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波
摘 要: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学科,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科,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通过问题与生活、与实验等紧密结合,通过合作教学与分层教学等,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化;初中化学;化学实验
在当前初中阶段化学教学中,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巧妙将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验以及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问题的设计与分析,全面推进学生的化学学习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本文即针对于此,展开问题化初中化学教学的探究。
一、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在初中阶段运用问题化教学展开教学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对此进行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通过问题性教学,能够给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点所在,激发学生探究与讨论的欲望,增加学习动力。其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己能力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欲望与信心,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其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能在讨论、学习与探究中逐渐缩小差距,提升自己探究、讨论、互助以及沟通交流等的综合能力。
二、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化学实验相结合
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可以与学生的化学实验充分结合,尝试运用问题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相关问题及性质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二氧化碳能不能溶于水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很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讨论,有部分学生认为是不可溶的,因为二氧化碳是气体,而有些学生则认为是可以的,因为水可以分解为氢和氧,那么为何不能形成二氧化碳呢?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之下,教师可以进一步组织学生展开“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当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之后,学生就能清楚地感受到二氧化碳是可溶于水的。
2.问题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定位本身就是“生活中的化学”,很多内容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现象展开讨论的,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通过问题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的距离,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及完善,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从最基础的铁着手,问学生导致铁生锈的原因都有哪些等,这些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最终实现教学的发展。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推动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不仅对学习有益,也能推进学生本身对化学的兴趣与学习[1]。
3.以合作学习展开问题化教学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合作学习推进问题化教学的发展。当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可能很难独立解答,此时就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合作展开问题化教学,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讨论中对一些问题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在教学中,合作学习也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兴趣,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把握、兴趣等都有所不同,此时合作学习能够起到学生之间的综合,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2]。
4.实现分层问题教学
在实现问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基础等的不同进行分层,进而有针对性地推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分层教学之下,教师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不同,以某一节课程的主题之下,分层设计问题,从最基础的概念性的问题,到较为复杂的思考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具有参与感与参与意识,不会置身于课堂之外,全面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成长,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最终缩小差距,实现班级整体的进步发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3]。
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注,展开问题化教学,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与进步,给学生的化学学习带来更多的趣味性,最终实现现代化教学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能力着手,进行能力与知识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蒋丽萍.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有效性课堂问题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5,35(4):123.
[2]刘国军.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化教学的应用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11):239.
[3]王志华.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探索[J].理科考試研究,2015,1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