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东北抗战研究述评

2018-02-20 00:17刘信君谭忠艳
学习与探索 2018年10期

刘信君,谭忠艳

(1.吉林大学 文学院 长春130012;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长春130033)

东北抗战研究在中国抗战史、东北近现代史以及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构建完整的学术体系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东北抗战的研究,学术界愈发重视,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9月3日在纪念抗战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一提法充分肯定了东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的概念,这些都为东北抗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走向繁荣创造了条件。

一、东北抗战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取得重大成就

历史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北抗战研究历来重视资料整理,1987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了《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下两册,对于东北抗日战争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另外,还对义勇军将士以及抗联将士的著述和回忆录进行了整理,并选印了部分历史照片,绘制了东北抗日联军活动区域图和战绩图。这一史料集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对于深入研究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重要文献没有编入,部分文献由于文字过多,只节录了其中一部分,这一方面限制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后来出版东北抗战文献资料提供了空间。杨昭全、李铁环《东北地区朝鲜人民革命斗争资料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集中反映了东北地区朝鲜人民斗争的史实。《韩光党史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收录了韩光关于东北党史和东北抗战史的讲话、文章、信函、专题史料等34篇。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1999年编写的《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记录了1927年至1945年期间延边地区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府、群众团体以及抗日部队的文献资料300余篇,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史料价值极高,对于研究延边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术乔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是一部东北抗日联军区域活动的史料,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学术性。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写组集中编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参考资料》《东北抗日联军综述》《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史料》《东北抗日联军表册》(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是研究东北抗战以及东北抗联历史的比较权威的文献资料。此外,还出版了一些资料性很强的图鉴,如伪满皇宫博物院等编写的《吉林抗日图鉴》(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赵瑞军主编的《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生动再现了东北抗战的艰苦历程。

这一时期出版的最有价值的一部大型档案史料汇编当属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中央档案馆和东北三省档案馆联合编纂的《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集》(以下简称《文件汇集》),该文集共70册、1500余万字,汇编了1923至1945年间东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抗日联军和革命群众团体形成的档案资料。《文件汇集》体现了如下特点:首先,内容丰富、全面系统,涉及组织、宣传、军事、青年、工运、农运、妇运等11个大类;其次,体现了较高的史料价值,作为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保持了历史文件的原貌,成为研究东北抗战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总之,《文件汇集》内容真实、可靠,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较高的权威性,为东北抗战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另外,在各地的党史资料中,与东北抗战相关的材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归纳与整理,这些党史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对于东北抗战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回忆录作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抗联将士的回忆录集中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李延禄口述、骆宾基编著整理的《过去年代——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记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张瑞麟的《在漫漫长夜中——张瑞麟回忆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彭施鲁的《我在抗日联军十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王明贵的《忠骨——抗联名将王明贵将军回忆录》(白山出版社,2012年)等。周保中作为东北抗日斗争的将领,其保留的游击日记手稿,1991年结集出版为《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再版为《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为研究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中共吉林省委研究室和吉林省档案馆编写的《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以档案材料为依据,收录相关文献材料600余件。2016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辑出版了《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中信出版社,2016年),对60多位东北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以及研究专家进行了抢救性的口述史访问,收集了数十份珍贵的手稿、日记、大量照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物,将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抗战史更为完整、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重要的东北抗日力量,这个时期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史料逐步出版。《第二次中日各军各战役史料汇编——东北义勇军》(台北“国史馆”,1984年),为研究东北义勇军的革命斗争提供必要的史料支撑。李剑白《东北抗日救亡运动资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对东北沦陷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201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辽宁省档案馆对其馆藏档案进行了挖掘、整理、研究,最终编纂成《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史料》13册(线装书局,2015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原貌,对于抗日义勇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

诗词、歌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特殊的材料,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编写的《东北抗联歌曲选》(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记录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战斗中形成的军歌、战歌400余首,这部分材料的结集出版对于理解东北抗联的斗争精神有重要的意义。同样性质的还有韩玉成编写的《最后的吼声——东北抗战歌谣史鉴》(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年)。

二、著作类研究成果显著

为了强化、深入东北抗战史的研究,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东北抗战史著作类研究成果。这些著作主要涉及人物传记类、通史类综合研究以及专题类研究成果。

