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文权 陈垂应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儿童福利机构、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以区县为单位完善送教上门制度,为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服务”。[1]
随着送教上门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部分地区已经从最初的“送温暖”、不定期送教,发展到因生而需地选择“送文化”“送技能”“送康复”等,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怎样全面评价送教上门工作“教师教得怎样”“送教对象学得如何”,是“规范”“有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理应得到广泛关注。
为强化送教上门教学评价,保障送教上门工作质量,福建省晋江市教育局牵头成立重度残疾少儿送教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开展送教工作专项会议,展开对送教上门工作的教学评价,全面反馈送教工作的成效,对比发现工作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促进送教对象的康复训练和认知、自理等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深入研究相关理论,改进送教手段,最终提高送教对象的生活质量,促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鉴于“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教学评价无法像普通教育一样以考试为主要考评手段。因此,笔者通过对送教对象的筛选和评量、送教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送教内容的量身定制、辅具介入居家康复训练、送教过程性材料的记录分析,全方位、过程性、多元化地对“送教上门”教学成效进行了动态评价,为提高送教上门质量积累了经验。
进行教学评价的前提,是明确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确定教育基线。
相关文件明确界定: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是重度残疾、确实不能到校上学的适龄少儿。“重度残疾少儿”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和精神状态异常,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经相关医学鉴定等级为重度及以上的14周岁以下少儿。
根据地方残联提供的未入学残疾少儿名单,我们甄别后发现其中有个别轻中度残疾少儿,因为家庭距离学校远,家长不便接送而被列为送教对象。我们动员要求家长切实履行监护人职责,把孩子就近送到学校上学,此类对象不属于送教对象范围。
根据送教服务对象的《残疾证》上所登记的“残疾类别”,我们发现存在鉴定含糊甚至有误的现象。送教教师参考《残疾证》上的残疾鉴定说明后,应实际入户观察、测评送教对象的语言沟通、肢体运动、动手能力、生活自理、精神状况等,对残疾类别鉴定错误、含糊的,要求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再次做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的鉴定。
医学鉴定为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参考依据。随后,送教教师再次展开送教对象的综合情况全面调查,对出生史、形成障碍的可能原因、伴随症状、成长史、肢体运动技能、家庭生态环境、社区生活环境、生活自理、沟通表现、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详细调查测评,为拟订“一生一案”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为后续的教学评价提供可靠的对照基线。
送教工作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制订了合理有效的送教计划,是否协作共进地落实送教计划。因此,送教上门教学评价应关注“一生一案”的制订情况,并重视具体的“怎么做”。要通过过程性的评价确保各项工作在规范、科学、合理的轨道上运行。
由于送教对象分散在各乡镇,空间距离远,生活环境存在差异,且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送教上门必须建立适性的“一生一案”。
我们积极动员家长参与送教计划的拟订,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家长树立信心,要求家长参与对个案的基础情况分析,配合送教教师,共同确定送教内容。结合前期的综合调查,家校共同完成了《个案综合分析表》,共同拟订《个别化送教计划》《送教上门指导手册》《送教上门对象短期目标》《送教上门对象中长期目标》《送教上门教学阶段性评价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生一案”中,要突出关注康复训练的内容。送教上门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居家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重视和配合。每周仅半天的送教教学,不能满足送教对象的发展需求。家长若能每日坚持一定时间对孩子进行巩固训练,将大大提高送教对象的身心康复和知识技能习得效果。因此,在“一生一案”中,教师可以布置适量的家庭训练内容,请家长每日抽出固定时间对孩子进行训练,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实时反馈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对送教对象的前期评量以及在其基础上拟订的“一生一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否有效协作,即“怎么教”,同样也关系到送教上门质量的提升,也应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一环。
为方便就近送教,促进融合教育,我们确定了普特教师协作教学的送教模式:由重度残疾少儿所在乡镇服务区对应学校选派教师,每周至少一次登门送教;由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各个对应乡镇指导送教上门工作。
根据普、特这两名送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兴趣特长差异,其任务分工也各有侧重。普小送教教师侧重“送文化”,特教教师辅助;特教教师侧重“送康复”,普、特协作“送技能”。普小送教教师跟岗实践,并巩固训练,同时指导家长配合参与,以便日常随时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巩固送教效果;普、特送教教师发挥各自特长,美术、音乐、手工、游戏等,从“文化领域”“康复领域”“技能领域”三个方面确定送教内容。
为加强对这一过程的评价,我们邀请多领域、多学科专家组成工作组,从全局指导送教上门教学评价各环节工作,将“一生一案”拟订、普特协作任务等细分为表格要求,在引导教师对照要求完善工作的同时,也起到评价工作完成情况与质量的作用。
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送教过程性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阶段式教学评价,以及时总结阶段工作得失,找准下一阶段努力方向。
送教上门的对象是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脑瘫、自闭症等各种重度残疾少儿,残疾类型不同、残疾程度严重。不同的送教对象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各不相同。对送教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过程性评价、阶段性的动态对比,有助于及时掌握其发展情况,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从而改进教学。
我们利用短视频开展阶段性评价:每月提交当月的送教同一训练内容的短视频。每学期对比同一送教对象、同一教学内容视频,分析该送教对象该项技能的进步情况。
以永和镇送教对象重度脑瘫少儿小炜为例。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小炜下肢肌肉萎缩,骨骼发育不良,双腿互搭成“剪刀腿”,平时行动靠上肢双手支撑在地上爬行。由于长期几乎只能待在家里,缺少智力开发,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小炜口齿不清,智力水平也略低于同龄普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我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教会了小炜坐时主动把交叉的双腿用手分开,依靠滚筒的支撑,保持正确坐姿;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教会小炜正确爬行,不再交叉双腿在地上拖行。而这些进步,正是通过视频的阶段性对比而清楚呈现出来的。
每学期期末,送教教师对照期初拟订的个别化送教计划,对送教对象的认知、生活技能、沟通与表达、肢体康复等方面,全面评价送教对象各方面进步或后退情况,形成学期评价表,作为下一学期拟订学期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如龙湖镇重度自闭症送教对象9岁的烊烊,其已有能力基础、学期评估和下一阶段调整目标对比如下表所示。
静夜郑 策(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指导老师:张 琳
项目时间 视觉对视 沟通表达 生活自理 运动技能2017年2月学期送教前目光闪烁,对视10秒以内;即使对视,眼神空洞无神会说“妈妈”“谢谢”两个词,用笑声和摇头表示情绪不能独立上厕所、日常生活多由母亲代劳能独立行走,上下楼两步一级台阶,需要有人牵着手才敢迈出家门,只在家门口散步2017年6月学期送教成效评估能目光转向声源处,对视 20秒以上学会口语“再见” “疼”“走”学会洗手、穿拖鞋、脱下和提起裤子,能用吸管喝水能一步一级台阶;能独自走到家门口2017年秋季送教目标强化物吸引注意,视觉对视时长增加绘本故事及沟通簿介入,发展日常用语口语家长教她学穿脱衣服、学习洗脸刷牙等带她多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多接触周边邻居
多元评价从不同角度全面反馈了个案接受送教以来的学习成效,是送教上门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为个别化教育、随班就读、关注生情差异教学等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开展重度残疾少儿送教上门工作,逐步扩大送教上门教学评价的试验点,健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协同残联、医疗机构、社区多方协作,共同助力重度残疾少儿身心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