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斌 彭巧巧 王永业(通讯作者)
325807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浙江1
325807苍南血站,浙江温州2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命脉,持续质量改进是目前各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常用方式。本研究根据第4版《JCI评审标准》选择临床监测指标20项,探讨临床监测指标项目在医院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2017年1月开始对20项临床指标进行监测,以12个月为观察周期,其中2017年度住院患者22 000例为观察组,男12 800例、女9 200例;平均年龄(58.6±19.5)岁,2016年度住院患者21 000例为对照组,男12 500例、女8 500例;平均年龄(59.7±18.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各临床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监测指标,上报医院质控科进行初审,审核后递交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批准执行。临床监测指标建立根据第4版《JCI评审标准》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QPS.3,选择临床科室高风险、工作量大、容易出现问题的项目作为监测指标[1],共选择临床监测指标20项。包括肾性贫血达标率、骨科术后DVT发生率、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率、深静脉置管单次成功率、癌痛规范化治疗率、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率、术前抗生素正确使用率、脑卒中后获得性肺炎发生率、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重度异常脑电图通报率、消化道内镜活检遵从率、产科患者剖宫产率、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化疗预处理指南遵从率、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手术部位标记遵从率、检验危急值有效通报率、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的发生率、气管内全麻术后咽喉部疼痛发生率。
临床监测指标描述包括指标名称、指标定义、指标选择的理由、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样本量、监测评估频率、目标值及负责人、数据验证、异常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等内容。科室质控小组每季度将监测指标资料上传到质控科,质控科每季度对监控指标进行分析,对监测指标、行动计划、改进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已解决的问题或不能提供决策依据的数据不再列为监测指标,对未能解决的问题,则列为下一阶段监测重点,进入新的管理循环。监测指标的分析采用柏拉图、趋势图、控制图等质量工具,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监测指标达标率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实施临床监测指标项目前后年均临床类医疗纠纷数和赔偿金额,并进行比较分析。
统计学分析:统计选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达标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年均投诉例次及赔偿金额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年均投诉例次及赔偿金额比较(±s)
组别 n 年均投诉例次 年均赔偿金额(万元)对照组 21 000 118 38.500观察组 22 000 25 3.200 χ2 60.267 29.851 P<0.05 <0.05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达标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的肾性贫血达标率、术后DVT发生率等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年均投诉例次及赔偿金额比较:观察组患者年均临床类医疗纠纷数和赔偿金额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临床指标监测是手段不是目的,是通过对医疗服务的流程或结果进行可量化的测量,作为监测评估及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与适当性的依据,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2]。张三利研究发现[3],建立肾内科专科质量监测指标,对质量管理具有导向作用,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持续质量改进。
我们在参考第4版《JCI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20项临床监测指标。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确定优先重点指标和目标值,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异常值,了解异常发生的原因等,并依据PDCA循环原则加以改进,形成质量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监测指标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医院持续性改进医疗质量,并且医疗纠纷例次的减少提示患者就医满意度的改善。
国内有学者把监测指标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4],与个人晋升、学科建设等挂钩,结果发现其可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