在东北抗战过程中,无数英雄人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了解东北抗战的全貌有重要的意义。赵俊清的《赵尚志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周保中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杨靖宇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深化了对于东北抗日联军将领的研究。此外,赵素芬的《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卓昕的《杨靖宇将军全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赵亮、纪松的《冯仲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李兆麟传》编写委员会编写的《李兆麟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等也是东北抗联领导人物研究的重要著作。这些研究成果是以相关的文献、档案以及出版物为基础的,区别于一般的通俗读物,是东北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学者还以东北抗战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例如谭译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朱宏启2015年先后出版了《东北抗日义勇军英烈》《东北抗日联军英杰》(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15年),都塑造了东北抗战过程中英雄的集体形象。

通史类综合性研究成果主要是指对东北抗战系统研究的著作,谭译的《“九一八”抗战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对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军民的抗日活动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抗日义勇军以及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是东北抗战初期的主要抗日力量,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比较集中,潘喜廷《东北抗日义勇军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是研究东北抗日义勇军比较早、比较全面的著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王驹、邵宇春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问昕的《辽西义勇军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崔治民的《热血群英——辽西抗日义勇军》(白山出版社,2013年)、张华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等都是研究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代表性著作。解学诗主编的《抗日义勇军与抗日救亡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在进行系统介绍的同时,还辑录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相关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日战争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东北抗联的研究是东北抗战史研究的核心问题,被学术界高度重视,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编写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王承礼的《东北抗日联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霍燎原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冯仲云的《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编写的《东北抗日联军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马克和刘信君主编的《吉林历史与文化丛书》之李倩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年)等,这些成果对于系统地了解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斗争以及历史贡献有重要的意义。

部分学者强调地域性,以某一地区的抗日斗争为研究对象,例如封志全的《抗联一路军在濛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孔令波、李秉刚的《辽宁人民抗日斗争简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蒋颂贤的《近代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李倩的《日伪时期吉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这些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成果,倾向于微观,对某一地区的抗日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从整体上深入理解东北抗日斗争有重要的意义。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以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朝鲜族的抗日斗争的历程,成为研究朝鲜族革命斗争的权威性著作。

东北抗战史研究中专题性研究著作相对匮乏,只有寥寥的几部著作,如张洪兴的《东北抗联精神》(白山出版社,2010年),立足于东北抗联斗争的历史,对抗联精神的内涵、作用以及时代价值进行梳理,是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的集中体现。中共东北军党史组编写的《东北军与民众抗日运动》(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对东北军以及民众抗日运动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在众多的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著作中,基本上都涉及东北地区抗战,例如刘庭华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作为一本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综合性著作,将东北抗战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并明确提出“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1]。类似的著作还有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2015年修订),王秀鑫、郭德宏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程舒伟的《抗日战争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抗日战争重要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浩繁的抗日战争研究成果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东北抗战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却容易被忽视。

三、以论文为主要形式的专题研究深入开展

随着东北抗战史料的不断挖掘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学者不断从各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撰写文章、提出观点,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东北抗战史的学术论文以及学术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1.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战的领导作用

在东北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讨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战的领导作用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王惠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的历史活动,从组织抗日义勇军、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武装队伍、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四个角度进行了介绍,以同样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王连捷,他相继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十四年抗战》和《论中国共产党的东北抗战》,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的历史活动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梳理。与这一研究范式不同的是李世钊从思想、组织以及军事斗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在思想方面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思想的指引者”,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思想推动了民众的抗日热情,使不同阶层的民众为了实现抗日救亡、收复失地而团结奋斗。

刘贵田《论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一文以中共满洲省委为研究对象,以九一八事变为分界点,通过前后两个阶段中共满洲省委的历史活动,分析其在东北抗战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中共满洲省委对东北抗战的“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李树泉《抗战时期中共对东北的经略》一文系统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的经略,从战略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的活动及作用进行了分析,将东北抗战置于全国抗战的大环境之下进行考虑,并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由经略向战略进军的转变。张静、刘文佳《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一文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的活动及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认为“东北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树立党在各抗日游击队中的领导地位,极大增强了党的号召力和战斗力,为最终取得抗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抗日战争开端及“十四年抗战”研究

