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建构与认同:基于社会分层的视角

2018-02-20 03:56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伟大最深刻的革命。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是近代的戊戌变法,无论是外国的彼得大帝改革,还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广度、深度和影响力都不能与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拟。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迅速推进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深认同。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建构

(一)理论的建构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该文强调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路线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正是千百万人民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该文的发表,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活动。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 ‘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准备。

而邓小平1978年12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进一步从理论上破除旧体制对改革开放的禁锢。

如果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从破的方面为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那么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改革目的、改革路径、改革方法和改革内容的谈话,从立的方面建构起改革开放的话语体系。

关于改革的目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即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关于改革的路径,则是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最先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城乡改革,邓小平指出:“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是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这为城乡改革制定了基本原则。而对沿海的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强调沿海开放的重要性。

关于改革开发的衡量标准,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从理论上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关于改革的方法,陈云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了不能要求过激,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

……

以上种种,充分说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理论方面越来越成熟。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理论。如改革的定位,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伟大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 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习近平赋予改革开放一场伟大的革命,并对它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对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原则,习近平也进行了重点阐释。他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总之,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前面领导集体改革开放的思想,把改革开放的理论建构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领导集体建构改革开放理论的同时,一些学者,如吴敬琏、厉以宁、马洪、薛暮桥等也着手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实践进行思想总结,形成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股份制改革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等。这些理论与前面的改革开放理论共同完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建构。

(二)实践的建构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为第一个时期,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八大前为第二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为第三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由于人民公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农村一些地方,如凤阳小岗村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继小岗之后,四川广汉县、贵州开阳县、云南元谋县和广东省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由此,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解决了人民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后顾之忧。到1982年11月,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92.3%。1979年7月4日国务院又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下发试行。为鼓励社队企业的发展,草案提出今后新办的小工厂从开办起免税三年;对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县(旗)、社、队企业,从1979年起免征所得税五年)。1981年5月4日,国务院又作出《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社队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方向。在此规定的激励下,中国的乡镇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86年11月12日新华社报道:“今年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预计将达三千多亿元。”特别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发展得更为迅速。1980年苏南乡镇企业总产值为51.96亿元,1988年更跃为535.76亿元。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也开始了改革。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五个文件下发各省、市、自治区和有关部门,要求在少数国营企业组织试点。主要内容是“放权让利”。到1979年年底,据四川、北京、上海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963个试点企业的统计,全年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2%,实现利润增长20%,上缴利润增长13.4%,超过了试点前的水平。其中,首钢的改革更具代表性。1981年,首钢在国务院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改变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的办法,实行承包制,即全年上缴利润2.7亿元定额包干,超过部分利润全部留给企业,并按照4∶3∶3(即生产发展资金∶集体福利资金∶个人消费资金)的比例分配使用,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当年就实现利润3.16亿元,不仅完成了上缴利润的包干任务,企业还留利4000多万元。20世纪80年代末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要求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并且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总之,在第一个时期,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企业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工作积极性,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第二个时期,邓小平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视察南方谈话。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这一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掀起了第二轮改革大潮。1992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全体会议。会议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同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重要改革。同年10月召开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199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稳定与改革的关系;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大多数国有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等等。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都把改革开放作为重要的议题来进行,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拓展对外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

总之,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格局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第三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就全面深化改革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少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这些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成立了以习近平为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并出台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如2013年出台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并完成;2014年出台了370个改革方案并完成;2015年出台了415个改革方案并完成;2016年出台419个改革方案并完成;2017年审议了100多个重点改革文件;2018年十九届三中全会又决定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一场伟大革命。它经历了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探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的难度和风险都增大了。如习近平所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实现。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认同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过程。基于社会分层的视角梳理中国改革开放的建构与认同史可以更清晰地展现近四十年中国的发展脉络。

