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式危机及转向

2018-02-20 03:56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思想大学生

陈 敏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个个都有麦克风”,信息生成、媒介传播及信息接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媒体的勃兴使得信息、传播媒介与受众三位融为一体,开启了群言、群聚、群听、群论的崭新时代,这极大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使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范式危机。理想信念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利用新的媒介,提升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路径。

一、自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转型的时代表征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 和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最先提出:“‘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同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事实及新闻的途径。”①简而言之即自媒体的中心是人,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也都是信息的接收者。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正如梅尔文·德弗勒和桑德拉·鲍尔·洛基奇20年前所预言:“从进化论范例的角度看,最有助于适应我们社会需要的技术将发展成为新媒介系统。”随着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的流行与普及,各种互动信息类APP软件被大量开发,我们已悄然进入“自媒体”时代。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手机网民6.95亿人,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在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大学生群体规模占比最大。截至2016年12月,大学生群体占比为25.0%;当代大学生通过高效便捷的信息传播技术积极地在互联网场域内就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表达自身情绪、态度和意见,自媒体越来越成为舆论所呈现的公众平台。

(一)低门槛:创建“我”的媒体

在这个互联网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坐在家中就可以领略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可以欣赏唯美的音乐视听,可以品味各大名家的激扬文字……互联网似乎变得让“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众可以轻松拥有一个属于“我”的媒体,只需要提交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网站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选择模版,即可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我的“媒体”。美国著名作家丹·吉尔默指出,“个人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可以在线而已。它是关于媒体在创造新的媒体,至关重要的是其成本较低的方式。”③既拥有充足的上网时间,也具有便利的上网条件,好奇心重、接受力强、学习速度快的高校学生一跃成为“自媒体”上最为活跃的第一大群体,他们发微博、刷朋友圈、逛人人、进论坛、写博客,在“自媒体”平台中找寻自我最大的价值体现。

(二)平民化:草根话语权的解放

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去中心化”的巨大改变中,网络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及“分享”“链接”的两大属性,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地位,突破了单向传播的传统局限,每位用户都变成了关注者与被关注者。当代大学生所承担的媒体角色也从台下的受众一跃转变为台上的传播者,完成了“草根阶层”,话语权的彻底解放。对其自身而言大学生并无强烈的功利之心,网络参与也极少带有任何的立场与偏见,对待新闻事件的判断往往趋于客观。他们在自媒体中深刻表现自己,在博客、QQ空间、微信、微博等网络社区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制作视频、分享段子、转发图片,自我价值存在感获得极大的满足,但也因“把关人”的缺失增加了发布不当言论的舆论风险。

(三)传播快:良莠不齐的信息释放

自媒体是一种可以满足“四零条件”( 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 的“零壁垒进入”表达方式,在这个平台上可充分实现作者、内容和读者三个层次“源代码的开放”,促使自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缤纷转身。”④在自媒体这一环境中,一个人的自媒体与其他人的自媒体互为交叉套叠,一类人群与另外一类人群互为交叉套叠,一条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发布至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晓。自媒体这种核裂变般的传播速度,如同霎那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释放,病毒一般肆意弥漫,充斥于网络世界,大学生是能够迅速掌握信息技术的一类群体,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正确鉴别真伪信息的能力,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诱惑、被蒙蔽,这就带给成长期的大学生更多的困惑与迷茫。

(四)晒文化:实现自我认同的新场域

在全新的自媒介环境中,当代大学生挖掘出最适宜于展现自我、塑造自我的利器,而这一利器实质上已经构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与文化行为——“晒文化”。“晒文化”属于自媒体时代的特定产物,“晒”的实质是一种自我表露。“晒”的过程即一种个体自我编码的过程,是个体关于内心的愿景、期望和目标的隐喻化表达。大学生通过自媒体“晒”出极具个性化、唯我化的信息,其根本目的在于展示具有独特个性的自我。通过有意识的展示和宣扬来塑造自我,与他人共同分享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获取愉悦的个人体验。正是基于“晒文化”这一平台,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不管在认知理念层面还是到行为实践层面,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晒文化”已经构成当下一种非常流行的青年“亚文化”形态。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范式困境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理想信念的形成极易受到内在群体的感染与外部环境的侵蚀,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种种挑战。