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十四年抗战”的热议,学术界对于抗日战争开端的研究愈发重视。在众多的学术观点中,20世纪80年代以王维礼为代表的东北学人首先提出并长期坚持、论证“十四年抗战”,认为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民的反抗是中国抗日战争起点。王维礼《论抗日战争的开端》一文以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发生之后中日社会的变化入手,明确提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历史已进入了中日战争时期”。王秉忠在《“八年抗战说”之异议》中分析了“八年抗战说”出现的原因及影响,认为“八年抗战说”是违背历史史实的,是对东北人民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否定。温永录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抗战与上海抗战、华北抗战等进行比较研究,在《抗日战争若干问题探析》一文中提出东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分析论证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新世纪以来,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与论证,程舒伟《关于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几点认识》一文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地位以及人民抗战进行分析,得出“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是历史的客观事实”的结论。除东北学人外也有大量的学者对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进行探讨,例如刘庭华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阶段划分问题》认为九一八事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张振鹍在《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中认为“在严格意义上就不存在什么‘十四年抗日战争’”,曾宪忠的《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探讨》将抗日战争的开端和抗日战争研究区分界定,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以七七事变为起点,和抗日战争史研究可以从九一八事变起,这两者并不存在什么矛盾”,这些争鸣与论战促进了对于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十四年抗战”已经越来越成为学者的共识,特别是教育部要求将全国教材中“八年抗战”概念改成“十四年抗战”,令众多历史研究专家倍感欣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论证这一问题。例如,邱潇、郑德荣《“十四年抗战”概念衍生的党史分期问题研究》一文对于“十四年抗战”概念普遍推广之后衍生的党史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原“抗日战争时期”的表述不够完整确切,应增加“全国”二字,表述为“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为宜,这是在全面使用“十四年抗战”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焦润明、焦婕《论“九一八”后的抗战即为“全民抗战”》一文对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军民的抗战活动进行了定位,认为“九一八”后的抗战即为“全民抗战”。

3.抗联的斗争及抗联精神研究

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东北抗联研究是东北抗战史研究中成果最多、质量最高的领域之一。刘信君《再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述评》一文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精炼,并给予了恰当的定位,认为东北抗联精神是“矢志不渝、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观点是对抗联精神的高度凝练,对于新时代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以及深化对于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文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赞同,《新华文摘》予以全文转载。程舒伟对抗联精神内涵的概括与这一观点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刘春杰在《东北抗联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解析》中通过梳理东北抗联的主要历史活动对东北抗联精神进行概括,并解析了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认为弘扬抗联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价值引领,为凝聚振兴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对东北抗联的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引入以及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特征日益凸显。国外关于东北抗联史料的挖掘对于补充国内东北抗联史料学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视角和新方法。王广义《国外有关中国东北抗联的历史资料与研究述评》一文对国外有关中国东北抗联的历史资料与研究进行了整理与述评,对于国外丰富的东北抗联资料的收集、译介、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国外关于东北抗联材料使用的原则,认为应“注意研究内容的国际相关性、资料的互补性和真伪性以及方法的多样性,客观而全面地还原历史事实,以丰富东北抗战史的研究”。

王惠宇《东北抗日联军捐税征收问题评析》一文对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捐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为解决部队军需供给,根据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征收土地税、牛马车税、木材税、营业税等各种捐税,这些措施为部队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物质条件。东北抗日联军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其坚持长期斗争的重要保证,这是东北抗联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刘信君、李红娟《东北抗日联军后勤保障工作的实践与启示》一文梳理了东北抗联的生活保障、军械保障和医务保障。李志铭、张林祥《东北抗日联军的物资贸易及其启示》对东北抗联的物资贸易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文章互为基础、互为补充,初步勾勒了东北抗联后勤保障制度的基本运行模式,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对于深化东北抗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王连捷、王惠宇《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对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抗联越境的必要性、抗联进入远东后党的领导问题、抗联在解放东北斗争中的历史贡献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4.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研究

