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意识”内涵解析

2018-02-18 01:29赵洪明
关键词:创造问题意识问题

赵洪明

摘 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是创造的开端,是能力发展的起点。反思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一个二律背反的现象,一方面教师问题不断,另一方面学生提不出问题。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改变现阶段教师满堂问的现状,实现课堂问题学生有效生成,带动学生创造力发展。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一代拥有无穷的创造力建立坚实的基点。

关键词:问题;(学)生;生(成);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72-1

一、什么是物理课堂真问题

物理课堂中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的真问题,而不是教师的或教材上的问题。

1.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产生的迷茫和疑惑,是学生在体验和研究过程中产生,是课堂问题的重点和精华。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这一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2.教师的问题只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的桥梁。教师应把提问题的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学生的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才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转向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关键一步。

3.教材中的问题无非是学生需要掌握新知识的导入,是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的一种形式。教师应该把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物理课堂提问误区

现在的课堂大部分仍是教师展示实力和精妙问题的舞台,极少有学生认知疑问和发展创造力的空间。

误区一:问题为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不是学生理解障碍的反映。

为完成认知任务,教师不是思考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哪些问题,而是着重看学生能否掌握教材,把上课视为执行教学目标的过程。

误区二:问题是教案上的问题,不是学生学习中实时反映的问题。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回答出预定答案,而对于学生那些不符合预先设计的回答,教师常常是视而不见,或难以直面。

误区三:问题是摧残、耗时、问傻学生的问题,极少有学生自身需要和体会后的问题。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教师所提的问题,就会发现其中“对不对”、“是不是”等形式简单、内容低效的问题占有相当的比例,而需要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则很少。

三、物理课堂应提出哪些问题

第一类是呈现型问题。这种问题是现成的,本身就是存在的,主要涉及知识的记忆与提取过程。

第二类是发现型问题。这类问题虽然也是现成的,对学生而言,需要他去寻找、去思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第三類问题是创造型问题。这类问题本身不存在的,提出这类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四、传统课堂提问与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提问的区别

狄拉克认为:不是任何发问都是问题,一个好的问题需要具备质疑、反驳和批判等因素。学生要有质疑、反驳和批判等因素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问题氛围;其次教师问题的呈现要恰当,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要做好“引子”、“桥梁”和“助推器”的工作。

培养学生想问的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问个不休,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甚至被扼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鲜有问题可问,也根本没有质疑的时间。而在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以学生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要想问。

培养学生敢问的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师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学生不敢在课堂上质疑教师。新课程注重营造和谐氛围,倡导师生关系平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学习共同的促进者,这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乐问的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脱离了学生的经验,“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强调课程要走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新课程提倡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背景,制造学生的问题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乐问。

培养学生善问的意识。新课程提倡教师的提问少而精,设问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处,从而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学生有了提问的时间和机会,有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学生善于提问。

五、物理课堂问题消化的路径

1.学生自主学习消化基础问题。新课程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接受转变为自主体验。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体验后,基本能消化简单的、基础的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消化疑惑问题。在自主体验,消化基本问题后,如果还有部分学生仍有疑惑存在,可以通过“互为教师”的方式解决;如果大家都有疑惑,则可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达成解决共识;如果仍解决不了,就放在组外进行讨论。

总之,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我们要把握好新课程,做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师,为下一代拥有无穷的创造力建立坚实的基点。

[参考文献]

[1]程胜.学习中的创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7).

[2]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07).

猜你喜欢
创造问题意识问题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