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梅
摘 要:《现代物流基础》是高职高专物流类专业的入门基础课,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量逐渐加大,拥有物流管理技能的人才也成为企业争先引进的对象。教育部自2011年启动实施高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有效促进了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改革。本文分析现代物流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并提出建设路径。
关键词:现代物流基础;精品课程;探讨
一、现代物流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都是一个永恒的主体。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是由本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以专业学科为基本单位形成的教学团队模式,逐步形成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收效好的师资队伍。现代物流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对系统的提高物流专业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物流课程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与实践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建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方式,转变过去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演化为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现代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各分支的基础,也是一门实践技术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分析,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从而激发其主体能动性、创新性,同时培养学生对前沿问题的探索意识,不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现代物流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以有助于学生学习与实践为主线,通过优秀的高素质教师及优质的课程,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3.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现代教育重心不仅在于探索真理;更在于推陈出新。探索真理的态度,推陈出新的理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现代物流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教育改革。
二、现代物流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
1.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为了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动力,要培养一支教学经验更丰富、学术水平更高、结构更合理、教学收效更好的教学团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在建设期内达到以下条件:主讲中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该门课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双师型”教师占90%以上。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时,一方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或选派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践竞赛和项目研究,努力使其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能工巧匠或技术能手组建动态兼职教师,进一步完善双师型队伍。同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中,由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牵头,引入与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阶梯式队伍,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为建立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奠定基础。
2.优化精品课程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单门精品课程建设往往忽略了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性,在学生学习时也只能学到单门课程的内容,受益面很有限。基于现代综合素质教育理念,我们在设计建设单门精品课程时就是要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现代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各分支的基础,阐述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是任何物流行业工作都必须完成的基础工作,也是物流专业和其他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課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物流管理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物流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兼顾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和统一性,围绕着课程本质集成管理思想使每位相关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共同推进课程建设统一规划,实现资源整合。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制定教学计划是一门课程的重要基础,是教师讲授课程内容的重要保证。现代物流基础课程围绕物流基本理论、功能要素、行业物流来设计。主要教学任务应从理论再到一个一个的功能要素开展使学生能够掌握物流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课时分配比1:1,如:项目一,现代物流概述的教学中,理论课为物流的基本认知;实践课为物流实训室与物流企业的教学参观。实践活动应尽可能邀请校外专家或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浑然天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现代物流管理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将课程计划搭建起来,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安排好现代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学的更系统,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
3.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打破的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采用任务驱动、2+1工学交替、项目导向、PDCA循环推进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勤于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在理论教学时,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录像教学、现场测绘指导等“电教学”,再结合本课程中物流经营沙盘竞赛法、软件模拟实训法等现代教学手段,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了自身空间想象能力,还能使学生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应充分利用三个课堂(课堂、网络和实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4.注重精品课程实践性教学建设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实践”。良好的实训设施和场所是顺利开展“教、学、做”为一体化的基础。在学校现有实践场所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以提高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各种实践环节,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首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重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我校现已建成和投入使用的校内实验实训室5个,分别为工商管理综合实训室、ERP电子沙盘模拟实验室、市场调查与预测模拟实验室、谈判模拟室以及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实训基地。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实训课程就是在ERP电子沙盘模拟实验室和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实训基地展开,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物流作业管理模拟、仓储作业管理模拟、配送车辆装载作业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拟、国际货代模拟软件操作模拟、供应链模拟、现代物流成本管理综合实训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模拟改造。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的使用,让学生得以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软件演练与实物操作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
其次,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随着学校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持续投入,采取校企合作、学校引进等方式不断深化,工学结合逐步实现。目前已建立校外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6个,包括平安保险、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德邦物流公司、苏果超市、今世缘商贸公司以及淮南至强科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就业提供了必要外部条件,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的需求、体验企业文化,为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
最后,引入“双导师”制度。“双导师”不应该理解为“两个老师”简单的组合,它是“集体导师”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双”强调导师来源的方向,一方是来自校内,另一方来自校外。“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来自不同方向的导师关注点不同,相互配合,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总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实践活动,互补式教学,共同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高職高专物流类专业的入门基础课,同时也是物流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将其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教学工作,需要开创新的教学思维,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地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力求实现高职现代物流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改革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孟庆亮.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4,(03):212-213.
[2]陈允行,魏育华.高职院校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20):221-222+230.
[3]薛群慧,谭蔚沁,金艳凤.论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旅游研究,2011,(01):87-92.
[4]葛春艳,杨乐.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高职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6,(23):408-409.
[5]王英.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开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6):19-22.
[6]宋伟,赵荣兰,伊正君,魏书杰.应用型人才素质教育与精品课程群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