵彬羽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支教教师

2016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6〕69号))提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2018年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一系列扶贫措施的出台,显示我国已从国家战略与顶层设计高度开展教育扶贫行动。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东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差距依然较大,西部还普遍存在的贫困状态与返贫现象使得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讨东西部教育帮扶的内涵、意义和对策,以期构建东西部地区教育扶贫协作的长效机制。

一、东西部教育帮扶的内涵

教育扶贫协作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教育在扶贫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作为大扶贫工程的战略重点,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各相关地区不断深化对教育扶贫的认识,积极谋划和实施教育帮扶。教育扶贫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精准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举措,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帮扶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先,教育扶贫之核心在于扶智慧加扶志气,中央明确强调“注重扶贫同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是开发式扶贫,重点在于要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提升精神境界;其次,区别于传统的单向的、“输血式”的扶贫方式,目前国家提倡采取“协作”的方式进行教育帮扶,是双向交流、互动式扶贫。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其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基于此,笔者认为,协作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合作与分享,是充分利用组织资源而进行的双向的、广泛的合作,并依靠团队的合力和信息共享完成相关任务。具体到教育扶贫协作中,就是要加强援受双方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全领域对口帮扶。第三,通过教育的途径,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为重点,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为依托,从而带动整个贫困家庭文明素养和就业机会提升,实现西部地区生产力和文明程度的双提升,改变其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状态。

二、东西部教育协作的意义

消除贫困是人们的共同愿望。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具有关键性和先导性的意义。教育扶贫事关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并有力推动了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

(一)东西部教育帮扶具有高度的政治全局性

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央倡导的大扶贫战略背景下,东西部教育协作是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扶贫事关发展、稳定的大局,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全局利益的体现。

(二)教育扶贫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教育扶贫是隔断贫困代际传递、消除贫困遗传基因的重要推手。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能有效提高其个人素质,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人们的致富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扶贫要根据帮扶双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开展扶贫协作,实现帮扶双方取长补短、协同发展,努力探索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三)教育扶贫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教育的贫困问题不只是简单的社会民生问题,其实质反映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教育扶贫的深层意义不只是为了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更在于消除社会的不平等,提升社会的公平指数。李克强同志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同时,教育公平也体现了教育平等和人的社会地位平等、社会正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教育帮扶有力推动了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受教育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帮扶就是扶智慧与扶志气的结合,是保障西部地区人们受教育权的具体体现。教育扶贫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对人权事业的重要贡献,更能有效推动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

三、东西部教育帮扶的对策

由于西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其教育基础和文明程度参差不齐,而造成教育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教育贫困问题理应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的要义,扶到点上、准确到位,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提出如下参考对策:

(一)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国家对教育扶贫的宏观领导和统一部署。一是强化政治领导,坚持党的政治引领,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做好教育帮扶工作,将中央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完善教育扶贫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系统对口支援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工作指导,不断健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合理进行责任分工,努力推进教育帮扶工作的持续开展;三是加强政策统筹与实施,合理制定和科学执行教育扶贫的相关政策法规,防止在教育扶贫中出现的政策机械执行、胡乱执行和消极执行等一系列错误倾向,杜绝好政策难执行、难落地等现象。

(二)在思想理念上,确立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深化认识,突出思想引导。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不能孤立地看待教育,而是把教育同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针对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应通过耐心讲解、持续跟进的方式,使扶贫对象从思想根源上正确认识教育规律及其与扶贫之间的统一联系。其次,坚持观念扶贫。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要把东部地区的先进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经验传播到西部地区。治贫先医愚,扶贫重扶智。“扶教育之贫”即是“医愚”之举、“扶智”之策。第三,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教育扶贫各项惠民政策,及时树立先进典型,建立长效宣传机制,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脱贫动力和热情。要注重培养扶贫对象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引导其主动认同并执行教育扶贫相关政策,营造较好的宣传氛围。