首先,改革开放使文化大革命遭受迫害的各个阶层得到了平反和摘帽子。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宣布:除少数坚持反动立场的以外,凡是多年来遵守政府法令、老实劳动,不做坏事的地主、富农分子以及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一律摘掉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待遇。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社员的子女,他们的家庭出身应一律为社员,不应在作为地主、富农家庭出身。这样,曾经作为剥削阶级的地主、富农被摘掉帽子,成为人民的一部分。同年1月17日,邓小平同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等工商界领导谈话,听取他们对搞好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摘掉资本家的帽子,发挥原工商业的作用。这样,工商业者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继续发挥他们的建设作用。同年2月3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关于建议为全国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摘掉“执行投降主义、修正主义路线”帽子的请示报告》,统战部门的同志感谢党的平反政策,继续为党的伟大事业好好工作。同年2月26日文化部党组作出决定,为所谓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旧文化部”“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的错案彻底平反,这样,受迫害的知识分子也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同年3月9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发出《关于为所谓“三和一少”“三降一灭”问题平反的通报》,使外交部门的同志从所谓的修正主义路线罪名解放出来,发挥他们的余热。……通过上述一系列平反和摘帽子,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广大干部、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地主、富农等阶层对改革开放后政权的认同。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社队企业的改革,也获得了农民的深深认同。1978年到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6%,粮食产量增长4.9%,农民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355.3元,平均每年递增17.7%。农民不但是改革的主体者,而且是改革的受益者。进入21世纪,农民的收入继续增长,从2002年到2011年,农民人均曾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6977元。农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向小康社会迈进。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国各地正决胜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我国脱贫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从下面的一个调查,我们可以看见农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房内的锅灶十分简陋。烧锅煮饭,大多燃料是柴、竹槁、嵇杆等。床则就更陈旧了。甚至还有不少人的床仅用石头砌起来,搭上木棒,铺上谷草就成,一住就是十几年。大多数人床上垫的是草席,甚至还有洞。有的虽是木瓦房,但无能力装修,墙壁空空,用柴捆、晒店围挡,凑合着将就居住。”改革开放后“新修的木房,砖混房在农村已成普遍。但凡新住房,普遍增添钢筋,抗震性能加强。就是农户,房屋的内外装修也越来越考就。房内安有地砖、墙砖。卫生间、厨房也趋向城市的潮流。床上席梦思床垫等一应呈现新色。油灯早已被人们遗忘。电灯、LED节能灯、彩灯进入家家户户。电热毯、台灯、书柜、灯柜时尚。客厅的沙发、液晶电视、电话、音响、饮水机、茶几处处透露出现代的气息。不少人家还安装了电脑、WLAN,互联网迅速拉近了乡村人民与外界的交流。在农村,厨房告别了烧柴禾的日子。以往逢场赶集,集市上常有人背着竹稿、柴禾去销售。如今,这一商品早已绝迹。电、煤、燃气、太阳能成了主要生活能源。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冰箱、冰柜、电风扇、取暖炉、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成了家庭必备之物。自来水引进了每户人家。”农民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实惠,深深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

再次,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实行的经济体质改革也获得了工人的深深认同。1978年的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全都是国企且在世界五百强中微不足道。2017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15家,其中超过25家是民企。在工业迅速壮大的同时,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21.0%,增速比上年加快12.5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利润从2016年下降27.5%转为2017年增长2.6倍;制造业利润增长提速,2017年利润增长18.2%,比上年加快5.9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长10.0%,企业、事业、机关和其他单位分别拉动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增长5.5、2.7、1.6和0.2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贡献率达55.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事业和机关单位贡献率分别为27.1%和16.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赢得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广泛认同。

最后,知识分子也深深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从此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被固定下来。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369.8万件,授予专利权183.6万件;PCT专利申请受理量为5.1万件。截至2017年年底,有效专利714.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35.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8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6.8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与此同时,知识分子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受社会尊重的群体。因此,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深深认同的。

综上所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中国改革开放的叙述史可以从社会分层的视角进行解读,从理论维度到实践维度,40年的改革开放完成了其鸿篇巨制的逻辑建构,从广大干部、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到广大农民、工人,改革开放赢得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