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峰
(宜兴 214221)
在这光怪陆离、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紫砂壶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始终秉承“慢”的特性,似乎与这世界的节奏背道而驰。令人惊奇的是,它从许多已然没落的传统工艺品中脱颖而出,为人接受,不单成为人们生活中爱不释手的实用器,更成为各大拍卖场上炙手可热的收藏艺术品。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人如此着迷?下面就作品 “踏雪寻梅”(见图1)发表个人浅见。
图1 踏雪寻梅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紫砂壶之所以为人喜爱,与它的造型密不可分。紫砂壶虽是传统手工艺品,却不囿于传统,它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喜好推陈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在一代又一代艺人发挥自己的智慧努力下,发展出精彩纷呈的造型艺术体系,让人叹为观止。紫砂壶造型大致可分为光素器、筋纹器和花器,无论是光素器的质朴,筋纹器的规整,还是花器的灵动,都给人不可替代的审美享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把壶,一把紫砂壶的最终完成要经过无数道的工序,需要炼泥者、制壶者和烧制者的配合,泥料决定了它的天然优势,制壶艺人的精工细作决定了它的根骨气质,而“火的艺术”又给了它最终的生命。即便是同一块泥料,每把壶也存在着手工的差异和烧制的偶然因素,每把壶都具有不同的灵魂和生命。
作品由原矿青灰段泥制成,青灰段泥属段泥类,色泽青穆沉静、质感醇厚,壶体为筋纹器,整体以瓜果为原型,与青灰段沉静的泥色相辅相成,似隐藏着厚重的生命力。壶体圆润饱满、气足神丰,鼓腹颈收,筋纹将壶身切分为均匀的六部分,凹陷的筋纹线条流畅灵动,似大自然的神来之笔,筋纹衬托出壶体的凹凸有致,表现出瓜果的成熟饱满。
在紫砂艺术创作中,常以筋纹器来创作以瓜果为原型的紫砂作品,筋纹应生动流畅、深浅自然,口盖和壶体应上下对应、合缝严密,以表现出优雅的形式美。一般而言,筋纹越多制作越难。紫砂壶“踏雪寻梅”整器由腹部向上逐渐收拢,颈部略收呈葫芦状,平盖圆滑,盖钮与壶身浑然一体,盖面自然垂下卷状的瓜叶,形态生动。仔细观察,又会发现每片瓜叶下方自然垂下一颗晶莹饱满的水滴,盖面上以点点白砂点缀,白点疏密有致、分布均匀,有的呈六角形雪花状,有的呈排列的脚印,仿若有人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行走,在寂寥的大地上留下踽踽独行的人迹。从整体看,壶钮为瓜蒂状;单独欣赏,它又是一节弯曲盘绕、茁壮生长的梅桩枝干。再看壶流和壶把,是瓜果蔓延生长、弯曲缠绕的藤蔓;同样也是风骨嶙峋、傲然挺立的梅树,疤结自然清晰、枝干交错,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如同强有力的雕塑,韵味十足。从壶把处自然伸展出一节新生的枝干,朵朵梅花或巧笑嫣然、或含苞待放地藏于枝头,在这贫瘠的寒冬显得格外娇俏。
作品“雪后寻梅”具有生动鲜明的艺术特色,它结合了筋纹器和花器的造型特点,融合了现代审美观念和传统工艺,以贴塑等装饰技法呈现出雪后寻梅的风景和情趣,引人入胜。此作品造型可从两个角度剖析,摈弃装饰,将之看成筋纹器,作品俨然是一个成熟饱满的瓜果;将之看做花器,便俨然是“雪后寻梅”的诗情画意之作,整器运用点砂、贴花、捏塑等多种装饰技法,以自然界中的梅花、雪为原型,集多种元素为一体,使它们相互衬托,彰显出自然逼真的艺术形象。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在一把壶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意象,此作是传承,更是一种挑战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使紫砂壶摆脱传统粗陶匠气的桎梏,给人以审美享受,让人在品茶的同时,也领略到踏雪寻梅的情趣和风景,感受到神思优游的妙趣。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内心仍渴望“慢”,渴望拾起那些因为行色匆匆而忽略的美好,渴望返璞归真,回到简单的生活状态,渴望从慢生活中寻得心灵的平静祥和。而喝茶玩壶这种生活方式自古流传,是一种难得的消遣,能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忙碌的生活中偷得片刻的闲暇,满足人们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其中承载着细腻的个人情感和饱满的温度,唤醒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大雪纷飞,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孤身一人迎着冷冽刺骨的寒风去寻找梅花的踪迹,在很多人看来大概是傻人做傻事。可是,这种看似漫无目的却执着的傻气让现代很多人神往,不为名利、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全凭内心愉悦去做一件事。这种雪后寻梅的癖好,倒流露出深情和真气。梅花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中国人爱好梅花,梅花傲雪凌霜、在众花凋零时孤独盛开,有着不惧风雪、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雪后寻梅”,不单是寻求一种怡然自得的情绪,寻求孤独自由的意境,更是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和象征,寻求梅花高洁的品格。踏雪寻梅,固然是雅事,却也不乏艰辛。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梅、雪、人三者齐备,展示出天地间无比动人的奇观,真可谓:有雪无梅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也将现代人内心摆脱世俗、遗世独立,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自古以来便重视二十四节气,大雪是其中一个重要节气,民间至今流传着“瑞雪兆丰年”的说法。整器以成熟饱满的瓜果为造型,暗含着对来年硕果丰收的期盼。适时的大雪保暖土壤,积水利田,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大雪将瓜果覆盖,暗示着寻梅者的足下是肥沃的土地,被大雪覆盖的土地虽然看似寂寥,但大雪下涌动着喷薄而出的生命力,梅花的盛开也是生命力的一种象征,正如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无论是多么险山恶水的环境,终有好转的时候,终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雪后寻梅,也是逆境中寻求希望和美好生活的坚强和砥砺。
细细品味,整器散发着静雅幽意,让人不经意间便收获了心上追寻的东西,一个放松的缺口,一份闲逸的心情,一次“风雅颂”的惦念。茶香氤氲中,暗香浮动。手上之器,目遇之景,让一直以来潜藏在生命深处的某种情感突然迸发,它仿佛与我们有着百年、千年的缘分,仿佛是前世的一千次回眸,才换来如今这会心一笑的相遇。造器,造的是境,也是心,是艺人借助自身对事物的美好感知,将这份感知转化为实体,跃然呈现。赏壶,赏的是器、是境,是艺人的心,也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意象。
造型是一把壶具备精、气、神的基础,唯有好的造型才能营造出妙境,让人领略其承载的人文情感和文化底蕴,这也是紫砂壶的奇妙魅力所在。一雕一琢,微寓心意;一花一叶,聊寄愿景。闲书一卷以怡情,清茶半盏以润心。紫砂壶作为文人雅器,营造茶席之境,体现于文人空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浓郁的文雅情怀。身为一名制壶艺人,应不忘初心,对紫砂文化始终怀有一份尊崇之心,静观自在,心生明净,感受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深厚与悠远,以深切入微的觉察力和感受力抓住时代和社会的痛点,创造出气韵通透、独具精神力和情感力的作品。好的艺术创作不拘泥于形式和规则,作品“雪后寻梅”完美地融合了筋纹器和花器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朴拙自然的趣美,更是紫砂造型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