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俊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从传统农业转向工业化过程中,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为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农村现状,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建设构想。同时,中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且旅游业在与农村经济和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中优势愈发明显。研究国内外乡村旅游小镇发展经验,对今后中国乡村旅游小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小城镇是介于中大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聚落实体形态。小城镇比“乡村社区高一层次”,但在“集聚能力”上比城市要的集聚能力和集聚度要弱,属于城乡的一种“过渡”性社会聚落实体形态[1]。小城镇同城市、乡村在经济、人口、环境、区位和地域上有差别,但三者又紧密联系,始终处于互换发展的过程中。
对小城镇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除了理论描述界定外,也进行了实践指标界定。比如,美国是按照一个区域的集聚人口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来界定,如果人口超过2 500人且多数从事非农业生产,这个地区就是城市;欧盟则采用卫星摄影图像判断一个区域的土地使用类型来界定,土地使用类型主要为非农且集聚区建筑物的间距不超200 m的区域就是城市。中国对于小城镇的理解,主要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行政区划来界定,如表1所示。
乡村和旅游业的结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很多“不发达”的乡村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原貌相对完好的建筑群落。这些原汁原味的乡土旅游资源,成为后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并逐渐成为人们热捧的旅游胜地,如同里、西递宏村、西塘和乌镇等。再加上国家对旅游业和“三农”问题的支持,很多乡村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迥异于城市的田园风光快速发展起来。
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小镇的研究和乡村旅游小镇的实践分析,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小镇中,传统农业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具备乡村旅游发展旅游资源;区域方位可以是城郊结合区,也可以是远离城市的偏远农村地区;行政区域划分以乡镇一级及以下区域为主。
表1 小城镇、县城、乡、集镇称谓指标解释
乡村旅游小镇建设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传承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有着积极作用,是丰富中国城镇化建设内涵的有益探索。
第一,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是中国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发展旅游小城镇,有利于促进社会资金、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等资源向农村地区转移,繁荣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挖掘、传承和保护乡村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随着中国现代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快速蔓延,对传统的乡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村落、小镇逐渐被同质化。而旅游小镇的建设则需对农村的各类资源进行广泛、系统、科学地整理和挖掘,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重新焕发乡村质朴的活力,传承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脉络。
第三,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在繁荣社会文化、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强人们休闲生活体验和品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外乡村旅游小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环境恶化,居民生活压力加大,引起了人们重返田园的“逆城市化”思潮涌现,从而推动了旅游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各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减轻就业压力,解决“城市病”问题,避免城市过度增长,通过政策引导村镇发展。例如,法国通过资金、政策等手段,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小镇建立各类形式的农场、农庄,如以狩猎、骑马、教学等为主题多种农场,并推出“农庄计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立家庭旅馆,新兴“绿色度假”。美国主要采取农场观光、农场度假和家庭旅馆等发展形式,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乡村家庭旅馆得到了迅速发展。日本的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借鉴德国、丹麦等国家的经验,通过“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发展具有光观农园、乡村修养、交流体验和品尝购物等主题功能的农园。西班牙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重视乡村休闲和体验,形式更灵活。例如,西班牙乡村旅游开发中,旅游者可以在农舍游览,并与农场主人共同生活,也可以租下整个农场来体验,自行料理生活。
曾博伟[2]在研究中国旅游小城镇化进程中,寻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和关于城镇行政区划分指导文件,将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机关单位在全国各地依托风自然环境和疗养条件,在较好的地方设立疗养区。这种以国家计划经济为特征,主要满足康复、疗养、保健功能的疗养区成为旅游小镇的发展雏形。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中国农村经济所有制的调整。一方面,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一些具有高质量旅游资源或较高国际美誉度的小镇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得到较快发展。其中,中国许多小城镇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迅速发展起来,如丽江、平遥等古镇,相继被评为世纪文化遗产。之后,国内各地对古镇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旅游小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以城郊周边的休闲度假、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小镇为代表的旅游小镇等到了迅猛发展。这一时期,小城镇旅游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除了农家乐,还有以光观、休闲类型的风景秀丽的城郊乡镇代表,如安徽省西递、宏村,浙江省的同里、西塘等。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虽然个体乡村旅游小镇发展的经济水平、文化氛围、社会条件各有差异,发展的进度和效果也有所区别,但可总结、归纳一些经验,以供参考。
乡村旅游小镇建设以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农事园艺、乡土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传统习惯为根本,无论是经营主体还是经营内容的打造,都要紧紧围绕当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如乡村生态旅游、农事生产活动、传统乡村节日集会等形式的旅游组织活动[3]。
乡村旅游小镇建设必须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无论是民俗古镇、资源宜居、接待友好,还是山水田园、古桥水流、瓜果藤蔓,均需编制科学的发展规划,引导乡村旅游小镇有序发展[4]。
重视和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区积极参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乡村旅游小镇建设涉及资源开发、土地供给、市场开拓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内容,但只有在合理政策引导下,社区居民成为旅游发展的主体,乡村旅游小镇建设才有足够的发展潜质。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经营各主体中,“散、小、弱、差”的局面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阻碍。需要加强乡村旅游活动组织,如合作社、非政府行业协会等发挥积极作用。只有引导多方合作,保护各方应有的合法权益,互利互惠,才能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调动各方的投入建设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小镇不断升级发展,实现多方共赢[5]。
乡村旅游小镇建设无疑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发展乡村经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旅游小镇发展过程中,应当借鉴国内外旅游小镇有益的开发经验,紧密围绕乡村文化特质,强化乡村旅游小镇内涵建设。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加入,建立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合作的良好外部环境,为乡村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长效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