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疆女子教育

2018-02-20 03:56董红玲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妇女新疆职业

董红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的教育问题,大半是女性教育问题。要发展教育事业,是无法绕过女性教育这个难点的。” 女子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活力,是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由于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民族宗教的影响,新疆女子教育起步晚,教育水平落后。直到民国时期,女子教育才得到较快的发展,抗战时期是整个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巅峰。有关内容,学术界没有专门的著述,但许多有关新疆民国时期教育的著作和论文都有涉及。著作有如: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论文主要有袁澍《近代新疆教育事业的三次盛衰》、祁美琴《民国时期的新疆学校教育概述》等,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疆女子教育都有零星的论述。有关的硕士论文有新疆大学2013级杨娜《民国时期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2016级蔺志娟《民国时期新疆女性学校教育研究》。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但不系统,对女性教育的特殊意义研究不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女子教育放在当时社会政治大环境中去审视,探究这一时期新疆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因,揭示其社会价值和作用。

一、发展女子教育的新举措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3年4月盛世才通过“四·一二政变”独揽新疆大权。当时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日本积极在新疆活动,企图把新疆变成另一个“东三省”,为占领整个中国做准备。英国妄图把包括中国西藏、新疆南疆在内的地区划为“势力范围”。苏联急需在新疆建立一个亲苏政权,以确保远东地区的战略安全及在新疆的商业利益。就国内环境而言,新疆已经走出传统的社会体制,逐渐迈向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在内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 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新疆的抗日文化运动也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新疆省政府在金树仁“开办教育,疏通民智”的基础上,对杨增新、金树仁时期的教育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改革,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民族”为形式,以“六大政策”为内容的文化教育方针,提倡并鼓励开展女子教育。在苏联的援助与中共的大力推动下,新疆女子教育蓬勃发展起来。

(一)两期“三年教育规划”中的女子教育规划

抗日战争初期,针对新疆教育发展落后的状况,新疆省政府制定颁布了两期教育发展规划,1936年制订的第一期三年规划(1937~1939年)确定了新疆教育的基本任务,制定和完善了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课程标准,严格编译和使用教科书制度,对女子教育提出“改善省立迪化女子学校师范部质量”的要求。1939 年制订的第二期三年计划(1940~1942年)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战时教育内容。提出“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全疆各级教育的质量,并尽可能地增加学校的数量。大量吸收妇女参加职业教育和民众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妇女文化教育工作干部。在中级学校中成立女生班和简师班”,以大量训练小学师资和一般妇女工作干部的计划。在两期三年教育计划的总体规划和对女子教育的具体要求下,新疆的各类女子教育飞速发展,成绩斐然。

(二)出台与女子教育有关的决议、政令法规

为宣传贯彻两期三年计划,省教育厅分别于1938年10月和1940年8月召开了两次教育行政会议,其中第二次教育行政会议决议与女子教育有关的是第5条“各区县尽量选送女生入迪化女中之简师或中学部,以解决各县女子师资之困难”。1938年9月,新疆第三次代表大会作出了“普及妇女教育,提高妇女文化,发展妇女职业教育,提高妇女技能,参加社会生产,以加强巩固抗战后方力量”的决议。这些都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

1935 年以后,新疆省政府和教育厅先后颁发施行几十部教育政策法规条例。如:实行义务教育的《省义务教育委员会大纲》,加强双语教学的《各级学校加授民族语言办法》等。其中教育厅分别于 1941年、1942年、1943年制定出《妇女识字办法》、《新疆省扫盲标准》、《新疆省扫除文盲实施方案》等。新的教育法规得以实施,学校管理渐趋科学化、规范化。法令中虽然专门针对女子的内容并不多,但在推进全疆各类教育管理和制度整合的同时,间接促进了女子教育的繁荣。

(三)成立新疆妇女协会

抗日战争初期,新疆妇女协会和民族文化促进会成立,在女子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4 年3月新疆妇女协会成立,由盛世才的妻子邱毓芳任会长。依托当时的迪化女子小学(1937年改为省立迪化女子中学),把发展女子教育,培养妇女干部和会员作为其一项重要任务。在政府的号召与支持下,许多地方纷纷创办分会,兴办女校,大量招收女子入学。如:1936年在妇女协会分会的倡导下,时任昌吉县县长的刘佛吾主持办起了县立女子小学,开始有3个班80名学生,1941年发展到7个班136名学生。各地还开办大量的民校、夜校、识字班,举办大量补习班、冬学、夏学等。学校成为文化宣传中心,大唱抗日救亡歌曲、排演节目进行抗日募捐活动。到1942年全省妇女协会会员达到 4000 多人。

