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政课堂中的 “四个自信”

2018-02-16 08:29吴文兵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思政教学教学方法

吴文兵

摘    要: “四个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的基本要求和方向,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力图在全面完成基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探索用案例方法、对比教学及综合分析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增强。

關键词: 四个自信    思政教学    教学方法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已经成为新时代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构建的特征与表现,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更加全面、准确、高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一些在教学第一线的尝试和方法探索。

思政教学最重要的是让接受教学的大学生真正领悟基本理论,接受并自觉运用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中,因此,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情感的共鸣性和思维的辩证性需要高度契合才能实现。我们在教学“四个自信”时,紧紧围绕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方法的易接受性和自主思维的导向性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一、用真实的历史和现实案例进行“四个自信”内容教学。

道路自信的核心含义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最具说服力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的巨大历史性进步。事实是最好的老师,不需要多么繁重的工作,只要全面宏观地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以来,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显著进步,就可以具备强大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与学生在感受中的共鸣。可以运用具体的详尽案例进行个别展开,从而加深宏观感觉和微观视觉的综合效应,也可以在课堂展开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真实体验的交流部和感悟。

理论自信则是对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与正确性的自信。理论自信的事实基础仍然是理论实践结果的正确性与理论逻辑的自洽性的综合。在课堂教学中,其一要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正确指导进行历史性梳理,对于在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伟大社会实践成给予充分的逻辑对应关系验证;其二,要进行理论体系本身内在合理性进行逻辑论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结合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制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理论分析,从而让学生对于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正确性进行理论层次上的认知和理解,并最终真正接受。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制度自信需要建立在制度本身的效能、效率和公平维护等宏观与微观层次,能否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中国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客观现实基础上。因此,需要将制度带来的能力提升(包括政治能力、经济能力、文化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效率改进和社会公平程度进步的客观事实,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具体的感知和理解。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提出来的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觉性,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华传统的源远流长和当今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我们需要采用相适应的历史和现实中国文化优秀且先进的多重案例进行演示和呈现,力图从具体而生动的文化成果和多媒体感受传统与现代、精神与价值的强大感染力和推动力。

二、“四个自信”教学中需要有强烈的对比方法进一步增强效果。

从正面角度进行“四个自信”教学是最为基本的第一步,但我们仍然需要进行对比教学,才能够加深对于“四个自信”的历史和现实正确性的认知。

在国家发展道路上,一些国家缺乏必要的自信,在各种条件下或主动,或被动地被西方势力引导进入了所谓新模式。可以配置新闻视频、画面、采访,让学生感受当一个国家没有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其结果是难以承受的。

在理论正确与否问题上,要明确最终的判断标准必然是实践结果。通过分析那些接纳西方“政治原则”的部分国家和地方,其所谓的西方模式产生的负面效应和退步结果,必然不能得出原有所谓的“理论”正确的结论。

在制度问题上,同样需要对制度的判断标准进行客观事实标准的对比验证,告知学生不要相信只要按照某些西方标准就可以实现所谓的发展目标。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是按照这一制度理论达到其目的的。

文化自信则需要对比一些东亚区域的国家和地区实现所谓“脱亚入欧”、“全盘西化”的结果,使其在自我认知、未来目标的实现中出现混乱。既没有文化的自我主体性,又显著成为他人的附庸和跟从。

通过强烈案例与理论对比,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坚持“四个自信”的必要性和客观性。

三、在“四个自信”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和主动参与。

自信是“95后”“00后”一代人极为显著的时代特征。由他们谈谈对于这个时代,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优势和文化的认知,是极为有效的教学互动模式。在我们的教学案例中,一些学生都会谈到中国具体的社会现象所带来的自信感受。比如中国4G网络的普及率,互联网产业的先进性、中国年轻人创业的热情和氛围、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水平的全球领先、民生保障的进步、科研和高新技术的重大突破等。当然,这种自信包括我们直面自身发展中还存在的不足和欠缺,同样是我们自信的表现之一。

四、在“四个自信”教学中,最终需要教师为主导的综合分析模式达到教学目的。

综合分析,分析在前综合在后。“四个自信”的前提是科学性、客观性、真理性和实践性。

正是因为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带来了发展实践的正确性,中国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不是主观假设和复制的结果。它所带来的伟大成就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方向性的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社会发展规律掌握的科学体系自信。是对中国在新时代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性、科学性回答,也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理论答案。强调理论自信,是对过去成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为了在未来坚定实现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既是对过去我们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又是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充分自信。虽然我国现阶段在一些领域仍然滞后,但并不影响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激活各个积极因素,在竞争中进一步赢得优势,把我们的制度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坚定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后依然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的精神命脉。而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艰苦卓绝的现代化建设,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集大成者,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因此,在思政课程的“四个自信”教学中,实现思政课程的基本使命,我们在教学进程中探索了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最终由教师进行综合分析的尝试,探索加深教学效果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初步实践,获得相当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潘學良.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04-107.

[2]白显良.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9):17-19.

[3]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4-8.

[4]杨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6):69-73.

[5]白夜昕.问题引领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52-154.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思政教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我的教学方法