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及当代紫砂陶装饰面面观

2018-02-19 07:30朱萍萍
江苏陶瓷 2018年6期
关键词:贴花紫砂陶镂空

朱萍萍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从古至今都与其它工艺品、艺术品一样,随着时代的脚步、国运的兴衰而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国运昌盛,紫砂就是旺,艺术形式和创新形式就多样化的发展。

紫砂陶装饰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蓬勃发展,特别是乾隆盛世,紫砂陶的造型和装饰丰富多彩,如清三朝宫廷御用器皿,特别是瓷器盛行挂珐琅彩,宜兴紫砂陶也一度在胎体上挂珐琅彩、挂炉均釉,形成一种奢华多彩的风格。但因为当时挂珐琅彩成本高,工艺难度大,仅在宫廷中适用,再加上紫砂陶上釉彩以后也影响紫砂陶材质透气性的特点,泡茶时与瓷器无别,以致于珐琅彩装饰逐渐淡出,而被紫砂其他装饰工艺取代。

由于宫廷御用器皿追求奢华,费工费时,客观上也局限了民间工艺的发展。宜兴紫砂除了为宫廷服务之外,大量的手工艺人为了生活而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改变,出现了为民间日用而生产的民窑。民间的产品讲究经济实用,不像官窑那样不惜工本,因此不如官窑那样精致,相对显得简单些。但是民间又有其得天独厚的地方,它植根于民间,熟悉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爱好,长期接受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孕育和滋养,因而显得刚健清新,富有生命力和生活情趣。例如与官窑工整规范而板滞不化的瓷器相比,民间的紫砂就显得生动活泼、天趣盎然,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清代康熙年间的紫砂陶可以说是一代典范,历史上许多无名紫砂艺人的精湛创造,值得在工艺美术史上大书一笔。

清康熙年间,紫砂陶大量外销至欧洲,为适应欧洲市场的需要,紫砂陶艺人创新了一种镂空装饰工艺。在中国陶瓷工艺品中,镂空的装饰手法非常古老,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就在陶器上面出现了。镂空紫砂壶在清代开始出现,在中国大陆很少见到,而据流传于欧洲的外销紫砂壶信息,在公年1700年前后(清康熙朝)的外销壶中,它却十分流行。这种极具东方情调的镂空紫砂壶是宜兴陶匠为欧洲市场特别制作的。镂空紫砂壶的造型各异、工艺精湛,镂空处都有二层胎体,外层为镂空层,有梅花、竹枝、莲和鹭鸶等纹样题材,内层为“壶胆”。它那空灵的感觉,给人无以言状的美感。

又如贴花装饰紫砂壶,贴花装饰是在被装饰物体上附加纹样的装饰手法,具有立体感。贴花又可以分为堆塑和堆贴,其差别在于立体感的强弱,堆塑稍强,堆贴逊之。紫砂壶的贴花纹样以梅花、菊花、牡丹花、松鼠葡萄纹和龙纹为多,这些具有东方情趣的纹样,由不同的器型反复表现,对欧洲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同一种造型,由不同的纹样题材和泥色配衬,又有着微妙的变化。欧洲贵族还有在贴花上添加描绘金彩的喜好,他们将这种喜好同样运用于来自中国的紫砂壶精品上,使它更加富丽堂皇。贴花这种古老的装饰手法就这样被反复地演绎着,永远地新鲜着。紫砂壶上贴花,在清代以陈鸣远为代表,他在紫砂壶、紫砂文玩等作品,从大自然中吸取题材,或象形、或贴花,从而开创了紫砂花器这一类别,并延续到今天,当代紫砂史上的花器圣手朱可心更是紫砂贴花装饰的一代巨匠,他的弟子汪寅仙也有着杰出的成就。

