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与研究”专题简介

2018-02-19 14:38辛自强许燕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心理服务

辛自强 许燕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无论作为学术问题还是实践问题,均应是社会心理学当仁不让的关注热点。为响应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2018 年 7月7日,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社承办的“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召开。研讨会围绕社会心理服务的定位与思路、实践模式与理论研究方向等开展研讨,旨在“凝聚学术共识,汇聚研究力量,发出学界声音,引领实践走向”。

这次会议有20余位与会专家做了现场发言,还有几位学者提交了书面发言稿,我们整理出其中的14篇文字稿或发言稿组成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与研究”专题论文。这些论文并非长篇大论,不作过多的背景铺陈或繁复的论述,而是直陈观点和建议,突出立论的现实指向性。本专题论文反映了我国社会心理学界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观点。各篇论文依据内容逻辑排列,就论文主题而言,涉及如下多个层面。

一是社会心理服务研究的元理论问题。如何理解社会心理服务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如何命名社会心理服务,大致可以归为元理论问题。王俊秀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心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心理学要扩展学科边界,整合学科资源,来为社会治理服务;张红川借鉴“转化医学”的学科发展模式,阐述了社会心理服务实践与心理学研究的关系;吕小康与汪新建则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中英文命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商榷意见,力图做到名实相符。

二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体系建设问题。中央已经从制度或体系建设的高度来倡导和推动社会心理服务。陈雪峰认为,当前应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第三方评估的机制建设、指标研发、科学研究和制度保障,通过第三方评估推动社会心理服务政策的落实;赵然则从EAP(员工帮助计划)的发展历程中看到,社会心理服务效果评估,尤其是投资回报率的重要性;而池丽萍在剖析某市实际案例后发现,该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工作模式、效果评估等方面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服务”倾向,停留在心理健康的层面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实践。

三是社会心理服务中人的问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涉及制度方面,还包括人的方面。谢天以“开饭馆”为喻,阐述了心理学者(厨师)、民众与政府(客人)、社会心理服务人员(服务员)三类人的角色分工;辛志勇则专门阐述了通过应用心理專业硕士教育等渠道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和路径。

四是社会心理服务的设计思路问题。社会心理服务必须落实为一系列可行的方案或项目。毕重增认为,社会心理服务有两种基本切入方式:对象化和主题化,前者以服务对象或人群为切入点,后者以心理主题为切入点,实践中可以从这两个维度整合设计各种项目;赵玉芳则主要从群体心理需求角度论证了社会心理服务的设计思路,并强调要建立心理学专业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对接的顺畅机制。

五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专项实践问题。寇彧结合多年研究成果,专门从个体和制度因素角度论证了亲社会心态的培育思路;王沛、陶爱华指出,医患关系的社会治理在于医患互动的过程监控,以及对医患双方的教育与培训;张林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开展了对老年心理的系统实证研究和服务实践;周莉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可以从学校和家长着手。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和伟大实践。本次研讨会和本组专题论文可以体现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政府、社会组织的人士对社会心理服务实践和研究的洞见,其中有共识也有争论。

共识是大家明确认可的,或者默认的观念和看法。我们大致可以提炼出如下几点共识:第一,社会心理服务实践是促进,甚或倒逼社会心理学自身变革的一个重要契机。我国学术界需要更加自觉地响应现实,加强研究的现实指向性,注重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力争在解释和引领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本土理论创新。鉴于此,有必要成立社会心理服务研究的专业学术组织和专门学术机构。第二,要正确理解社会心理服务的性质和定位。“社会心理服务”不等于,也必须超越“心理健康服务”,要更多在心理建设、社会治理层面理解社会心理服务。对此,辛自强在《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年第5期发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一文已详细阐述,这里不重复。第三,社会心理服务既要重视制度或体系建设,又要重视人的观念更新和能力建设。社会心理服务首先是国家的一项战略部署,它的落实有赖于政策和制度保障,有赖于体制和机制创新;与此同时,无论是心理学研究者、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服务者、公众和政府都要合理认知社会心理服务,研究者要能提供先进思想,服务者要能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项目。第四,社会心理服务项目的设计应该秉持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标准。具体而言,一个项目应该有专业理念指导,要基于证据(循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我们也认识到,目前阶段在很多方面尚无法形成一致的、清晰的、理论化的认识。例如,如何准确界定“社会心理服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研究的理论体系,如何系统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工作。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政府、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学者、社会工作者等协同努力。本次研讨会和本组专题论文只是一个开始,寄望广大同仁的持续探索!

最后,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ZD057)“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心理建设研究”资助。感谢张梅老师在本次研讨会和专题论文组织中所付出的辛苦和智慧;感谢王芳、何妍两位老师的支持和协助;感谢杨之旭、熊安琪、郭容、丁书恒、宗正、郭苹苹、陈泓菲、续志琦、徐瑄等同学在会务和专家发言录音整理方面的辛勤付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谨向所有与会发言或提交专题论文的专家致以敬意和谢意。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心理服务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