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红存
(宜兴 214221)
古代文人多寄情山水,日常书法绘画,游学四方,踏遍青山。闲下来时也会想着造园布景,立群石种古松。最不济也想着养养盆景、玩玩赏石、喝茶斗鸟,这之中就有了很重要的一项可玩、可文的分类:紫砂器皿。紫砂茶具、紫砂花盆花缸、紫砂各类文房雅器都属于紫砂器皿,于是便有了文人参与的“文人紫砂”,于是便有了“壶以字贵,字以壶传”的千古名句。古代文人寄情于壶,以壶坯做书画的载体,设计好样式适合书画刻绘的紫砂壶,同时在制作壶坯的同时融会贯通,充分融合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精粹,然后书画家在其上创作,使得制壶艺术与陶刻艺术完美结合,创作出备受世人推崇的紫砂器。
作为清末紫砂八大名家之一的何心舟,不仅自己抟砂塑形手艺高超,能做能刻,同时还和梅调鼎、任伯年、胡公寿等众多书画家交流合作。后于同治年间和王东石一起创办“玉成窑”,玉成窑作品一直被收藏界视为民间殿堂级别的文人紫砂收藏典范。
图1 三足壶
此款玉成窑何心舟制紫砂 “三足壶”(见图1),摹古出新,造型简洁大气,气势生动饱满内敛。壶身呈一个传统的园鼓肚,线条饱满张力十足,壶身加一薄薄的线片,肩颈就立马精巧起来,圆圆的壶身被三颗小圆的三足架起,突然就有了三两拨千金的厚重与沉稳质感,开盖做盖的方式方法,显示出作者精湛的技艺水准,同时也使得壶盖与壶身更和谐统一,在有无与阴阳之间转换得当。壶的子遵照整体统一的设计风格,依旧是小小圆圆的一粒,但设计感就在于的子周围那圈凸起的线,紧紧地将的子抱在当中,仿佛水滴落下,荡起阵阵涟漪。壶嘴呈一个平缓的斜上势,包嘴的设计从侧面看不出任何空洞,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敛与含蓄。大大的壶把将一切的收势与内敛颠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在哲学的概念中,对比产生矛盾,矛盾是创造价值的直接原因。在整把壶的设计与制作中,充分地体现出作者中庸的美学思想,不偏不倚、不张不扬,内敛含蓄中又充满变化,在阴阳虚实的对比中收放自如。
唐代王维论画讲“意在笔先”,张彦远也曾在论吴道子的画时讲:“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又:“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其实不单单作画是这样,正所谓艺术是相通的,书画讲线条,书画讲气韵生动,书画讲下笔如有神,紫砂壶的制作也都是这样。紫砂壶造型的形式是作者内心“意”的迹化,如果没有心中的先立之“意”,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成功的作品出现了。所有的艺术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罢了,内在的关联与作者长期的修为是完全分不开的。
自陈曼生起,紫砂就与文人学者有了亲密的渊源,紫砂壶也就更多地沾染了文人气度,同时也因为这种文人风骨使得紫砂走向了一个更高、更远、更普及的发展状态。二者相辅相成,同促进同上升,人壶合一。何心舟的作品出众,得益于他个人的修为成长,更加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推进。例如儒家学说提倡礼仪待人,崇尚举止端雅,美观得体的举止行为,这种文化的要求与茶道文化、茶器的布置格局和其本身的造型设计是不谋而合的。古人生活处处以礼为伴,中华民族在性情上追求中庸之道,在审美观念上推崇“和”,和谐、和美、和平,这般温润与平实就注定了文人设计上的厚重与中庸。这一点不单单体现在何心舟的这把“三足壶”上,更加体现在其他的作品设计中,像他特别出名的那把 “博浪紫砂壶”,饱满厚实的设计,链条相连,不见任何棱角,中和的特性将其打造得气度非凡。仿佛一位成熟稳重的老者,在生命的长河中坦然面对,得体周旋。
何心舟的紫砂壶多为线条柔缓的曲面造型,结构设计无论简单还是繁复,都只见其胸中的从容与淡定,风格统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仔细揣摩。含而不露、沉静内敛,于安稳中见气度,于柔和中显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