到了清中后期,在嘉道年间出现了紫砂陶刻书画装饰盛行的景象。清嘉、道年间的陈曼生,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他把中国诗词、文辞、书法、篆刻带进了紫砂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开创了文人壶的先河,提高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和把玩价值,让紫砂壶堂堂正正地以文化的形式出入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陈曼生何许人也?为什么宜兴紫砂界、收藏界对他如此推崇?其实他的真正姓名叫陈鸿寿,生于清乾隆33年,卒于道光2年,浙江钱塘人,西冷八家之一。他曾在宜兴邻县溧阳做过一任县宰。陈鸿寿字“子恭”,号就多了,有“曼生”、“老曼”、“恭寿”、“曼公”、“曼龚”、“夹谷亭长”、“偦溪鱼隐”、“种榆道人”等。只是“曼生”之号在紫砂壶上用多了,紫砂人习惯称他陈曼生。陈曼生身处官场,业余爱好却颇多,他工书及铁笔(篆刻),又工竹刻。任职溧阳时,官场政绩少见史载,倒是在宜兴紫砂上的创意、陶刻诗文使他流芳于世。此公博学好玩,溧阳与宜兴紧邻,公务之余他游山玩水,来宜兴时兴致所至,就在紫砂壶上舞文弄墨。据传,他为使砂壶能有可刻之“空白”,就亲自设计十八个壶样,请制壶高手杨彭年制作,然后由曼生本人及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伽、查梅史等铭刻文辞、诗句。“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阿曼陀室”印章,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从陈曼生开创了陶刻装饰后,就有了“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

紫砂陶装饰自曼生后,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有著名代表人物任淦庭、陈少庭以及任淦庭的弟子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鲍仲梅等人,他们在先师的基础上发挥创新创作才能,并各自成风格,成为紫砂大师。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紫砂陶艺术也随着国运的昌盛而有了巨大的发展,紫砂陶装饰技法、技艺和形式更是创新不断,具有影响大的就是银丝镶嵌紫砂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州工艺美术大师陆函生到宜兴紫砂工艺厂交流,陆大师精于在红木家具镶嵌螺钿、银丝等装饰工艺,是红木苏工一绝,他看到紫砂壶的质地和造型时,主动提出可以尝试在紫砂陶上镶嵌银丝,当时紫砂工艺厂领导很重视,他建议派紫砂陶刻高手鲍仲梅去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向陆先生学习该技艺,鲍仲梅在苏州学习后回厂就开始尝试在紫砂壶上镶银丝,在技艺成熟的基础上,他又毫无保留地在同道中交流,后来又发展到用 24K金丝镶嵌,一时风行紫砂行业,并一直流行至今,并且有所发展。

关于紫砂绞泥壶装饰技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李昌鸿先生在中央工艺美院高庄教授的启发下,首创紫砂壶绞泥装饰,在坯件成型工艺中,利用不同色泽的原矿紫砂泥绞和在一起,形成自然的纹样,或流水、或云彩,自然天成,别具风彩。紫砂高手吕尧臣先生在80年代后期对绞泥装饰作专门研究和开拓创新,形成装饰独特的吕氏绞泥技艺而独步天下,一时有壶艺魔术师之称。他的一件六方名作“玉屏移山壶”由六个块面组成,而六个块面上的绞泥纹样互相通转联接,形成一幅如国画的山水画,而且壶里壶外通透,当时的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时顺华先生看到后大为赞叹,并当场赋诗一首赞美,“玉壶砂成注香茗,屏透画图非凡品。移来千峰汇秀色,山重水复寄冰心。”并为之取名“玉屏移山壶”。当今绞泥装饰已成为一种现代时尚,吕尧臣先生的绞泥技艺出神入化,被誉为当代经典创造。

总的来说,紫砂装饰工艺随着时代的进步,肯定会有层出不穷的创新,作为新一代的紫砂艺人,我们一定要在继承好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作,不负时代。

猜你喜欢
贴花紫砂陶镂空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镂空幻想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合同签订时,需要贴花履行印花税的纳税手续吗?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拼折镂空立方体
镂空窗花朵朵开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