1938年10月妇女协会总会创办了《女声半月刊》后更名为《新疆妇女》,成为宣传女子教育的重要平台。妇女协会还积极组织女中学生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她们挨家挨户进行抗战救亡宣传,组织捐衣捐物,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解决师资困难,兴办各类女子教育

由于扩大女子中小学教育的规模,兴办职业教育、扶植家庭教育、举办高等教育、各类女子教育都有迅猛发展。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师资力量严重不足。1943年3月,经新疆省政府和中央教育部批准,省立迪化女子中学校名改名为新疆女子学院,成为新疆唯一所女子大学。其师范部开始大量招收各族女生入学,以解决女教师的短缺问题。1943年,国民政府从内地选派大学数理化及国文男女教师各一人,中学数理化和国文教师各四人来新疆任教,充实新疆学院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新疆省政府给他们发放安家费和生活补助费。政府对女教师还有许多优惠政策,如生育子女,规定给予两个月的产假津贴照常发放等,使各类女子教育达到历史最高潮。其中小学教育发展速度最快,到1942 年全疆共有小学校 7091 所,有学生 71.26 万人(包括公立、会立小学),比 1934 年增加了 2.7 倍。初等小学就读女学生人数达59294人,占全部小学生总数的21.6%。

1938 年,新疆共有省立一中、二中、省立女中、塔城中学、伊宁中学五所中学。学生 900 余人,女生只有 80 余人。1943年,省立女中升格为新疆女子学院,女中变成学院的附中时已扩充到了12个班,共有女学生500余人。

社会教育中女性受众面广。1940 年,新疆民众学校就学人数为 90365人,其中女生 16517人;1941年,学校就学人数为144207人,其中女生49 445人;1942年,学校就学人数为146911 人,其中女生49339人。大批妇女通过学习脱盲,其成就相当可观。新疆妇女学习文化的运动达到历史高峰。其中1943年成立的新疆女子学院,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双语与翻译人才的培养,并开展学术研究,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大学,1946 年2 月并入新疆学院。

二、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女子教育的帮助与支持

1937年5月,中共与盛世才建立的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共分三批派遣百余名共产党人来新疆协助盛世才工作,其中27人在教育战线工作。1939年,林基路担任南疆库车县县长后,采取公办、会办、民办等形式兴办学校,也支持兴办女校。他在任期间,库车县学校共49所,城乡女校扩大到8所,全县入学的4800名学生中,有女生700余名。王福晋等在黄颐等共产党人和妇女协会的影响下,在焉耆、和静捐资助学,还建立各类学校10余所,招收蒙古族女子入学。1935年6月共产党人王宝乾在奇台当县长时,成立了奇台县立小学,招收一个女生班。1936年,正式成立“奇台县立女子学校”,有学生百余名,至1939年女校有9个教学班,学生253人,并连续多年推荐优秀的女子学生入首府迪化深造。

在新疆工作的女共产党员大都在女中和妇协中被盛世才委以重任。如:朱旦华、张奋音、刘勉、鄢仪贞、郑瑛、黄颐、冯咏莹、任远光等在迪化女子中学担任领导职务或任教。她们把抗日救国的热情和学生的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在健全女子教育机构、增加教育经费、提高师资水平、编译教材、发展民众教育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毛泽民的妻子朱旦华担任迪化女子中学校长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女子教育。到1946年,该校已有少数民族女生35名,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宣传抗日、撒播革命火种的重要基地。中国共产党人的支持与推动,使新疆女子教育在这一时期有了相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盛世才时期新疆教育的繁荣。

三、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女子教育的特点

(一)女子职业教育异军突起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省政府在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影响和推动下,不仅关注提高女子文化水平,同时特别注意她们实际生活技能的培养。1935年迪化女子学校招收了第一期职业班学员,有 30 余人,开设了国语、算术、政治常识、体操、缝纫中西式服装等课程。1936 年,迪化女子中学附属职业学校成立后又增加会计班。在第二期三年计划中,政府要求“在发展职业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各族妇女职业教育的普及,要以更大的努力, 动员各族妇女参加生产战线,使他(她)们大批地参加到农牧工业生产中,参加到各种职业生产中”。政府在伊犁、绥来设立妇女职业班。1940~1941年间,在迪化还开设有妇女干部训练班、保姆训练班、职业训练班、艺术训练班等。女子职业教育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 1941 年发展到 500 余人。1942年,全疆接受职业教育的女性有 810 人。女子职业教育的专业涵盖了医学、纺织、制革、窑业、造纸、农业、蚕桑、妇产等多领域。

