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质量控制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应用效果分析

2018-02-18 02:24林志红王研炜魏明杰陶晓歌雷亚星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儿科输液静脉

林志红 王研炜 刘 姝 魏明杰 陶晓歌 雷亚星

小儿静脉输液作为儿科常规治疗方法,是该科室护理人员的主要护理内容,但由于患儿自控能力、对疼痛的忍受力及表达能力均较低,因此护理风险较大[1],且随着近年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要求的提高,常规护理方法已逐渐无法适应目前情况。因此,我院自2018年1月开始采用环节质量控制等方法提高小儿静脉输液治疗的质量,并选取在实施该方法前后各90例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12月在我院儿科输液治疗的90例患儿为常规组,其中男49例,女41例,平均年龄(2.03±0.51)岁,另选取2018年2~5月在我院儿科输液治疗的90例患儿为研究组,其中男47例,女43例,平均年龄(2.11±0.49)岁。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我院儿科自2018年1月开始实施环节质量控制,因此常规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进行治疗时,通过环节质量控制方法加强护理,具体包括:①知情同意环节。在给患儿输液时,将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法详细告知患儿家长,并通过宣传手册等方式,将输液留置针注意事项等告知患儿家长,同时,由于患儿常无法配合穿刺,并在留置针时由于患儿反抗动作过大等情况需再次穿刺,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使其协助输液,同时在留置针时加强对患儿的监护,以免发生不良事件[2];②静脉穿刺环节。对于血管条件较差、动作过于猛烈或易出现纠纷的患儿,选择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穿刺,在避免发生纠纷的同时,能够提高护理效率,同时,对年资较低的护理人员加强培训,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儿科的护理环境;③静脉用药环节。加强对输液患儿的巡查,观察输液速度、穿刺部位是否出现异常及有无液体外渗等情况[3],同时观察患儿体位是否舒适,另外对青霉素等可能过敏的患儿进一步提高巡查力度,避免过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④加强监管。每日由护士长对各环节工作进行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在次日晨会中提出,并由全体人员提出并讨论解决方法,以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正。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缺陷及家长的投诉情况,并对患儿留置针期间内液体外渗、局部肿胀、青紫瘀斑及肢体温度改变等护理风险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投诉情况及护理缺陷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而对其投诉率为1.11%、护理缺陷发生率为2.22%,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投诉及护理缺陷比较[n(%)]

2.2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比较 研究组患儿液体外渗、局部肿胀、青紫瘀斑及肢体温度改变等情况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比较[n(%)]

3 讨论

由于患儿无法有效配合护理工作,且对静脉穿刺造成的疼痛忍受能力较低[4],因此治疗时常哭闹,而此时家长出于对患儿病情的担心及对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的要求,导致护患关系较为紧张,因此儿科静脉输液难度较大,且护患纠纷等事件发生率较高[5],因此,我院自2018年1月起,逐步在儿科实施环节质量控制以改善该类现象。

本次研究中,输液前将研究组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法告知患儿家长,缓解患儿家长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使其有效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并通过与其沟通,使其主动安抚患儿,缓解哭闹,并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将患儿相应穿刺部位有效固定,以提高穿刺成功率,而对于血管情况较差的患儿或根据与家长沟通情况判断可能出现护患纠纷的患儿则尽可能由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在提高其成功率、避免不良情况发生的同时,降低年轻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6],提高护理效率,并对患儿成功穿刺后将穿刺经验及技巧告知年轻护理人员,以提高其穿刺能力。有研究表明[7],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因此在留置针期间常发生针头脱出、局部肿胀等不良情况,因此本次护理工作加强在该时间段对患儿的观察(包括输液速度及穿刺部位等),并对发生不良情况的患儿及时处理,以尽可能降低对患儿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而对其投诉率为1.11%、护理缺陷发生率为2.22%,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且研究组患儿液体外渗、局部肿胀、青紫瘀斑及肢体温度改变等情况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该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降低患儿的治疗痛苦,同时该制度能得到多数患儿家长的认可。

综上所述,采用环节质量控制方法干预小儿静脉输液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治疗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同时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对促进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儿科输液静脉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