(三)在动力机制上,教育协作扶贫要注重培养受援群体的内生动力和主体意识。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其脱贫增智的内在源动力,帮助和带动贫困人员在主动脱贫上聚集发力。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扶贫对象获得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能力,是一种内生式、开发式的扶贫方式,要使其真切感知教育扶贫带来的愉悦感与获得感,进而自发地接纳并主动参与教育扶贫的相关活动。宏观上,要抓好统筹协调,建立长效机制,在造血功能上下硬功夫;微观上,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扶贫对象的知识和技能,实施教育扶贫专项课程计划。教育扶贫以课程形式进校园、进课堂,增强扶贫对象的专业技能、发展动能和创业意识。从思想源头上挖掉“穷根”,激发其内在动力和内生需求。

(四)在操作维度上,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教育帮扶的精准度和针对性。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必须由粗放扶贫转变为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环境、不同贫困人员状况,采用因地施策、因人施策的方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要找准穴位,扶到根上。贯彻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主动对接和关注受援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根据受援地区的教育发展需求,围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将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做出实效。在具体操作方面,要建立准确的教育扶贫对象档案,合理设计教育扶贫对象甄别程序,制定有针对性的项目实施方案,建立动态的教育扶贫对象退出机制。准确实施教师结对帮扶、学生结对帮扶以及家庭结对帮扶,逐步实现帮扶的全覆盖。真正把帮扶对象的需求转化为帮扶的内容,提升帮扶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为西部地区培养各类紧缺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五)在协作机制上,创新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实现教育协作的内涵式发展。一是建立教育扶贫沟通协商制度。各部门要加强联动,协调合作,统筹管理教育扶贫工作。两地教育部门签订教育扶贫协作协议,协调落实各项扶贫任务和项目,加强互助合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拓宽教育协作领域,扩大协作规模,提高协作实效,不断推动合作关系向纵深发展。不断强化责任担当,着力形成教育结对帮扶合力。积极拓展教育扶贫资源的渠道与路径,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团体和个人等在教育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引导各种教育扶贫资源发挥最大的效果。依托东西部结对帮扶平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预警机制,防范脱贫又返贫现象的发生。建立帮扶地区和单位“回头看”机制,探索建立教育预警机制。建立教育扶贫责任制,将扶贫协作后续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常态化互访,长效沟通。三是建立东西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东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的条件,指导搭建东西部教育信息化共享平台,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保持各方交流渠道畅通,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六)在师资配置上,组建一支作风优良、业务技能过硬的教育帮扶教师队伍。科学编制教育帮扶规划,周密制定教师选派方案,加强统筹协调和教师动员。教育帮扶教师是结对帮扶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也是扶贫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支教教师队伍的素质对于协作扶贫的效果至关重要。要精心选派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努力打造一支“带得动、留得下”的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支教教师培训,进一步促进对口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开展专项扶贫教育培训,指导项目承办单位制定培训工作方案、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支教制度,统筹建立并完善双向支教交流机制。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解决好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协调落实教师开展支教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及相关支持。了解、掌握支教教师工作情况,做好沟通和慰问工作。适当考虑支教教师的政策待遇、津贴补助、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优待条件,完善支教教师的补充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后续人才储备。

(七)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上,要勇于攻坚克难,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区域。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基础薄弱,师资队伍不足。因此,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帮扶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科学的教育扶贫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根据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教师队伍情况,出台补充政策,落实补充方案,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到教育工作岗位,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师资培养力度;在教育帮扶形式方面,建立民族教育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创新教育帮扶方式,形成区域联动、部门协作的管理模式。比如,针对西藏同胞建立的西藏班、西藏校、“民族特色班”、“组团式”教育援藏、“援藏结对”培训项目等,较好地提高了教育帮扶的成效。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要提升常规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对各类内地民族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技能训练、实习就业的指导。积极与东部发达地区开展教育协作,学习先进的办学机制与管理经验,引进专业管理团队,努力推进民族贫困地区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着力将教育扶贫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结论

习近平同志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扶贫能够有效提升扶贫的绩效和水平,在整个扶贫工作中处于的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教育扶贫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坚持需求导向,加大东西部结对帮扶力度,加快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协作交流地区和民族贫困区域的教育品质。按照精准扶贫的工作要义,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扶贫协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西部贫困地区应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学习和借鉴东部地区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加速两地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的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支教教师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的大好历史机遇,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加强与结对帮扶地区、帮扶对象的有效对接和互动,坚持长期合作,注重实效,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推动教育扶贫协作关系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支教协作贫困地区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