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研究是东北抗战史研究的又一个重点内容,王希亮《试论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及其历史地位》立足于宏观视角,对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分析。关伟、关捷《略论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一文在梳理东北抗日义勇军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焦润明的《20世纪30年代初舆论界对东北抗战义勇军的形象塑造》以社会舆论为切入点,考察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形象塑造问题,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舆论进行了认真分析,体现了重要的史料价值。范立君、卞慧芹考证了抗日战争初期社会各界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援助,其中包括东北抗日救国会以及旅居海外华侨的援助,这些援助保证了抗日战争初期的军队供给,对义勇军抵抗日军扩大侵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鸿宾和王秉忠《东北义勇军入疆余部的结局》一文对于东北义勇军进入新疆的余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历史活动、战略失误以及最终结局。刘晓音、孔令波《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前期斗争结论的商榷》,对日伪军大讨伐之后东北义勇军的战斗损失、人员去向和人数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对学术界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前期斗争结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深入研究具有强烈的参考意义。曾宪中《有关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的若干问题(上下)》以丰富、客观的史料,翔实的数据,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组成、斗争、影响因素、历史定位等进行了辨析。

5.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研究

在东北抗战过程中,少数民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捷《少数民族之中华魂——以东北局部抗战为中心》一文对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高度赞扬,关伟、靳实《中共满洲省委与东北各民族抗战特点》分析了中共满洲省委对东北各民族抗战的领导作用,同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各民族抗战的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和坚定性。另外,关捷、关伟还在《论东北少数民族抗战特点》中对东北少数民族抗战的特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以上内容是从宏观角度对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抗战进行整体研究。

朝鲜族在东北抗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内容。刘会清《中国朝鲜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兼论中国朝鲜族的形成》分析了中国朝鲜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认为朝鲜族的积极抗日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战,同时提出抗日战争时期是朝鲜族形成的关键时期。金成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关于东北朝鲜民族抗日运动的方针政策》一文对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东北朝鲜民族抗日运动的方针政策进行梳理,认为“共产党始终支持朝鲜反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充分信任和重用朝鲜民族干部,主张民族平等和建立东满朝鲜民族自治区等”政策对于朝鲜民族抗日运动的开展有重要的作用。

6.东北抗战中的国际合作研究

东北抗战过程中国际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缘因素以及政治因素,东北抗战与苏联以及共产国际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常好礼《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和共产国际》对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进行分析,改变了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回避的态度,促进了对这一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谢文的《共产国际与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的形成》一文分析了共产国际的理论、政策、策略对东北抗战的影响,对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形成产生的影响,共产国际虽然没有直接具体地指导东北抗战,但是通过中共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直接发挥作用。蒋孝山在《中共驻俄共产国际代表团与东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制定和形成》一文中对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东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制定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认为“中共代表团及其负责人王明在指导东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中存在某些局限性,但是并不会抹杀他们的积极贡献”。

王惠宇将苏联对东北抗战的影响进行了阶段性梳理,从“武装保卫苏联”的消极影响到《一·二六指示信》《六三指示信》的正确指导和积极推动作用,到苏联对越境部队的极大帮助进行了分析论述。彭训厚的《苏联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的支援与配合》具体分析了苏联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的支援与配合,包括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外交上的支持、物资援助、战略配合以及出兵中国东北。

朝鲜人民革命军在东北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东北地区抗日武装密切合作,刘信君的《论东北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合作》以宏观的视野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苏联以及朝鲜人民革命军的密切配合,进行了客观、理性的评价,研究深入、透彻。金亨煜、元相哲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创举》则以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和朝鲜军队以及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相互配合,对于理解朝鲜在东北抗战中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东北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辛培林的《论东北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东北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是东方战线的重要战场。

7.东北抗战其他问题研究

东北抗战史研究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对它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孔令波撰文《试论东北抗日战争的作用与贡献》《略论东北抗日战争的特点》以及《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特点》,立足于宏观视野,从整体上对东北抗日战争进行了分析与评述。王连捷的《论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几个特点》分析了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在分析其自发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等因素的同时,重点阐释了张学良在东北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作用,认为东北抗日救亡运动从一开始就得到张学良的理解和积极支持,“在一定意义上说,张学良是一个时期内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后台和靠山”。边吉《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成立及其在东北抗战初期的历史功绩》一文对东北抗日救国会的成立及其在东北抗战初期的历史功绩进行了评述,认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虽然仅有两年的历史,但是突出的贡献在于其促进下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的尽早到来”。