(一)社会思潮的激荡碰撞:教育引导难度加大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思潮的奔涌激荡,各种思想与文化的交锋更加频繁,文明陷入彷徨,人类根本价值取向出现混乱。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借用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一名台词:“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指称时代的断裂,这是一个日益“颠倒混乱”的世界。⑤国际上裹挟各种不同价值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与本土的各种思想理论进行着激烈的交锋或融合,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正处于求新纳异、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价值观选择。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邪恶进攻正直的心灵,从来不是那么大张旗鼓,它总是想法子来偷袭,总戴着某种诡辩的面具,还时常披着某种道德的外衣。”西方文化渗透、价值观输入和意识形态颠覆已成为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⑥而自媒体的虚拟性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大学生的自我表现,使其隐身于幕后的同时,也会让大学生产生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混淆,从而出现孤僻、冷漠、自我、逃避等心理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的难度。

(二)传统教育范式的落寞:教育实效性下降

当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还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范式。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起绝对主导的作用,以自上而下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重理论,轻实践。教育形式以课堂讲授、榜样示范及感染教育为主,教育内容相对单薄,缺失具体生活内容,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的特质,没有针对性,而过于理想化的空洞说教,并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递的仅仅是乏味无聊的信息,很难真正得到大学生思想上的主动认同。歌德曾说,理论总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囿于内容和形式,理论灌输难免枯燥。这种教育模式脱离实践,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被忽视,让大学生无法从个体感观出发,以自我的思维去观察社会、体味人生,从而达到思想的主动认同,形成信念的共鸣。传统的教学范式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不断下降。思想舆论阵地,真理不去占领,就会变得杂草丛生;思想舆论阵地,主流思想不去壮大,领导权、话语权就无从谈起。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无时无刻都在面临大量信息的轰炸,信息的传播方式也由过去单向式变为立体多向互动的新形式。这些新变化要求高校教育者随时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态,创新理想信念的教育方式,争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

(三)工具理性的凸显:价值认知的颠覆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教育大众化、生存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时空大幕与当前中国改革深化的矛盾互为交织,全球化所裹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助长了唯科学主义的滥觞。马尔库塞曾用深邃的目光去考察“技术操控”下人类的生存现状,他强调一体化、功能化的语言是一种坚决地反批判、反辩证法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操作的、行为的合理性吞没了理性的超越性、否定性和对立的要素。⑦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文主义式微,工具理性凸显,也势必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带来巨大冲击。片面追求工具理性、忽视内在的价值理性,片面追求短期目标、轻视长远目标与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的诱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目标追求模糊、理想信念迷失,甚至在公与私、善与恶、对与错等基本价值判断中出现偏差,走入价值认知与价值判断的误区。

(四)话语权的平等化:教育者 “权威”的消亡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由以往作为牢牢掌握话语权的权威与专家的角色逐渐淡出,转变为一群拿着麦克风发言的其中一位个体,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个体的“独白”变成了“对白”、“群论”。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指出,互联网在授予业余者权力的同时,削弱了贡献传统智慧的权威专家的权力。⑧如果教育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但又不能以其他任何方式来维护其权威角色与真理掌握者的形象,那么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就会逐渐挑战并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生长在这个各种事物均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年轻一代不再片面地接受书本上传喻的知识。”⑨在教育者“权威”逐渐消亡的同时,面对话语权的平等,如何做好“把关人”,科学发声,正确引导大学生坚守一种理想、选择一种信仰、传承一种信念,并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大学生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信服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跨越,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转向与重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⑩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导航当代大学生人生方向的动力引擎。自媒体时代,高校急需改变理想信念传统教育范式,充分利用自媒体的特质,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创新教育理念与形式方法,重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一)提升教育理念,筑牢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

高校是意识形态争夺的桥头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捍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提高警惕,坚定立场,保持清醒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升教育理念,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坚持不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务必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第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教育。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教育,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力之源,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及重要讲话精神,培养和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三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血脉之根,从思想上认同并在行动中践行: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国家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观,以勤劳勇敢为核心的奋斗观,以尊道守德为核心的行为观。

引导大学生将学习作为思想之基、修身之需、境界之备、品质之然。首先要让学生 “真学”。学习贵在坚持,体现在态度上就要持久用力,久久为功;体现在内容上就要全面系统、反复研读;体现在行动中则能融会贯通,实践落实,学以致用。其次要“真懂”。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读懂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理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来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味血脉传承,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理想信念的源泉。第三要“真信”。坚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坚信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第四要“真用”。加强实践锻炼,促进知行合一,使学以致用成为大学生工作学习道路上的基本遵循。

