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郁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的综合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胃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75例。A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治疗,B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下胃穿孔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分级、住院时间均优于B组,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17.3% ,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疗效显著,其创伤小、出血量少,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胃穿孔;腹腔镜;开腹手术;胃穿孔修补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2
胃穿孔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为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引起胃穿孔的原因较多且复杂,临床常见引起胃穿孔的原因包括外伤所致穿孔、消化道溃疡引起的穿孔,癌症诱发所致穿孔,其中以消化道溃疡引起的穿孔占胃穿孔比例最高[1]。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的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将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过去临床主要采用开腹手术治疗,不仅创伤大而且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尽快康复。近年来由于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在治疗胃穿孔方面也显现出独特的优势[3]。鉴于此,本次研究以150例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胃穿孔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75例。A组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龄28~55岁,平均(42.32±4.36)岁;病程介于3~28h,平均病程(15.36±5.24)h;穿孔部位包括:20例为胃窦部前壁,18例为胃窦部后壁、22例为胃幽门管部,15例为胃体小弯部;穿孔直径为5~23mm,平均(14.25±2.45)mm;B组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27~56岁,平均(43.25±3.36)岁;病程介于2~27h,平均病程(14.58±6.17)h;穿孔部位包括:27例为胃窦部前壁,20例为胃窦部后壁、15例为胃幽门管部,13例为胃体小弯部;穿孔直径为6~24mm,平均(15.15±2.55)mm。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胃穿孔的相关诊断标准,均有胃溃疡史,并经胃镜、X线明确诊断为胃穿孔。排除出血严重者、既往梗阻发生者、精神疾病者、无法配合研究者。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
1.2 治疗方法 患者给予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治疗术前嘱咐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做好手术准备。麻醉方式为持续硬膜外麻醉,术时患者为仰卧位,并将其右侧垫高,帮助患者适当调整以保持头高较低。手术选择在其脐下缘行一长度为1cm的切口,将其作为观察孔。然后将二氧化碳注入,以建立人工气腹,压力保持在15mmHg以下。第二个切口在其左侧锁骨中线往下5cm处,将其作为主操作孔;第三个切口为右侧锁骨中线靠肋缘下2cm处,将其作为辅操作孔。对腹腔中的内容进行冲洗,将积液和残渣彻底清除后对穿孔部位进行探查,并对穿孔部位组织进行活检,以排除胃癌的可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分级、住院时间等,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将其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