另外,东北抗战与其他地区抗战以及全国总抗战的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田克勤、李倩《东北人民与台湾人民抗日斗争比较研究》一文分析了东北人民与台湾人民抗日斗争的异同点,赵俊清的文章以丰富的材料以及具体、翔实的数据进行了深刻的论证,将东北抗战置于全国抗战的范围内进行分析,对于深化东北抗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四、东北抗战研究的不足以及进一步深入开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抗战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范式多元化,研究内容逐步深入,研究成果丰硕,在史料的挖掘与整理、学术专著的出版、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等方面成果突出。另外,涌现了一批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东北抗战研究专家,关于东北抗战的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建立了一批以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为代表的学术组织,学术活动蓬勃开展。东北抗战研究的新观点不断提出、新领域不断开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价值。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本文认为东北抗战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此,东北抗战研究还具有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

1.东北抗战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史料的挖掘与利用不够深入。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史料的挖掘与利用对于历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北抗战史资料丰富,但是现有研究中对于史料的挖掘与利用还不够深入。首先,在史料的挖掘方面,集中于对东北抗联史料的挖掘,但是对于东北抗战其他方面的材料挖掘不够。缺少俄罗斯、朝鲜方面的档案资料;由于档案制度的限制,使大量的档案材料被尘封,无法查阅,以上因素造成仍然有大量的材料没有走入研究视野。其次,在史料的运用方面,由于学术研究的偏向,导致东北抗战中与主流问题相关的核心材料被反复使用,边缘材料无人问津。再次,在史料的解读方面,存在不够深入的情况,史料所蕴含的史实没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导致史料没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最后,在史料的考证方面,关于史料考证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缺乏对于史料的考据和互证。关于史料挖掘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削弱了东北抗战史料的价值,不利于东北抗战研究的深入开展。

第二,研究内容不平衡。首先,重宏观、轻具体,研究存在同质化倾向。四十年来,东北抗战研究范式经历了由阶级史观向社会史观的演变,如今形成了多元化的趋势。对于抗日战争开端、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历程、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战中的国际因素等主流问题、宏观领域,学术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对于具体、微观的问题研究匮乏。研究的同质化倾向,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集中,流于陈述历史。例如在东北抗战人物研究中,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北抗联领导者的研究,不仅出现了内容雷同,缺乏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补充性,而且流于历史论述,缺乏相关的归纳与整理。其次,重核心,轻边缘,研究体系性不强。东北抗战研究的核心问题例如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对于边缘问题,例如东北抗日武装后勤保障、东北抗联文化、东北抗联物资贸易、东北地区工人斗争、东北人民对抗战的支持等问题研究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北抗战史研究的体系性不强,没有形成日臻完善的理论体系。

第三,研究缺乏整体性思维。东北抗战活动是中国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战史现有的研究成果从观点上提出了东北抗战的地位,但是一定程度上缺乏有利的材料支撑以及深入的论证,未能充分论证东北军民的抗日活动在全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导致一段时间东北抗战史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研究中整体性思维的缺乏还表现在研究中国际视野的缺乏上,东北抗战史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国际因素主要体现为共产国际、苏联以及朝鲜的作用,其他方面涉及的不多,东北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众多的国际势力发挥作用的场所,对东北抗战中国际势力影响的分析不足以及缺乏与海外学者的合作研究是东北抗战史研究中的国际视野缺乏的重要表现。

第四,缺乏必要的讨论与争鸣。讨论与争鸣是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的方法与手段,东北抗战史在研究中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争鸣,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学术研究的其他领域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定程度上使研究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导致在研究内容方面同质化倾向的出现,使东北抗战研究领域宏观系统的精品力作匮乏。