(二)丰富教育内容,构建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

理想信念属于精神范畴,内化于人的本质当中,为人类所独有。从一定意义上讲,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心灵契合与价值互通的过程。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自媒体时代,拓展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需要丰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注重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建设与课堂教育互促互进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巩固理想信念的网络教育阵地,充分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多维互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平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调研、案例教学、校园文化、研究实践、阅读实践、情感体验七大基本类型。每种实践教学类型所发挥的教育功能各不相同,但最终可以形成合力,建设理想信念教育有序格局。自媒体时代,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一重要媒介,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建设“一门思政课+多门通识课”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音像学堂、阅读经典、考察体验、情境教学、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融合与统一。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入学教育、日常管理、生涯规划、社团活动、专业实习等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联合定期开展小班研讨,积极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育人合力。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从客观上要求高校不断创新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大学校园全面进入“95后时代”,“95后”也被称为“拇指一代”,互联网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一种技术手段转变为一种生存方式,被全面嵌入到他们生活的全过程。因此在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可借助自媒体,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实施“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建设工作室专题网站,设置关于理解信仰、对话人生、感悟思想、关注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开辟网上第二课堂。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博客等网络媒介,定期开设“微讲堂”,展示“微电影”,组织“微评论”,评比“微感想”,让学生乐学乐思;设立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榜样故事,传播正能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大家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随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思想上的交流,让学生在自己与周围人的故事中体味人生、坚定信念、升华思想;创建与理想信念相关的网络社区,开展与理想信念相关的网络主题活动,减少说教式、灌输式等传统教育方式,让大学生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声,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线上线下同步。

四、创新教育形式,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隐需求和外在动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目标追求上的集中反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是理想信念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自媒体时代,要加大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力度,重点需要解决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问题。

(一)利用大数据来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形式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大数据素养,增强教学工作的技术性。在传统课堂基础上结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课程优势,开发“大数据理想信念教育课堂”,从而优化和激活课堂网络教学活动。随着高校信息化设施建设的加快,各种网络设备、监控设备、传感设备遍及校园每个角落。大学生自入校之后就会产生各类型“学生数据”,即时收集、分析调研“学生大数据”,就可以更为全面、客观、精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现状,从而达到线下因材施教、精准施教。大数据最大的价值体现就是预测未来,大学生即时的思想动态与学习变化在课堂表现中并不能完全体现,但通过大数据就可以发现规律和特征,方便教育者预测预判,找到问题并可以提前干预,针对个别学生课上课下的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要。

(二)利用理想信念教育的自媒体平台

最大整合传统教育载体与新媒体教育途径的双向优势,将二者有机结合,互补互促,扬长避短,以实现新旧载体相辅相成,发挥最大作用力。通过开通网络学习平台、QQ 空间、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等多种方式方法,不断研究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随时开展线上互动交流,不断增强自媒体平台内容建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即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每时每刻、随时随处都能为理想信念教育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载体从单一化、独白化和静态化向多样化、对白化和动态化转变,变“困难引导”为“积极引导”,真正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所问、疑惑所在、情感所需、利益所求,深入学生的内心,获得学生的认同,引发学生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的共鸣,以朋辈教育、群体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效结合的方式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真正让网络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喜欢吃、能吸收的“营养”。

五、拓展教育路径,夯实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权

自媒体时代,新环境要求新的变革,媒介化语境下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理想信念教育导向,积极拓展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教育“全视角”,路径“短距离”,夯实理念信念教育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拥有话语权,原因不在于它的本本有多厚、理论有多深奥,而在于它敏锐把握了社会脉搏,紧紧抓住了时代主题。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抓住理想信念这个关键,夯实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权刻不容缓。

(一)理想信念教育范围要力求“全视角”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育人。理想信念教育并非孤立的环节,而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要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出发,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大学生头脑,筑牢思想理论根基,把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做到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的融入,通过思想引领,以鲜活生活、易于接受的形式,覆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全领域,充分调动整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要素,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二)理想信念教育路径要凸显“短距离”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融入学生,教育的方式要吸引学生,教育的手段要贴近学生。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理想信念教育要促进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的相互融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失态”,促成教育者的“话语回归”。要让有意义的东西变得有意思,有意思的载体体现出有意义。要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系统,改进表达形式,用大学生听得懂、乐接受的话语来传递思想力量。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生产模式,应时而作,应需而作,把握社会动向,反映时代特征,解决现实问题,还要学会应用图解、视频、音频等文化传播形式,积极创作微电影、微课堂、微动漫、微公益广告等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发挥网上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夯实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权。

注释:

①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年第2期。

②Bowman S, Willis C.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R]. We Media, 2003,p.44.

③Gillmor D.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M]. O'Reilly Media, Inc, 2008,p.9.

④方兴东,王俊秀:《博客: E 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⑤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页。

⑥卢梭:《卢梭忏悔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第245页。

⑦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78页。

⑧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上海,南海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⑨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5页。

⑩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J],《党建》,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思想大学生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