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能针对女性优势和特长。把职业学校科目设置与女性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开办织毯、保姆、会计、医科、妇产等女子擅长的专业,满足地区发展对女性人才的需求,对妇女提高职业技能,谋取生活上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提倡“工学结合”,使得女子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服务于抗战的需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学结合的女子教育方式得到了许多学生及家长的认可,是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一大亮点。

(二)扶持发展少数民族女子教育

抗日战争初期,新疆省政府在迪化省立师范学校附设两个蒙回师范班。为了给更多的女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从1935 年开始,省政府提倡招收少数民族女子入学。1936~1939年,省立迪化女子中学又先后附设哈、蒙生班和初中维生班,成为多民族的女子学校。为支持女子教育,给予女学生各种津贴,学生入学不收学费,学习用具由政府提供,食宿政府供给。中学以上的学生还有津贴,毕业后政府录用。各州县也积极兴办少数民族学校,如:木垒河县在1937年办起了三所哈萨克小学和两所维吾尔小学,1938年又办起了四所哈萨克小学。为了弥补师资不足,经教育部批准,从阿山、奇台、迪化蒙哈学校简师班和师范学校请来10余名毕业学生来木垒河担任教师。以上这些学校都招收少数民族女生入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私立女校,如1934年在奇台建立的乌孜别克族女子学校,1936年在托里县建立了“磨坊女子学校”等。新疆的少数民族女子教育虽然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当地汉族和同时期的内地教育水平。

(三)女子留学人数增加

新疆外出求学的青年主要有两部分人:一是到内地学习,主要在国立中央大学、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蒙藏训练班等学校就读,共有50多人。学校特设新疆回民补习班为他们补习国语和英文。 一是出国留学, 1933~1936年,盛世才政府先后派遣3批留学生,共294人,分别去塔什干中亚大学、塔什干医学院、撒马尔罕农学院等学校学习。1935 年 5 月,教育厅从女校师范部招取赵文瑞、任桂芳、李学仪、郑淑芳等人远赴苏联中亚国立大学学习医学。同年 11 月,新疆第二届留苏生出国,其中就有李含芳、张平两名女生。另外,1937 年又特派陈秀瑛赴莫斯科学习医学。这一时期女留学生所占比例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但她们勇敢地从深闺走出国门,求学于异地他乡,是新疆女性史上的一大创举,为新疆女子高等教育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四、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女子教育的现实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的女子教育对于当今新疆女子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子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发展少数民族女子职业教育,实现精准扶贫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省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使得与少数民族女子有关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当今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有借鉴意义。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和传统的社会分工、家庭环境、宗教信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女性,特别是边远贫困农牧区基层妇女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很难实现就业,应借鉴抗战时期发展女子职业教育的经验,把职业院校及技能培训鉴定机构的科目设置与女性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突显少数民族女性优势和特长,满足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发挥少数民族女子职业教育在提高生存技能、改善生活水平中的作用,已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

(二)发挥少数民族女子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特殊作用

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大多生活在南北疆边远地区,与外界接触少,文化层次低,宗教思想浓厚,接受新观念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比较容易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蛊惑。有研究证明,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的暴恐案件与其文化程度有关。近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越来越注意利用女性的心理特征与性别优势,扩大妇女在恐怖活动中的影响力。并借助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及对孩子的影响与我们展开了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应针对目前新疆特殊的政治形势和教育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女子文化教育层次,抵制和防范新疆“三股势力”,尤其是宗教极端思想向基层妇女的渗透,加强少数民族女子对于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构建一体多元的和谐文化,以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新疆作为抗日战线的大后方,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中国共产党帮助并推动新疆省政府举办各类“新式学校”发展女子教育,使广大女性从家庭的禁锢中走出来,读书识字,思想得到解放,使得其家庭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工厂、教育卫生、公务员、政府公安、交通邮电等行业都出现了妇女的身影。女性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她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组织起来为前方战士筹募衣物、粮食、医药等战略物资,主动承担起“国民”的责任与义务,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使更多民众认识到女性在国家、社会事务中的特殊价值,新疆的女性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当今的女性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一时期的新疆女子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局限和不足,教育范围狭窄,发展与分布极不平衡。女校还没有普及到牧区和县级以下的地方。女性中能够从事高层次职业的人数很少,女子职业学校偏重于家事,与商业、农业、工科极少,这与新疆当时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关,这使得新疆的女子教育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点。

猜你喜欢
妇女新疆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新疆多怪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