2.东北抗战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的思考

第一,强化史料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只有基础客观的史料才能写成信史,避免流于陈述历史过程的研究。东北抗战持续的时间长、范围广,保存了大量的材料,对史料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首先,在史料的挖掘方面,注重对档案材料、口述史料以及海外史料的挖掘,档案材料对于了解历史原貌有重要的意义,将档案材料放在历史研究的首要位置,口述史料作为历史当事人的陈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海外史料的挖掘近年来已经成为东北抗战史料挖掘的重要内容,学术界虽然高度重视,但是成果不多,仍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其次,在材料的整理方面,由于档案查阅制度等问题,档案利用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为了充分利用档案材料,可以设置研究主题,将相关的资料进行编纂与出版,既能够保存资料原貌,又可以强化资料的利用,这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需加强。最后,在材料的利用方面,一方面要强化对于史料的深入考证与解读,避免史料的利用流于形式,特别是口述史料的考证,东北抗战研究中占主体地位的口述史料是抗联战士的回忆和口述,由于年龄等原因在逻辑性以及客观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必须进行考证与整理;另一方面,要将史料完全融入学术研究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史料,促进东北抗战史的研究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突出研究内容的体系性和全面性。东北抗战是一个宏观的研究课题,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打破现有的零散的研究现状,以全面性的思维指导东北抗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在研究范式方面,在强调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普通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基于此,应逐渐强化对于“普通历史人物”的研究,注重宏观视野之下东北抗战中微观历史事件以及人物个体的研究,宏观与微观结合,促进东北抗战研究范式的转变。其次,注重研究的体系性,重视具体问题以及边缘问题的研究,具体问题和边缘问题的研究是填补学术空白、形成日臻完善的研究体系的重要手段与必要途径。东北抗战研究中存在着研究的空白区域或者薄弱环节,例如东北抗日武装的后勤保障、东北抗战期间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东北抗联文化、东北地区工人以及农民的反抗斗争、东北人民对抗战的支持等方面,强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宏观与微观结合,是深入东北抗战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再次,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东北抗战延续的时间较长,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东北抗战的阶段性,分析其阶段性特征。将东北抗战史作为中国抗战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突出研究东北抗日战场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深化对于“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论证。强化东北地区抗日活动与其他地区抗日活动的关系,以及支援与配合行动,将东北抗战纳入中国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整体性研究。另外,将东北抗战史的研究与日本侵略的历史结合起来,避免对研究内容人为地割裂,通过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与内在的逻辑联系,实现理论上以及学术研究方面的突破,体现史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另外,在研究中应区分东北抗战与东北抗联抗日斗争的区别,应避免以东北抗联的研究代替东北抗战的研究,逐步形成以东北抗联研究为基础和核心的,辐射东北抗战各个领域与范围,全面、客观的研究体系。

第三,采纳新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角。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在东北抗战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的档案材料逐渐走入研究者视野,东北抗战史研究需要不断采纳新的研究方法,例如调查统计、定量研究以及质的研究等,通过翔实的数据、充分的论据以及具体的案例论证东北地区在抗战过程中的损失以及东北人民对中国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另外,比较研究法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对于深化对于历史问题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东北抗战,现有的研究成果比较研究方法较为匮乏,具有进一步强化的空间,东北抗战的阶段性比较、东北抗战与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比较、东北抗战与国民党抗战的关系、东北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比较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切入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东北抗战研究是一个宏观的、综合性的课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历史研究为基础,将历史学研究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军事学等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对东北抗战的史实进行解读、分析与论证,强调东北抗战中民众的主体性地位,是东北抗战研究的重要突破点。

第四,加强东北抗战研究的交流与对话。一方面以国际眼光,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共同探讨,特别是与日本、韩国以及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学者积极交流,做到资料共享、观点交流,形成跨越国境的历史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由相关部门以及学术研究机构推动逐步形成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不同学者通过争鸣与论战实现对东北抗战历史的认知立场、学术观点、学术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价值判断的交流,通过对话实现学术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也是学术研究包容性的重要体现。另外,不断完善学术研讨机制,通过学术性强的研讨会等加强学者的交流与对话。

总之,本文在对改革开放40年东北抗战史研究回顾与梳理的过程中,力求全面、准确,但是囿于篇幅以及所见资料有限,只能攫其大端,纰漏难免,敬请各位专家雅正。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东北抗战史的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