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娥
【摘 要】目的:分析消化内科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探讨其与胃肠疾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中的215例消化内科患者,其中103例出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胃肠疾病发生情况。结果:胃肠疾病、饮酒史、吸烟史、职业、年龄是消化内科患者出现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15例消化内科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复合型溃疡、胃溃疡Hp感染率明显较其他胃肠疾病更高,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肠疾病发生率,通过进行幽门螺杆菌监测与早期处理,对于减低Hp感染率,减少胃肠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消化内科;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疾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01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临床感染中出现率最高的一类病原菌,临床发现,Hp感染会引发多种胃肠道疾病,对患者身体健康形成严重影响[1],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中收治的215例消化内科患者为对象,分析其中103Hp感染患者与胃肠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中收治的215例消化内科患者,包括135例男以及80例女,年龄平均(45.28±25.36)岁,其中103例存在Hp感染。全部患者均为第一次就诊,近三个月没有服用过铋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抗菌药物,全部患者均除外精神障碍、心肝肾费严重疾病、消化道手术史。
1.2 方法 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同时收集Hp感染患者的病种、年龄、饮酒吸烟情况,分析胃肠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1.3 统计方法 通过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获取的全部结果实施分析,[n(%)]表示,X 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p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消化内科患者出现Hp感染的影响单因素包括性别、性别、受教育水平、职业、饮酒史、吸烟史,P<0.05,将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胃肠疾病、饮酒史、吸烟史、职业、年龄是消化内科患者出现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1。
2.2 胃肠疾病与Hp感染相关性
本组215例消化内科患者有103例出现Hp感染,感染率为47.91%。其中有40例为非萎缩性胃炎,其中Hp感染患者有18例,感染率45.00%;47例为非萎缩性胃炎伴有糜烂患者,Hp感染患者有21例,感染率44.68%;33例为萎缩性胃炎患者,Hp感染患者有15例,感染率45.45%;13例为胃溃疡患者,Hp感染患者有10例,感染率76.92%;35例为十二指肠患者,Hp感染患者有18例,感染率51.43%;5例为复合型溃疡患者,Hp感染患者有5例,感染率100.00%;23例为胃息肉患者,Hp感染患者有8例,感染率34.78%;13例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Hp感染患者有5例,感染率38.46%;6例为胃癌患者,Hp感染患者有3例,感染率50%。从上述结果可以得知,十二指肠溃疡、复合型溃疡、胃溃疡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胃肠疾病,P<0.05,另外胃息肉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胃肠疾病阳性率。
3 讨论
本研究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胃肠疾病、饮酒史、吸烟史、职业、年龄,P<0.05。年龄越高,Hp感染率越高,这主要是由于高龄患者免疫功能会有明显降低;受教育水平越高,健康知识掌握越多,更注意个人卫生,所以Hp感染率越低;职业越好,收入越多,生活水平越高,Hp感染率越低;吸烟史及饮酒史会增加Hp感染率,主要是因为吸烟、饮酒会促进血管收缩,对细胞修复能力、胃黏膜的血液供应都会产生影响,同时松弛幽门括约肌会引起胆汁反流,胃酸会出现大量的分泌,明显降低了胃液中的酸碱值,胃肠黏膜保护作用明显减低,对于胃酸不能起到有效的缓冲,所以会有更高可能出現Hp感染[2]。
本研究发现,215例消化内科患者中Hp感染率达到47.91%,表明Hp感染和胃肠疾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Hp感染会一定程度增加胃肠疾病出现的可能。主要是由于Hp会导致胃泌素、生长抑素失衡,引起胃酸大量分泌,另外形成的速度会损伤胃肠黏膜,加快炎症因子释放,最终导致多种胃肠疾病[3]。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患者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会提高胃肠疾病出现的可能,通过控制Hp感染,对于减少胃肠疾病的出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王裕宣. 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胃癌前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癌症杂志,2016,37(10):2779-2781.
赵红珍,王盖昊,王兆林,et al.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1):110-114.
李伟鹏,周鸿科,柏小芬,et al.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2016,37(11):1731-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